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頂出機構,該機構包括:一頂出板,其置于所述下固定板一側;一導柱襯套,其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該導柱襯套與頂出板相連,該導柱襯套內設有一導柱,該導柱一端與下固定板相連,另一端置于公模板內;至少一第一頂針;至少一第二頂針,該第二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二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以及一回位銷,該回位銷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且回位銷置于公模板內的該端與所述母模板相接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頂出機構,通過設置一頂出板,并將第一頂針、第二頂針和回位銷固定于該頂出板內,于模具開模時,該頂出板帶動頂針將產品順利脫模,該頂出機構不僅降低了加工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頂出機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頂出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模具中的頂出機構。
技術介紹
在現在的模具設計中,頂出機構是模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將模腔中或粘附于型芯上的成型件頂出。一般情況,頂出機構將推力施加到固定板,并通過固定板帶動一個或多個抵頂成型件的頂桿或頂針,將成型于模腔中或粘附于主型芯上的成型件頂出,由此完成一次成型加工,并開始下一次的成型加工,在注射成型機中,頂出機構基本上都設置于公模側,開模時,頂出機構隨公模的運動而頂出模腔中或粘附于公模側主型芯上的成型件。請參閱圖1,其為現有的頂出機構剖面示意圖,該頂出機構包括一上頂出板10,該上頂出板10內設有一導柱襯套11,該導柱襯套11 一端置于一下頂出板12內,且該導柱襯套11內設有一導柱13,該導柱13 —端與下固定板14相連,另一端置于公模板15內,此外,該頂出機構還設有至少一頂針16,該頂針16 —端與所述上頂出板10相連,于模具開模時,公模向遠離母模的方向運動,上頂出板10和下頂出板12受到作用力向上運動,因頂針16與上頂出板10相連,上頂出板10帶動頂針16做同向運動,產品17受到頂針16的作用力順利脫模,然后模具合模,開始下一次注塑成型產品17,然而,該頂出機構于模具內設置了兩塊頂出板,分別為一上頂出板10和一下頂出板12,在模具設計中,需要對這兩塊頂出板分別加工,不僅使模具的加工成本增加,而且使制作模具的工作效率降低。有鑒于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頂出機構,該頂出機構能夠解決上述技術中存在的模具加工成本高和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頂出機構,該頂出機構可以解決上述模具加工成本高和工作效率低的問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頂出機構,應用于模具中,該模具包括一母模板、一公模板和一下固定板,該頂出機構包括:—頂出板,該頂出板置于所述下固定板一側;一導柱襯套,其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該導柱襯套與頂出板相連,該導柱襯套內設有一導柱,該導柱一端與所述下固定板相連,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至少一第一頂針,該第一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一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至少一第二頂針,該第二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二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以及一回位銷,該回位銷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且回位銷置于公模板內的該端與所述母模板相接觸。較佳的,所述第一頂針的截面小于所述第二頂針的截面。較佳的,所述第一頂針置于所述頂出板內的該端設有一無頭螺絲,該無頭螺絲將頂出板與第一頂針緊固相連。較佳的,所述第二頂針置于所述頂出板內的該端設有一壓塊,該壓塊將第二頂針與上述頂出板相連接。較佳的,所述導柱襯套內設有至少一螺絲,該螺絲將導柱襯套與上述頂出板緊固相連。較佳的,所述回位銷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設有一沉頭螺絲,該沉頭螺絲將回位銷與上述頂出板緊固相連。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頂出機構,通過設置一頂出板,并將第一頂針、第二頂針和回位銷固定于該頂出板內,于模具開模時,該頂出板帶動頂針將產品順利脫模,該頂出機構不僅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繪示現有的頂出機構的剖面示意圖。圖2繪示本技術頂出機構之合模時的剖面示意圖。圖3繪示本技術頂出機構之開模時的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2和圖3,其中圖2為本技術頂出機構之合模時的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頂出機構之開模時的剖面示意圖。本技術的頂出機構,應用于模具中,該模具包括一母模板112、一公模板100和一下固定板101,該頂出機構包括:一頂出板102,該頂出板102置于所述下固定板101 —側;—導柱襯套103,其置于所述頂出板102內,且該導柱襯套103與所述頂出板102相連,該導柱襯套103內設有一導柱104,該導柱104 —端與所述下固定板101相連,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100內,于本實施例中,導柱襯套103內設有至少一螺絲111,該螺絲111將導柱襯套103與上述頂出板102緊固相連;至少一第一頂針105,該第一頂針105 —端置于所述頂出板102內,且第一頂針105置于頂出板102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102相連,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頂針105置于所述頂出板102內的該端設有一無頭螺絲106,該無頭螺絲106將頂出板102與第一頂針105緊固相連;至少一第二頂針107,該第二頂針107 —端置于所述頂出板102內,且第二頂針107置于頂出板102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102相連,于本實施例中,第二頂針107置于所述頂出板102內的該端設有一壓塊108,該壓塊108將第二頂針107與上述頂出板102相連接;以及—回位銷109,該回位銷109 —端置于所述頂出板102內,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100內,且回位銷109置于公模板100內的該端與所述母模板112相接觸,于本實施例中,回位銷109置于頂出板102內的該端設有一沉頭螺絲110,該沉頭螺絲110將回位銷109與上述頂出板102緊固相連。其中,所述第一頂針105的截面小于所述第二頂針107的截面。于本實施例中,請參閱圖3,在模具開模時,母模不動,公模向遠離母模的方向運動,當公模到達設定位置后停止運動,然后,頂出板102向產品17的方向運動,由于第一頂針105和第二頂針107固定于頂出板102上,則頂出板102將帶動第一頂針105和第二頂針107做同向運動,又因回位銷109與頂出板102相連,故回位銷109與頂出板102的運動方向相同,由于第一頂針105和第二頂針107的運動,產品17被頂出并順利脫模,然后,模具合模并開始下一次注塑成型產品17。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頂出機構,通過設置一頂出板102,并將第一頂針105、第二頂針107和回位銷109固定于該頂出板102內,于模具開模時,該頂出板102帶動第一頂針105和第二頂針107將產品17順利脫模,該頂出機構不僅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權利要求1.一種頂出機構,應用于模具中,該模具包括一母模板、一公模板和一下固定板,其特征在于,該頂出機構包括: 一頂出板,該頂出板置于所述下固定板一側; 一導柱襯套,其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該導柱襯套與頂出板相連,該導柱襯套內設有一導柱,該導柱一端與所述下固定板相連,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 至少一第一頂針,該第一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一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 至少一第二頂針,該第二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二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以及 一回位銷,該回位銷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且回位銷置于公模板內的該端與所述母模板相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頂針的截面小于所述第二頂針的截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頂針置于所述頂出板內的該端設有一無頭螺絲,該無頭螺絲將頂出板與第一頂針緊固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頂針置于所述頂出板內的該端設有一壓塊,該壓塊將第二頂針與上述頂出板相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柱襯套內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頂出機構,應用于模具中,該模具包括一母模板、一公模板和一下固定板,其特征在于,該頂出機構包括:一頂出板,該頂出板置于所述下固定板一側;一導柱襯套,其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該導柱襯套與頂出板相連,該導柱襯套內設有一導柱,該導柱一端與所述下固定板相連,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至少一第一頂針,該第一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一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至少一第二頂針,該第二頂針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且第二頂針置于頂出板內的該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以及一回位銷,該回位銷一端置于所述頂出板內,另一端置于所述公模板內,且回位銷置于公模板內的該端與所述母模板相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文波,
申請(專利權)人:漢達精密電子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