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導線橫擔,所述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均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耐張串掛點,且至少有一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也設置有耐張串掛點。該鋼管桿在避免降低其呼高基礎上能有效壓縮其塔頭高度,從而有利于提高安全可靠性,并降低建設或改造成本。(*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輸電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
技術介紹
隨著土地資源的日趨緊缺,眾多新建輸變電工程的出線基本上是首選多回路同桿架設的方案,在用電負荷密集且線路走廊擁擠的城區或工業園區,為了節約用地,一般要求架空線路采用鋼管桿的形式沿道路綠化帶或者人行道建設。隨著用電負荷的日益增加,電網架設的線路越來越多,線路的交叉跨越是無可避免的。按規定電網中較高電壓等級的架空線路應跨較低越電壓等級的架空線路,但由于低電壓等級的架空線路多回路共塔、共桿的情況日益常見,塔頭高度也隨著共塔、共桿的回路數增加而增加,造成穿越高電壓等級架空線路的難度越來越大。當前低電壓等級架空線路穿越高電壓等級架空線路時一般采用降低桿塔呼高(最下層橫擔至地面的高度)的方法,當呼高降低到最低仍無法穿越時,則不得不對高電壓等級架空線路進行升聞改造,這存在兩方面的缺點:1.降低桿塔呼高即降低了下導線對地距離,若在線下存在其他跨越物,則安全距離不滿足要求;2.升高高電壓等級架空線路需要對重要性更高的架空線路長時間停電,投資費用增加,降低了電網的安全可靠性,造成電網經濟損失。因而,現有的輸電線路鋼管桿一般如圖3所示,其塔高較高,固定在主桿上橫擔的數量較多,橫擔的長度較短,而橫擔上僅在其兩端設有耐張串掛點。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本技術在于克服現有技術 的缺陷,提供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該鋼管桿在避免降低其呼高基礎上能有效壓縮其塔頭高度,從而有利于提高安全可靠性,并降低建設或改造成本。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導線橫擔,所述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均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耐張串掛點,且至少有一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也設置有耐張串掛點。下面對進一步技術方案進行說明:所述的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均水平設置,且導線橫擔設于地線橫擔的下方。所述的導線橫擔設為三根,并沿所述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排列,每根導線橫擔的兩端均分別設置有外側耐張串掛點,且每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均設置有內側耐張串掛點。所述的三根導線橫擔分別為上導線橫擔、中導線橫擔以及下導線橫擔,在所述主桿的每一側,上導線橫擔的外側耐張串掛點、內側耐張串掛點與中導線橫擔的外側耐張串掛點相互配合而形成一組回路耐張串掛點,下導線橫擔的外側耐張串掛點、內側耐張串掛點與中導線橫擔的內側耐張串掛點相互配合也形成一組回路耐張串掛點。所述的導線橫擔設為兩根,并沿所述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排列,每根導線橫擔的兩端均設置有外側耐張串掛點,位于下方的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設置有內側耐張串掛點。所述的兩根導線橫擔分別為上導線橫擔及下導線橫擔,在所述主桿的每一側,下導線橫擔的外側耐張串掛點、內側耐張串掛點與上導線橫擔的外側耐張串掛點形成一組回路耐張串掛點。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1、所述的輸電線路鋼管桿上至少有一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設置耐張串掛點,即導線橫擔能夠通過增加長度來增設耐張串掛點,這使該鋼管桿在其所架設的輸電線路的回路數不變或增加的情況下,還能夠有效壓縮其塔高高度,且無需降低其呼高,從而有利于提高安全可靠性,并降低建設或改造成本。2、所述的三根導線橫擔分別為上導線橫擔、中導線橫擔以及下導線橫擔,在此三根導線橫擔上均設置外側耐張串掛點及內側耐張串掛點,則所述鋼管桿能夠在架設起四回路輸電線路的基礎上還能有效降低塔頭聞度。3、所述的兩根導線橫擔分別為上導線橫擔以及下導線橫擔,則所述鋼管桿能通過減少導線橫擔數及改變導線橫擔長度的做法,使四回路輸電線路同桿變為雙回路同桿,從而能進一步降低塔頭高度。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一所述的輸電線路鋼管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二所述的輸電線路鋼管桿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傳統的輸電線路鋼管桿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主桿,20、上導線橫擔,30、中導線橫擔,40、下導線橫擔,50、內側耐張串掛點,60、外側耐張串掛點,70、地線橫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包括主桿10、一根地線橫擔70以及三根導線橫擔,所述地線橫擔70與導線橫擔均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10上。其中,所述的地線橫擔70與導線橫擔均水平設置,且導線橫擔設于地線橫擔70的下方。所述的地線橫擔70的兩端設有外側耐張串掛點60。所述的三根導線橫擔分別為上導線橫擔20、中導線橫擔30以及下導線橫擔40,此三根導線橫擔沿所述主桿10的軸向由上至下排列。每根導線橫擔的兩端均分別設置有外側耐張串掛點60,且每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10之間的中部位置均設置有內側耐張串掛點50。在所述主桿10的每一側,上導線橫擔20的外側耐張串掛點60、內側耐張串掛點 50與中導線橫擔30的外側耐張串掛點60相互配合而形成一組回路耐張串掛點,下導線橫擔40的外側耐張串掛點60、內側耐張串掛點50與中導線橫擔30的內側耐張串掛點50相互配合也形成一組回路耐張串掛點。每組回路耐張串掛點均呈三角形的排列方式。本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所述的鋼管桿通過加長導線橫擔的長度以及在導線橫擔上增設內側耐張串掛點50,使該鋼管桿能夠在架設其四回路輸電線路的基礎上能夠有效降低塔頭高度,其無需降低呼高,從而有利于提高安全可靠性,并降低建設或改造成本。實施例二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導線橫擔設為兩根,即上導線橫擔20和下導線橫擔40,這兩根導線橫擔沿所述主桿10的軸向由上至下排列,每根導線橫擔的兩端均設置有外側耐張串掛點60,位于下方的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10之間的中部位置設置有內側耐張串掛點50。在所述主桿10的每一側,下導線橫擔40的外側耐張串掛點60、內側耐張串掛點50與上導線橫擔20的外側耐張串掛點60形成一組回路耐張串掛點。每組回路耐張串掛點均呈三角形的排列方式。具體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取消了實施例一中的中導線橫擔30,并調整了上導線橫擔20的長度,將四回路輸電線路同桿變為雙回路輸電線路同桿,從而能夠在架設雙回路輸電線路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塔頭高度,亦無需降低呼高,從而能進一步降低建設成本或改造成本,也有利于提聞安全可罪性。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導線橫擔,所述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均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耐張串掛點,且至少有一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也設置有耐張串掛點。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電線路鋼管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均水平設置,且導線橫擔設于地線橫擔的下方。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電線路鋼管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線橫擔設為三根,并沿所述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排列,每根導線橫擔的兩端均分別設置有外側耐張串掛點,且每根導線橫擔在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電線路鋼管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導線橫擔,所述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均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地線橫擔與導線橫擔的端部分別設置有耐張串掛點,且至少有一根導線橫擔在其端部與所述主桿之間的中部位置也設置有耐張串掛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煒斌,章曉滿,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天聯電力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