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感溫部帽體包括:大致筒形狀的主體部(110),其位于主體殼體的開口部一側;有底的容置部(120),其與主體部(110)連通,用于容置感溫部(73),在容置部(120)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一側形成有朝向主體部(110)一側凹陷的凹陷區(qū)域(130),由此在容置部(120)的內部形成感溫部支撐區(qū)域(130a)。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感溫部帽體及電子體溫計的結構。
技術介紹
通常,在通過夾在腋下或舌下等被測定部位來測定體溫的電子體溫計中,具有:中空的主體殼體,在前端形成有開口部;感溫部,利用導線從主體殼體的內部穿過開口部引出至主體殼體的外部;感溫部帽體,用于容置該感溫部,并且堵塞開口部(例如,日本特開2007-120963號公報(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9-300310號公報(專利文獻2))。感溫部固定于感溫部帽體內的容置部,而感溫部的固定偏差會對電子體溫計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參照圖19 圖22,針對將感溫部固定于感溫部帽體的固定方法進行說明。圖19是表示感溫部帽 體200的結構的整體立體圖,圖20是表示感溫部帽體200的縱向剖視圖。該感溫部帽體200由不銹鋼等金屬材料構成,剖面具有U字形狀。直徑(tpD)為大約3mm 5mm,長度(L)為大約7mm Ilmm左右。另外,后述的感溫部73的大小(體積)為大約1mm3,較小,另外,一根導線72的粗細為約0.1mm左右,較細。作為將感溫部固定于感溫部帽體的固定方法,列舉有以下兩種的方法:(a)在感溫部帽體內裝滿粘接劑,同時進行將感溫部固定于感溫部帽體的工序和將感溫部帽體固定于主體殼體的工序的方法;(b)在感溫部的前端部附著少量的粘接劑來將感溫部固定于感溫部帽體,然后在主體殼體涂敷其它的粘接劑,來將感溫部帽體固定于主體殼體的方法。圖21是表示上述(a)的情況的剖面,感溫部帽體200的內部裝滿了粘接劑50,在感溫部帽體200的底部(前端部)固定有與導線72連接的感溫部73。圖22是表示上述(b)的情況的剖面,在感溫部帽體200的內部,在感溫部73的前端部附著少量的粘接劑,在感溫部帽體200的底部(前端部)固定有與導線72連接的感溫部73。在此,在(a)示出的方法中,由于存在粘接劑50,所以感溫部帽體200與感溫部73熱結合。然而,熱量從感溫部帽體200的內部的粘接劑50層擴散,導致向感溫部73的熱傳導變慢。另外,在(b)示出的方法中,由于在感溫部帽體200內設置有空氣層,所以熱量不擴散而從感溫部帽體200快速地傳遞給感溫部73。另外,只要直至與感溫部帽體200的底部(前端部)接觸為止插入感溫部73即可,感溫部73向感溫部帽體200的定位較好。然而,根據(jù)粘接劑50的附著方法而有可能會發(fā)生感溫部帽體200與感溫部73的熱結合狀態(tài)不完整的情況。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20963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300310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如上所述,在粘接劑的填充量多的情況下,雖然感溫部帽體200與感溫部73之間的熱結合性提高,但發(fā)生熱量擴散,從而向感溫部73的熱傳導變慢。另一方面,在粘接劑的填充量少的情況下,雖然向感溫部73的熱傳導變快,但是感溫部帽體200與感溫部73之間的熱結合性下降,從而在每個電子體溫計之間產(chǎn)生產(chǎn)品偏差(儀表誤差)。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感溫部帽體及電子體溫計:能夠確保在通過填充粘接劑來粘接時的感溫部帽體與感溫部之間的熱結合性,抑制感溫部的固定位置的偏差及抑制熱量擴散。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的感溫部帽體,是用于電子體溫計的感溫部帽體,上述電子體溫計具有:中空的主體殼體,在前端形成有開口部;感溫部,利用導線從上述主體殼體的內部穿過上述開口部引出至上述主體殼體的外部;感溫部帽體,用于容置上述感溫部,并且堵塞上述開口部,該感溫部帽體包括:大致筒形狀的主體部,其位于上述主體殼體的上述開口部一側;有底的容置部,其與上述主體部連通,用于容置上述感溫部,上述容置部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一側形成有朝向上述主體 部一側凹陷的凹陷區(qū)域,由此在上述容置部的內部形成感溫部支撐區(qū)域。在另一種方案中,通過上述凹陷區(qū)域,上述容置部的內部劃分成兩個以上的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在劃分出的一個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內容置有上述感溫部。