提供一種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包括車身和底架,所述車身固定在底架上端,所述車身為方筒形結構且其前后兩端均設有司機駕駛室,所述司機駕駛室前端為流線型結構,所述底架為雙中梁箱型結構,所述車身內部設有隔墻將車身分為多個區間且多個區間相互連通,車身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檢測裝置安裝座、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和防滑走道,同時,車身內壁面安裝有內裝飾。本發明專利技術將車體側墻與底架邊梁直接焊接,頂棚鋼結構通過上弦梁與側墻焊接,形成整體框架半承載式車體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輕車體自身重量;車體前后端流線型符合準高速氣動外形,鋼板拼焊而成,結構簡單,容易加工成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鐵路接觸網檢修機械
,具體涉及一種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既有鐵路線路大范圍提速到160 200km/h以及新建200km/h及以上客運專線的通車,原有作業車很難適應新形勢下鐵路的需要,高速、節能和高可靠性的綜合作業車將成為鐵路接觸網維護部門的新需求,現在車體通常采用實心板材制成,自身重量太大,很難適應高速行走,因此有必要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鐵路接觸網綜合作業車車體,底架為雙中梁箱型結構,車身采用中空的側墻結構,最大限度減輕車體自身重量,同時在車身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檢測裝置安裝座、防滑走道、安全欄桿及通往車內的活動天窗和梯子。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包括車身和底架,所述車身固定在底架上端,所述車身為方筒形結構且其前后兩端均設有司機駕駛室,所述司機駕駛室前端為流線型結構,所述底架為雙中梁箱型結構,所述車身內部設有隔墻將車身分為多個區間且多個區間相互連通,車身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檢測裝置安裝座、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和防滑走道,同時,車身內壁面安裝有內裝飾。其中,所 述車身包括側墻和頂棚,所述側墻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直接焊接在底架上,側墻上端內腔設有多個上弦梁,所述頂棚兩端均固定在上弦梁上與側墻和底架構成整體框架式承載車體結構。進一步地,所述底架包括兩空心中梁和兩空心邊梁,且兩空心中梁和兩空心邊梁上端固定有蓋板I,所述蓋板I與兩空心中梁和兩空心邊梁下端固定的蓋板II封口形成腔體I和腔體II,所述腔體I的厚度大于腔體II的厚度。進一步地,所述防滑走道設置在車身頂部,且防滑走道兩外側設有安全欄桿。進一步地,所述防滑走道設有兩條,所述活動天窗設在兩條防滑走道之間。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1、車體側墻與底架邊梁直接焊接,頂棚鋼結構通過上弦梁與側墻焊接,形成整體框架半承載式車體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輕量化設計滿足了軸重要求;2、車體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檢測裝置安裝座、通往車內的活動天窗、防滑走道和安全欄桿等;3、車體前后端流線型符合準高速氣動外形,由Q345鋼板拼焊而成,結構簡單,容易加工成形。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主視圖2為本專利技術結構俯視圖;圖3為圖1的A-A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去掉頂棚后結構俯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1-4描述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例。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包括車身I和底架2,所述車身I固定在底架2上端,具體的,所述車身I包括側墻11和頂棚12,所述側墻11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直接焊接在底架2上,側墻11上端內腔設有多個上弦梁13,所述頂棚12兩端均固定在上弦梁13上與側墻11和底架2構成整體框架式承載車體結構。所述底架2包括兩空心中梁14和兩空心邊梁15,且兩空心中梁14和兩空心邊梁15上端固定有蓋板I 16,并與兩空心中梁14和兩空心邊梁15下端固定的蓋板II 17封口形成腔體I 18和腔體II 19,所述腔體I 18的厚度大于腔體II 19的厚度。所述車身I為方筒形結構且其前后兩端均設有司機駕駛室3,所述司機駕駛室3前端為流線型結構,所述底架2為雙中梁箱型結構,所述車身I內部設有隔墻4將車身I分為多個區間且多個區間相互連通,車身I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5、檢測裝置安裝座6、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7和防滑走道8,具體的,所述防滑走道8設置在車身I頂部,且防滑走道8兩外側設有安全欄桿9。