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鞋底,包括鞋底本體和鞋跟,所述鞋跟與所述鞋底本體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設置有可以容納所述鞋跟的卡置槽;所述鞋跟設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與所述鞋跟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設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鞋跟設置有第二定位凸起。通過將鞋跟卡置于卡置槽或將鞋跟從卡置槽釋放出來可以改變鞋底的工作狀態,由于定位片的一端與鞋跟相連接,另一端通過卡置孔與第一定位凸起相固定,當鞋跟從卡置槽內釋放出來時,可以提供作用力防止鞋跟突然收起,保證當鞋底處于高跟狀態時鞋跟的穩固性,進而可以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鞋制造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鞋底。
技術介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鞋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跟鞋能改變高跟鞋能改變穿鞋者站姿和步態,使穿鞋者看上去更加修長。但是穿著高跟鞋不能進行長時間的行走、爬山等運動,當需要長時間步行等運動時,需要穿低跟鞋。因此,為了應對不同場合的需要往往腳上穿一雙鞋,還需在身邊另外備一雙鞋,這樣很不方便。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出現了一種高跟和低跟可以相互轉換的鞋底,包括設有高跟部和低跟部的鞋跟,鞋跟通過連接部與鞋底相鉸接,鞋底設有卡置高跟部和低跟部的卡置槽,高跟部端面與鉸接點的距離大于低跟部端面與鉸接點的距離。因為鞋跟與鞋底相鉸接,可以將高跟部與低跟部相互轉換,以實現鞋子高跟和低跟工作狀態間的轉換,從而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低跟或高跟。采用這種鞋底,當高跟部與地面接觸時是依靠鞋跟與鉸接處的摩擦以實現鞋跟的穩固性,但是,長時間的使用會導致兩者的摩擦力減弱,這樣會致使高跟部與地面接觸時不穩固,在行走時可能會因為高跟部的突然收起而摔跤,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鞋底,保證鞋底的高跟不會突然收起,進而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鞋底,包括鞋底本體和鞋跟,所述鞋跟與所述鞋底本體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設置有可以容納所述鞋跟的卡置槽;所述鞋跟設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與所述鞋跟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設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鞋跟設置有第二定位凸起。優選的,所述定位片設置于所述鞋跟的卡置端,所述鞋底本體設置有容納所述卡置端的凹槽。優選的,所述凹槽的側壁設置有容納所述定位片的開口。優選的,所述卡置端的端面至鉸接點的距離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優選的,所述卡置端固定設置有鉸接柱,所述定位片設置有定位槽,所述鉸接柱置于所述定位槽且所述鉸接柱能夠沿著所述定位槽滑動。優選的,所述卡置槽與所述鞋跟相卡接的位置設置有卡置件。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高跟鞋底,包括設置有第一定位凸起的鞋底本體和設置有第二定位凸起的鞋跟,鞋跟與鞋底本體相鉸接,鞋底本體設置有用于容納鞋跟的卡置槽;包括與鞋跟相鉸接且設置有卡置孔的定位片。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凸起可以卡置于卡置孔。當鞋跟設置于卡置槽內時,第二定位凸起卡置于卡置孔,鞋底本體的端部與地面相接觸,此時處于第一工作狀態即平跟狀態;當鞋跟從卡置槽釋放出來,鞋跟的端面地面相接觸,第一定位凸起卡置于卡置孔,由于鞋跟與地面接觸的端部至鉸接點的距離較長,此時處于第二工作狀態,即高跟狀態。由于定位片的一端與鞋跟相連接,另一端通過卡置孔與第一定位凸起相固定,如此設置,與現有技術中,高跟部與地面接觸時是依靠鞋跟與鉸接處的摩擦以實現鞋跟的穩固性相比,通過定位片與第一定位凸起的配合使用,可以提供作用力防止鞋跟突然收起,保證當鞋底處于第二工作狀態時鞋跟的穩固性,進而可以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處于第一工作狀態的鞋底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所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處于第二工作狀態的鞋底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鞋底的局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圖3中,鞋底本體1、鞋跟2、定位片3、卡置槽4、第一定位凸起5、第二定位凸起6、卡置端7、凹槽8。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鞋底,保證鞋底的高跟不會突然收起,進而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為了使本
