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鎖控門碰裝置,包括設于門體上的門鎖轉軸和設于墻體上的連接環,所述門體后側面上垂直設置有保護板,所述保護板下方鉸接有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其中第二擺桿的后端部設置有與連接環相配合的卡勾,前端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第一擺桿中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前側部緊貼門體后側面,后側部位于第二擺桿下方且前側部受力大于后側部,以實現第一擺桿后側部托住第二擺桿使第二擺桿保持鉤住連接環;所述第一擺桿前端部與門鎖轉軸間聯接有用于解除卡勾鉤住連接環且緊貼門體后側面的控制線;所述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在保護板上的投影位于保護板內,該裝置可以很好的防止控制線被拉斷或絆斷,具有較好的美觀效果和較長的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鎖控門碰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鎖控門碰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的門吸和門碰,靠的是磁鐵和彈性來固定開啟狀態下的門體不被風吹動,避免門體發生碰撞。但是磁鐵的吸力和彈性的彈力都有限,而且使用時間長了,磁鐵的氧化,彈簧的變形使的磁力和彈力會越來越小,一旦室內吹來大一點的風,門吸或門碰經常會產生脫扣,固定不住門體發生門體碰撞,特別在一些沿海地區室內常常吹來大風,導致門吸或門碰脫扣發生門體碰撞,門體經常碰撞會損壞門體,門鎖,門框,墻體表面,影響了美觀也縮短了門體使用壽命,而且碰撞產生的聲音極易嚇人,非常容易刺激到人們的神經,特別對小孩驚嚇很大。而在中國專利號為:201210145551.8公開的一種鎖控門碰裝置在使用中關門時,由于門體的晃動使的V形套環與墻面觸壓,因觸壓所產生的阻力會使的V形套環卡在墻面上,在V形套環卡在墻面時轉動鎖把,會造成控制線被拉斷或拉松,從而造成該裝置不能使用,而且該裝置中控制線的活動范圍脫離了門體后側面,這樣使人們容易絆斷控制線而且不美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鎖控門碰裝置,該裝置將控制線緊貼在門體后側面上,防止了控制線被意外絆斷而且具有較好的美觀效果,最主要的是該裝置上設有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第一擺桿前端與控制線連接,第一擺桿與第二擺桿設置為可獨立的上下轉動結構,在第二擺桿的卡鉤卡在連接環上時轉動門鎖轉軸,第一擺桿可獨立上下轉動,從而防止了控制線被拉斷或拉松,提高了使用壽命。本技術的技 術方案在于:一種鎖控門碰裝置,包括設于門體上的門鎖轉軸和設于墻體上的連接環,其特征在于:所述門體后側面上垂直設置有保護板,所述保護板下方鉸接有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其中第二擺桿的后端部設置有與連接環相配合的卡鉤,前端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第一擺桿中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前側部緊貼門體后側面,后側部位于第二擺桿下方且前側部受力大于后側部,以實現第一擺桿后側部托住第二擺桿使第二擺桿保持鉤住連接環;所述第一擺桿前端部與門鎖轉軸間聯接有用于解除卡鉤鉤住連接環且緊貼門體后側面的控制線;所述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在保護板上的投影位于保護板內。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環經第一連接板與墻體相聯接,所述第一連接板上開設有用于穿設螺釘的第一滑槽。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保護板前端部往后端開設有一開口以利于第一擺桿前側部的上翹。所述保護板前端部下方設置有與門體后側面相聯接的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上開設有用于穿設螺釘的第二滑槽。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板相應位置設置有與開口相配合的凹槽用于容納第一擺桿的前端部。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保護板下方位于開口兩旁側均設置有板塊,所述第一擺桿、第二擺桿經轉銷與板塊相鉸接。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門鎖轉軸上套設有一套環,所述第一擺桿前端部經控制線與套環相聯接,所述套環周邊部靠近門體一側設置有凸緣。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板前方設置有用于遮住第一滑槽的遮板。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板后方設置有用于遮住第二滑槽的第二遮板。