所述防滑走道8設有兩條,所述活動天窗7設在兩條防滑走道8之間,同時,車身I內壁面安裝有內裝飾10。本結構將車體側墻11與底架2的空心邊梁15直接焊接,頂棚12通過上弦梁13與側墻11焊接,形成整體框架半承載式車體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同時底架2上的兩空心中梁和14和空心邊梁15均為空心結構,最大限度減輕車體自身重量,輕量化設計滿足了軸重要求;車體前后端流線 型符合準高速氣動外形,車身I頂部設有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7和防滑走道8,同時在防滑走道兩外側設有安全欄桿9,便于工作人員出入并安全的在車體高速行駛過程中行走,最終完成安裝檢測工作,結構簡單,容易加工成形。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實施范圍,故凡以本專利技術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包括在本專利技術權利要求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包括車身(I)和底架(2),所述車身(I)固定在底架(2)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I)為方筒形結構且其前后兩端均設有司機駕駛室(3),所述司機駕駛室(3)前端為流線型結構,所述底架(2)為雙中梁箱型結構,所述車身(I)內部設有隔墻(4)將車身(I)分為多個區間且多個區間相互連通,車身(I)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5)、檢測裝置安裝座(6)、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7)和防滑走道(8),同時,車身(I)內壁面安裝有內裝飾(1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I)包括側墻(11)和頂棚(12),所述側墻(11)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直接焊接在底架(2)上,側墻(11)上端內腔設有多個上弦梁(13),所述頂棚(12)兩端均固定在上弦梁(13)上與側墻(11)和底架(2)構成整體框架式承載車體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2)包括兩空心中梁(14)和兩空心邊梁(15),且兩空心中梁(14)和兩空心邊梁(15)上端固定有蓋板I(16),所述蓋板I (16)與兩空心中梁(14)和兩空心邊梁(15)下端固定的蓋板II (17)封口形成腔體I (18)和腔體II (19),所述腔體I (18)的厚度大于腔體II (19)的厚度。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走道(8 )設置在車身(I)頂部,且防滑走道(8 )兩外側設有安全欄桿(9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走道(8)設有兩條,所述活動天窗(7 ) 設在兩條防滑走道(8 )之間。全文摘要提供一種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包括車身和底架,所述車身固定在底架上端,所述車身為方筒形結構且其前后兩端均設有司機駕駛室,所述司機駕駛室前端為流線型結構,所述底架為雙中梁箱型結構,所述車身內部設有隔墻將車身分為多個區間且多個區間相互連通,車身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檢測裝置安裝座、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和防滑走道,同時,車身內壁面安裝有內裝飾。本專利技術將車體側墻與底架邊梁直接焊接,頂棚鋼結構通過上弦梁與側墻焊接,形成整體框架半承載式車體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輕車體自身重量;車體前后端流線型符合準高速氣動外形,鋼板拼焊而成,結構簡單,容易加工成形。文檔編號B61D17/00GK103231716SQ20131013496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8日專利技術者任濤龍, 張靈虹, 趙力, 王新虎, 趙國棟 申請人:寶雞南車時代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鐵路接觸網作業車車體,包括車身(1)和底架(2),所述車身(1)固定在底架(2)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1)為方筒形結構且其前后兩端均設有司機駕駛室(3),所述司機駕駛室(3)前端為流線型結構,所述底架(2)為雙中梁箱型結構,所述車身(1)內部設有隔墻(4)將車身(1)分為多個區間且多個區間相互連通,車身(1)頂部設有作業裝置安裝座(5)、檢測裝置安裝座(6)、供工作人員出入的活動天窗(7)和防滑走道(8),同時,車身(1)內壁面安裝有內裝飾(1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任濤龍,張靈虹,趙力,王新虎,趙國棟,
申請(專利權)人:寶雞南車時代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