在另一種方案中,上述凹陷區(qū)域具有從上述容置部的前端部一側朝向上述主體部一側凹陷的直線狀的凹槽,上述容置部被上述凹槽劃分成兩個以上的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上述凹陷區(qū)域具有從上述容置部的前端中央部一側朝向上述主體部一側凹陷的筒狀的凹槽,就上述容置部的內部而言,上述容置部被上述凹槽劃分出環(huán)狀的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在另一種方案中,通過上述凹陷區(qū)域,在上述容置部的內部空間形成越靠近前端部一側變得越窄的感溫部支撐區(qū)域,在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的前端部容置有上述感溫部。在另一種方案中,上述凹陷區(qū)域具有:第一傾斜面,其位于上述主體部一側,具有第一傾斜角度;第二傾斜面,其位于上述前端部一側,具有比第一傾斜角度大的第二傾斜角度,在通過上述第二傾斜面劃分出的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的前端部,容置有上述感溫部。在另一種方案中,上述凹陷區(qū)域具有傾斜面,該傾斜面具有規(guī)定的傾斜角度,在通過上述傾斜面劃分出的上述感溫部支撐區(qū)域的前端部容置有上述感溫部。本專利技術的電子體溫計具有:中空的主體殼體,在前端形成有開口部;感溫部,利用導線從上述主體殼體的內部穿過上述開口部引出至上述主體殼體的外部;感溫部帽體,用于容置上述感溫部,并且堵塞上述開口部;上述感溫部帽體為上述的感溫部帽體。在另一種方案中,上述主體殼體包括顯示部,在從前端側觀察上述感溫部帽體的情況下,上述顯示部的顯示面面向從上述感溫部旋轉大約90°的方向。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jù)該專利技術的感溫部帽體及電子體溫計,能夠提供如下感溫部帽體及電子體溫計:能夠確保在通過填充粘接劑來粘接時的感溫部帽體與感溫部之間的熱結合性,抑制感溫部的固定位置的偏差并且抑制熱量擴散。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電子體溫計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電子體溫計的功能框的結構的圖。圖3是表示電子體溫計的組裝結構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I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I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圖,(A)是主視圖,(B)是側視圖,(O是從前端觀察的仰視圖。圖6是沿著圖5中V1-VI線剖開的剖視圖。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圖,(A)是主視圖,(B)是側視圖,(O是從前端觀察的仰視圖。圖9是沿著圖8中IX-1X線剖開的剖視圖。圖10是表示實施方式3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3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圖,(A)是主視圖,(B)是側視圖,(O是從前端觀察的仰視圖。圖12是沿著圖11中XI1-XII線剖開的剖視圖。圖13是表示實施方式4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14是表示實施方式4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圖,(A)是主視圖,(B)是側視圖。圖15是沿著圖14中XV-XV線剖開的剖視圖。圖16是表示實施方式5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17是表示實施方式5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圖,(A)是主視圖,(B)是側視圖。圖18是沿著圖17中XVII1-XVIII線剖開的剖視圖。圖19是表示
技術介紹
的感溫部帽體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20是
技術介紹
的感溫部帽體的縱向剖視圖。圖21是表示在
技術介紹
的感溫部帽體內裝滿粘接劑,來將感溫部固定于感溫部帽體的方法的縱向剖視圖。圖22是表示在
技術介紹
的感溫部帽體的局部使用粘接劑,來將感溫部固定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河野篤志,森田勝美,
申請(專利權)人:歐姆龍健康醫(yī)療事業(yè)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