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釣魚竿,特別是涉及一種加長便攜魚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可方便調節魚竿長度;包括第一主體,第一主體包括第一前柄和第一后柄,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第一加長柄,第一后柄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空腔,第一加長柄套接在第一空腔內,并在第一空腔內相對滑動,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件,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一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廣泛應用與漁具領域。(*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釣魚竿
,特別是涉及一種加長便攜魚竿。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魚竿是一種常見的捕魚工具,外形通常為細長桿狀物,并且由后端至前端直徑逐漸變小;現有的魚竿,按結構通常分為一體式魚竿和伸縮式魚竿,一體式魚竿通常包括一個桿狀主體,長度不可調節,因此受到便攜性的限制,長度通常較短,而伸縮式魚竿通常包括多個筒狀分體,分體間相互套接在一起,不使用時,可以將直徑較小的分體收縮至直徑較大的分體內,因此具有較高的便攜性,但是在使用時,使用者將各分體伸出固定后,魚竿的長度仍然不可調,同時魚竿的長度受到節數和單節長度的限制,對于不同水域環境下的適應性不高,使用者通常因此攜帶多根不同長度的魚竿以滿足各種釣魚環境。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可方便調節魚竿長度的加長便攜魚竿。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包括第一主體,所述第一主體包括第一前柄和第一后柄,所述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第一加長柄,所述第一后柄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加長柄套接在所述第一空腔內,并在所述第一空腔內相對滑動,所述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一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還包括第二主體,所述第二主體與所述第一主體前后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主體包括第二前柄和第二后柄,所述第二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第二加長柄,所述第二后柄的內部·設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加長柄套接在所述第二空腔內,并在所述第二空腔內相對滑動,所述第二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二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二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件。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還包括第三主體,所述第三主體與所述第二主體前后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三主體包括第三前柄和第三后柄,所述第三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第三加長柄,所述第三后柄的內部設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加長柄套接在所述第三空腔內,并在所述第三空腔內相對滑動,所述第三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三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三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三限位件。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開口處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內螺紋,并在所述第一前柄、第二前柄和第三前柄的末端設置有與相應內螺紋相互配合的外螺紋。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所述第一前柄、第二前柄和第三前柄的末端還設置有擋圈。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所述第一加長柄、第二加長柄和第三加長柄均為圓臺形結構,所述第一加長柄末端的直徑小于第一空腔開口處的直徑,所述第二加長柄末端的直徑小于第二空腔開口處的直徑,所述第三加長柄末端的直徑小于第三空腔開口處的直徑。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所述第一加長柄、第二加長柄和第三加長柄的長度為 10_90cm。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所述第一加長柄、第二加長柄和第三加長柄的長度為 30c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第一主體包括第一前柄和第一后柄,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第一加長柄,第一后柄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空腔,第一加長柄套接在第一空腔內,并在第一空腔內相對滑動,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件,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一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這樣,可以方便調節魚竿的長度,使用時,打開第一固定件,抽出第一加長柄,通過第一限位件固定加長柄的位置,即可根據使用條件加長魚竿的長度,不使用時,松開第一限位件,收回第一加長柄,然后固定第一固定件,即可縮短魚竿的長度,方便了使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所示,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包括第一主體1,第一主體包括第一前柄11和第一后柄13,第一前柄11的末端設置有第一加長柄12,第一后柄13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空腔,第一加長柄12套接在第一空腔內,并在第一空腔內相對滑動,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一前柄11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件14,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一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這樣,可以方便調節魚竿的長度,使用時,打開第一固定件,抽出第一加長柄,通過第一限位件固定加長柄的位置,即可根據使用條件加長魚竿的長度,不使用時,松開第一限位件,收回第一加長柄,然后固定第一固定件,即可縮短魚竿的長度,方便了使用。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還包括第二主體2,第二主體2與第一主體I前后連接在一起,第二主體2包括第二前柄21和第二后柄23,第二前柄21的末端設置有第二加長柄22,第二后柄23的內部設置有第二空腔,第二加長柄22套接在第二空腔內,并在第二空腔內相對滑動,第二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二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固定件24,第二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二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件;這樣,可以有效維持魚竿的強度,同時通過多個可伸縮的主體,進一步提高了魚竿加長的效果。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還包括第三主 體3,第三主體3與第二主體2前后連接在一起,第三主體3包括第三前柄31和第三后柄33,第三前柄31的末端設置有第三加長柄32,第三后柄33的內部設置有第三空腔,第三加長柄32套接在第三空腔內,并在第三空腔內相對滑動,第三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三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三固定件34,第三空腔的開口處與第三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三限位件;這樣,可以有效維持魚竿的強度,同時通過多個可伸縮的主體,進一步提高了魚竿加長的效果。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開口處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內螺紋,并在第一前柄、第二前柄和第三前柄的末端設置有與相應內螺紋相互配合的外螺紋;這樣,不使用加長柄時,通過旋擰,即可實現加長柄的固定。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第一前柄11、第二前柄21和第三前柄31的末端還設置有擋圈4;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加長柄固定的效果,限制加長柄固定的位置,有效防止旋擰過度的情況。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第一加長柄12、第二加長柄22和第三加長柄32均為圓臺形結構,第一加長柄12末端的直徑小于第一空腔開口處的直徑,第二加長柄22末端的直徑小于第二空腔開口處的直徑,第三加長柄32末端的直徑小于第三空腔開口處的直徑;這樣,直徑漸粗的加長柄套接在后柄的空腔內,使用加長柄時,僅需抽出加長柄至加長柄末端與空腔內壁相互貼合,通過摩擦力作用,即可實現固定加長柄并限制其位置的作用。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第一加長柄12、第二加長柄22和第三加長柄32的長度為10-90cm ;現有的伸縮式魚竿中,單節長度通常為90cm,這樣,通過設置加長柄,加長柄長度小于單節長度,可以有效提高魚竿的加長效果,同時魚竿體積較小。本技術的加長便攜魚竿,第一加長柄12、第二加長柄22和第三加長柄32的長度為30cm ;這樣,魚竿的加長效果最好,同時魚竿的體積較小。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加長便攜魚竿,包括第一主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體包括第一前柄和第一后柄,所述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第一加長柄,所述第一后柄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加長柄套接在所述第一空腔內,并在所述第一空腔內相對滑動,所述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一前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空腔的開口處與所述第一加長柄的末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慶平,
申請(專利權)人:郭慶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