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新型棘輪套筒,其主要包括有一主本體、一驅動桿、一環圈、一制動銷、兩棘輪塊,主本體設有中心孔套入驅動桿且定位,于適當位置還設有環槽以裝置該環圈,并環圈所圍之內部設有一貫穿孔及一徑向斜槽,該貫穿孔兩側置入棘輪塊,相對于斜槽另設三個定位槽孔,而驅動桿系有棘齒表面,以兩棘輪塊相對稱咬合該驅動桿之棘齒,于環圈上系可設有一制動銷,以制動銷供些許撥移一棘輪塊,以轉動環圈及移動制動銷達到控制驅動桿作正、逆轉及定位之功能。扭力強,嚙合精確,構造合理,使用方便。(*該技術在200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為新型棘輪套筒,屬生產維修用工具。目前,手工具已是一般大小工廠不可缺少之必需品,盡管現代化機械取代人工,然而關于組裝、維修、拆卸,手工具是必需的工具,尤其棘輪套筒系常用工具之一,無論外形或內部構造都是日益求新、求方便,以符合今日工業科技時代,如附圖說明圖1所示系常見習知之應用棘輪扳手內部之構造,其包含有一環形之棘輪(1),外部系棘齒(8)、一推鍵(2),具有棘凸(3)及凹槽(4)及一容置上述零件之扳口部(5),該扳口部(5)內并設有彈簧(6)及鋼珠(7),利用該推鍵(2)之左右滑移,來控制該棘輪(1)之正、逆轉,當該推鍵(2)向右移或左移,皆使棘輪(1)呈單一方向旋轉,如此已達到單向轉動之目的,再者,如圖2所示的另一種習用之棘輪套筒,系包含有一套筒(10)、一驅動桿(20),該套筒(10)一端與把手結合,另端系中央孔(11)套筒(10)側偏上方縱向位置設有貫穿孔(14),一驅動桿(20)之一端供套筒工具(30)套固,另端表面為棘輪(21)可配合套入至套筒(10)中央孔(11)中,并于驅動桿(20)之間形成溝槽(22),使棘輪(21)套入中央孔(11)后,該溝槽(22)恰對應于套筒(10)之螺孔(15);一銷桿(16),可穿越套筒(10)之貫穿孔(14),其下方兩側形成有斜向齒(161)、(162),上方設有兩凹槽(163)、(164),其中凹槽(163)、(164)系可對應于套筒(10)上方之孔洞(13)并再置入一定位珠(17),令其可以銷桿(16)之一邊斜向齒(161)、(162)嚙合驅動桿(20)之棘輪(21);一彈性壓片(18)固定于套筒(10)上之凹槽(12)內以對定位珠(17)作壓摯,并以一螺桿(19)螺固于螺孔(15)內,而籍著該銷桿(16)之左右移動,制動該驅動桿(20)作單向轉動,如圖3所示之情況;舉凡套筒棘輪之內部構造,大約為上述兩種習用之實施例應用,盡管市面上有更多之改進產品,但是都沿用此裝置、型式及構造,而未有多大之突破,并且光靠銷桿(16)或推鍵(2)之抵持,該棘輪之旋轉扭力不足,承受扭力無法更大提升,而使用一久,造成該銷桿(16)或推鍵(2)脫落及咬合棘輪不夠精確,影響扭轉套筒起子之可行性。本技術的目的是設計一種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可以精確地控制棘輪的單向旋轉,并可有較強扭力的新型棘輪套筒。本技術新型棘輪套筒包括一主本體,其一端內設有四角孔以接設握把,另一端設有一中心孔,而于表面適當位置設有一環槽,于環槽所圍之內部空間設有一貫穿孔及一徑向之斜槽,并相對于斜槽預定處設有三個定位槽孔各以容置一彈簧及一鋼珠,另該主本體設有一孔洞,供一插銷置入;一驅動桿,套入于主本體之中心孔內,另端系供套筒套入,于其部分表面設有棘齒,相對于該主本體之孔洞位置設有槽溝,以一插銷定位;一環圈,系套設于主本體之環槽上,環圈對應主本體之斜槽處設有一缺槽,該缺槽上另設一孔洞,并缺槽相對側形成有三處孔洞,使該環圈旋轉時,只有其中之一孔洞正對應主本體其直中之一定位槽孔;一制動銷,系一圓柱,其下方為一較小之撥動塊,圓柱上切削一半圓槽,以嵌入于環圈之缺槽,其上方軸向設一槽孔,以一插銷設入并穿越環圈缺槽上之孔洞;兩棘輪塊,系置設于該主本體之貫穿孔兩側,該棘輪塊之一端設有斜向齒,可嚙合驅動桿之棘齒,并另一端設有容置空間,以容納一彈簧;籍由上述之組合構造,以轉動該環圈,而令制動銷撥開一側之棘輪塊,而另塊之棘輪塊抵持該驅動桿之棘齒,致該驅動桿作單一方向旋轉,同時并以主本體之三個槽孔及環槽之孔洞,作為定位環圈轉動控制該驅動桿正逆轉及定位,達到方便、扭力更強之構造。茲舉兩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說明于后圖4系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平面圖。圖5系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之1-1剖視圖。圖6系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圖7A系環圈不轉之示意圖。