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圖3,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處于第一工作狀態的鞋底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所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處于第二工作狀態的鞋底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鞋底的局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本具體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鞋底,包括設置有第一定位凸起5的鞋底本體I和設置有第二定位凸起6的鞋跟2,其中鞋跟2與鞋底本體I相鉸接,鞋底本體I設置有用于容納鞋跟2的卡置槽4 ;包括與鞋跟2相鉸接且設置有卡置孔的定位片3。第一定位凸起5和第二定位凸起6可以卡置于卡置孔。當鞋跟2設置于卡置槽4內時,第二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鞋底本體I的端部與地面相接觸,此時處于第一工作狀態即平跟狀態;當鞋跟2從卡置槽4釋放出來,鞋跟2的端面地面相接觸,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由于鞋跟2與地面接觸的端部至鉸接點的距離較長,此時處于第二工作狀態,即高跟狀態。由于定位片3的一端與鞋跟2相連接,另一端通過卡置孔與第一定位凸起5相固定,如此設置,與現有技術中,高跟部與地面接觸時是依靠鞋跟與鉸接處的摩擦以實現鞋跟的穩固性相比,通過定位片5與第一定位凸起5的配合使用,可以提供作用力防止鞋跟2突然收起,保證當鞋底處于第二工作狀態時鞋跟2的穩固性,進而可以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為了保證鞋跟2與鞋底本體I的接觸的穩固性,鞋底本體I靠近鉸接點的位置處設置有凹槽8,鞋跟2靠近鉸接點的端部為卡置端7,當處于第二工作狀態時,卡置端7卡置于凹槽8內,可以防止鞋跟2脫落,保證鞋跟2與鞋底本體I接觸的穩固性。同時,為了保證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內,凹槽8的側壁設置有開口,定位片3可以貫穿此開口暴露于鞋底本體I的外表面,可以保證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具體實施方式中,定位片3貫穿凹槽8側壁的開口以實現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當然,也不排除設置為其他的形式,如定位片與鞋跟的鉸接位置暴露于凹槽的端面,也可以保證第一定位凸起卡置于卡置孔。還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定位片3與鞋跟2相鉸接,通過轉動定位片3,可實現在不同的工作狀態時,第一定位凸起5或第二定位凸起6可以卡置于卡置孔,當然,還可以通過在鞋跟2設置鉸接柱,通過鉸接柱實現定位片3與鞋跟2相鉸接,此外還可以在定位片3設置定位槽,鉸接柱置于定位槽內且可以沿著定位槽滑動,如此通過滑動定位片3可以使卡置孔遠離或靠近第一定位凸起5 (或第二定位凸起6)。此外為了保證當處于第一工作狀態時即平跟狀態,卡置端7的端面至鉸接點的距離小于或等于凹槽8的深度,如此,當鞋跟2卡置于卡置槽4內時,保證凹槽8的端面與地面相接觸。再進一步的方案中,為了保證當處于第一工作狀態時,鞋跟2卡置于卡置槽4內,在卡置槽4設置有與鞋跟2相卡接的卡置件,防止鞋跟2突然脫落而造成人身安全。以上對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鞋底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技術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技術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技術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技術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鞋底,包括鞋底本體(I)和鞋跟(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2)與所述鞋底本體(I)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I)設置有可以容納所述鞋跟(2 )的卡置槽(4 );所述鞋跟(2 )設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3),所述定位片(3)與所述鞋跟(2)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I)設置有第一定位凸起(5),所述鞋跟(2)設置有第二定位凸起(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片(3)設置于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鞋底,包括鞋底本體(1)和鞋跟(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2)與所述鞋底本體(1)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1)設置有可以容納所述鞋跟(2)的卡置槽(4);所述鞋跟(2)設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3),所述定位片(3)與所述鞋跟(2)相鉸接;所述鞋底本體(1)設置有第一定位凸起(5),所述鞋跟(2)設置有第二定位凸起(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戴天,
申請(專利權)人:戴天,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