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制造工藝簡單,制造成本極低,安裝后使用起來操作方便,功能可靠,轉動門鎖就可解除門碰對門體的控制,實現關門;而且在開啟狀態下的門體,該門碰可以保證在吹來大風的時候也不會發生碰撞,最主要的是該裝置設有可獨立轉動的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在第二擺桿卡在連接環上時轉動鎖把,第一擺桿的獨立轉動結構可保護了控制線不會被拉斷或拉松,而且該裝置控制線均是緊貼住門體的后側面,不會被絆斷掉而且美觀。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中連接環與第一連接板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中第二連接板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與門鎖的配合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讓本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但本技術并不限于此。參考圖例,一 種鎖控門碰裝置,包括設于門體8上的門鎖轉軸I和設于墻體9上的連接環2,其特征在于:所述門體后側面上垂直設置有保護板3,所述保護板下方鉸接有第一擺桿4和第二擺桿5 ;其中第二擺桿的后端部設置有與連接環相配合的卡鉤6,前端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第一擺桿中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前側部緊貼門體后側面,后側部位于第二擺桿下方且前側部受力大于后側部,以實現第一擺桿后側部托住第二擺桿使第二擺桿保持鉤住連接環;為了更具體的介紹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結合圖例:第二擺桿的一端鉸接在保護板下方,另一端設置有一斜面,下面前端有一沉槽以形成一卡鉤,而第一擺桿可為一板塊,該板塊的后端上部去除,以形成后端下部位于第二擺桿的下方;所述第一擺桿前端部與門鎖轉軸間聯接有用于解除卡鉤鉤住連接環且緊貼門體后側面的控制線7 ;所述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在保護板上的投影位于保護板內,該投影的關系可以很好的保護好第二擺桿,防止其在開門時被撞壞。所述連接環經第一連接板10與墻體相聯接,所述第一連接板上開設有用于穿設螺釘的第一滑槽11,這樣可以橫向對連接環進行調節。所述保護板前端部往后端開設有一開口 12以利于第一擺桿前側部的上翹,該實施例中,這樣可以保證該裝置整體結構的緊湊,省去多余的空間,使該裝置的體積減小。所述保護板前端部下方設置有與門體后側面相聯接的第二連接板13,所述第二連接板上開設有用于穿設螺釘的第二滑槽14,這樣可以對保護板、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進行豎向的移動;所述第二連接板相應位置設置有與開口相配合的凹槽15用于容納第一擺桿的前端部,第一滑槽與第二滑槽的設置可以在本裝置進行安裝的時候,不必進行精確的測量,只需大致測量,通過滑槽來更變安裝的位置,具體參見附圖。所述保護板下方位于開口兩盤側均設置有板塊16,所述第一擺桿、第二擺桿經轉銷17與板塊相鉸接。所述門鎖轉軸上套設有一套環18,所述第一擺桿前端部經控制線與套環相聯接,所述套環周部靠近門體一側設置有凸緣19,這樣就可以防止控制線在卷繞的時候卷入套環與門體間的門鎖轉軸上。本技術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控制線穿出門鎖21的時候,使用細管20,這樣可以保護到控制線,同時也方便對控制線的控制。本技術的原理為:通過轉動門鎖轉軸來帶動控制線,從而帶動第一擺桿前端部向上運動,這時,第一擺桿的后側部就無法拖住第二擺桿了,這時,因第二擺桿的前端為鉸接點,使其后端自動向下運動,這樣卡鉤就解除了對連接環的卡接,門體就可以關閉了 ;而在正常的情況下:因第一擺桿前側部受力大于后側部致使其在不受其他外力的情況,第一擺桿的后側段是處 于上翹的趨勢,而第一擺桿的后側部位于第二擺桿的下方,這樣就可以托住第二擺桿了,使第二擺桿保持水平狀態,也就是使卡鉤可以卡住連接環,使門體保持開啟的狀態。本技術最重要的一點是:控制線與第一擺桿相聯接對第二擺桿進行控制,在使用中第二擺桿卡在連接環上時轉動鎖把,第一擺桿獨立轉動結構可防止控制被拉斷或拉松而造成該裝置不能使用。本技術中,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可以再同一點進行鉸接,或者是第二擺桿的鉸接點為第一擺桿鉸接點的后方,在同一點進行鉸接的時候,第一擺桿的厚度比第二擺桿厚,具體請參考圖3。為了更好的美化效果,所述第一連接板前方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鎖控門碰裝置,包括設于門體上的門鎖轉軸和設于墻體上的連接環,其特征在于:所述門體后側面上垂直設置有保護板,所述保護板下方鉸接有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其中第二擺桿的后端部設置有與連接環相配合的卡鉤,前端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第一擺桿中部鉸接于保護板下方,前側部緊貼門體后側面,后側部位于第二擺桿下方且前側部受力大于后側部,以實現第一擺桿后側部托住第二擺桿使第二擺桿保持鉤住連接環;所述第一擺桿前端部與門鎖轉軸間聯接有用于解除卡鉤鉤住連接環且緊貼門體后側面的控制線;所述第一擺桿和第二擺桿在保護板上的投影位于保護板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龍鳳,
申請(專利權)人:鄭龍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