圖7B系環圈正轉之操作示意圖。圖7C系環圈逆轉之操作示意圖。圖8系本技術另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首先,請參閱圖4、圖5及圖6所示,本技術主要包含有一主本體(40)、一驅動桿(50)、一環圈(60)及該環圈(60)內之制動銷(64)、兩棘輪塊(65)、(66),該主本體(40)其一端內設有中空之四角孔(41)以接設握把,而另一端為一中心孔(42)接設驅動桿(50),該主本體(40)表面預定位置設有一環圈(43),于環圈(43)所圍繞之內部空間乃設有一貫穿孔(44)及與該貫穿孔(44)垂直徑向之斜槽(45),斜槽(45)系由主本體(40)中心點向外表面錐斜狀稍些擴大空間,并相對斜槽(45)對面位置設有三個定位槽孔(46)、(47)、(48),而定位槽(46)、(47)、(48)內各設有彈簧(461)、(471)、(481)及鋼珠(462)、(472)、(482),另于主本體(40)下方側旁設有一孔洞(49),該孔洞(49)系由中心孔(42)而貫穿至主本體(40)表面;一驅動桿(50),系一端套入于該主本體(40)內之中心孔(42),另一端(54)供套筒之套入,于套入主本體(40)之一端表面設有棘齒(51),而套入主本體(40)后,相對于主本體(40)之孔洞(49)位置設有槽溝(52),以一插銷(53)插置于主本體之孔洞(49)且定位于該槽溝(52),令該驅動桿(50)不脫離主本體(40)并可旋轉;一環圈(60),系裝置于該主本體(40)之環槽(43)上,相對于該主本體(40)之斜槽(45)處,設有一缺槽(67),缺槽(67)上并設有一孔洞(671),另缺槽(67)對側設有三處孔洞(63)、(62)、(61),并孔洞(62)、(63)與孔洞(62)、(61)之距離與主本體(40)上之定位槽孔(46)、(47)與槽孔(47)、(48)之距離不等,而該缺槽(67)并接設一圓柱狀之制動銷(64),制動銷(64)系下方為一較小凸出之撥動塊(641),于中間處亦切削一半圓槽(642),該制動銷(64)軸向穿設一預定深度之孔洞(643),制動銷(64)系容置于主本體(40)之斜槽(45)內而以半圓槽(642)咬合環圈(60)之缺槽(67),并以一插銷(644)穿入制動銷(64)之孔洞(643)及環圈(60)之孔洞(671)內;兩棘輪塊(65)、(66),系置于主本體(40)之貫穿孔(44)兩側而受限于環圈(60)內,該棘輪塊(65)、(66)相對下側方各設有配合驅動桿(50)棘齒(51)之斜向齒(651)、(661)及棘輪塊(65)、(66)另側各設容置空間(652)、(662),容置空間(652)、(662)各嵌入一彈簧(653)、(663);籍由上述之組合構造,本技術,其操作時系將該環圈(60)作正、逆轉,如圖7A所示,系該環圈(60)不轉時,將環圈(60)上之孔洞(62)正好與主本體(40)上之定位槽孔(47)對齊,而受制于定位槽孔(47)內之彈簧(471)與鋼珠(472)以定位環圈(60),此時該制動銷(64)仍保持直立狀;再參閱圖7B所示,將環圈(60)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此時帶動制動銷(64)偏斜一角度而撥開棘輪塊(65),致該棘輪塊(65)與驅動桿(50)之棘齒(51)脫離,該驅動桿(50)只能逆轉,不能正轉,且該定位槽孔(48)與孔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棘輪套筒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一主本體,其一端內設有四角孔另一端設有一中心孔,而于表面適當位置設有一環槽,于環槽所圍之內部空間設有一貫穿孔及一徑向之斜槽,并相對于斜槽預定處設有三個定位槽孔各以容置一彈簧及一鋼珠,另該主本體設有一 孔洞,供一插銷置入;一驅動桿,系套入于主本體之中心孔內,另端系供套筒套入,于其部分表面設有棘齒,相對于該主本體之孔洞位置設有槽溝,以一插銷定位;一環圈,系套設于主本體之環槽上,環圈對應主本體之斜槽處設有一缺槽,該缺槽上另設一孔洞,并 缺槽相對側形成有三處孔洞,使該環圈旋轉時,只有其中之一孔洞正對應主本體其直中之一定位槽孔;一制動銷,系一圓柱,其下方為一較小之撥動塊,圓柱上切削一半圓槽,以嵌入于環圈之缺槽,其上方軸向設一槽孔,以一插銷設入并穿越環圈缺槽上之孔洞;兩 棘輪塊,系置設于該主本體之貫穿孔兩側,該棘輪塊之一端設有斜向齒,可嚙合驅動桿之棘齒,并另一端設有容置空間,以容納一彈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振利,
申請(專利權)人:黃振利,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