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一種提高張緊力恒定性的張緊框,包括外框、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若干驅動螺桿;若干驅動螺桿、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第二夾持端依次連接;各驅動螺桿的一端連接過渡梁,各恒定負載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夾持端、過渡梁;通過薄板的規格確定其對拉力的需求,再結合恒定負載彈簧的負載確定恒定負載彈簧的數量;薄板張緊時,旋轉驅動螺桿拉動第二夾持端;薄板拉平以后,因恒定負載彈簧的作用,繼續旋轉驅動螺桿時,只有過渡梁在移動,而連接薄板的第二夾持端保持不動。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的張緊框,采用恒定負載彈簧作為張緊框活動梁施力的過渡環節,解決了張緊框每一次張緊鋼片時施力不平衡和不恒定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激光切割加工
,涉及一種張緊框,特別涉及一種提高張緊力恒定性的張緊框。
技術介紹
SMT模板激光切割加工中,張緊框作為鋼片的載具,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鋼片的加工質量。現有張緊框的拉緊機制是通過螺桿直接驅動活動梁給鋼片施加拉力;請參閱圖1,圖1揭示了現有張緊框的結構,現有張緊框主要包括外框11、固定梁12、活動梁13、若干驅動螺桿14。圖1所示張緊框的工作原理是將鋼片的兩端壓緊在兩條梁(固定梁12、活動梁13)上,固定梁12被固定,將活動梁13向鋼片的反方向拉動,以拉力將鋼片拉平。在拉力的作用下,鋼片的下垂、波紋等減小到一定程度,鋼片表面的平面度達到一定范圍,就可以滿足使用需求。然而,張緊框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操作人員不同,操作熟練度不同,每一次操作施力不同等一系列原因,張緊框經常出現拉緊過松、過緊或者兩端拉力不同的情況,導致鋼片張緊效果不良,鋼片表面的平面度下降,極大地影響了鋼片的切割效果,影響最終的產品質量。采用電機施力或者使用扭力扳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會使結構或者操作變得復雜、成本大幅上升,且復雜的機構和操作方法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般張緊框活動梁的拉緊機制為驅動螺桿直接連接活動梁,是一個硬性的張緊機構,實際使用的時候施加的是張緊長度,而鋼片的受力情況只能靠操作人員判斷。有鑒于此,如今迫切需要一種相對簡易的保持張緊力恒定的張緊框。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旨在至少解決上述技術缺陷之一,特別是解決切割鋼片張緊時張緊力不一致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提高張緊力恒定性的張緊框,包括外框、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若干驅動螺桿;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之間設置被夾持的薄板; 所述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設置于外框內; 若干驅動螺桿、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第二夾持端依次連接;各驅動螺桿的一端連接過渡梁,各恒定負載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夾持端、過渡梁;通過薄板的規格確定其對拉力的需求, 再結合恒定負載彈簧的負載確定恒定負載彈簧的數量; 薄板張緊時,旋轉驅動螺桿拉動第二夾持端;薄板拉平以后,因恒定負載彈簧的作用,繼續旋轉驅動螺桿時,只有過渡梁在移動,而連接薄板的第二夾持端則保持不動。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薄板為鋼片。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持端固定設置。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持端通過若干第二驅動螺桿活動設置。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恒定負載彈簧包括彈簧主體、副板,彈簧主體包括滾輪,副板卷在滾輪上;滾輪固定在過渡梁的一側,副板連接第二夾持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張緊框,采用恒定負載彈簧作為張緊框活動梁施力的過渡環節,解決了張緊框每一次張緊鋼片時施力不平衡和不恒定的問題。本專利技術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專利技術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為現有張緊框的結構示意 圖2為本專利技術張緊框的結構示意 圖3為恒定負載彈簧的結構示意 圖4為本專利技術張緊框的組成示意 圖5為拉力傾斜狀態下張緊框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內”、“外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一體地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專利技術中的具體含義。本專利技術的主要創新之處在于,本專利技術創新地提出了一種提高張緊力恒定性的張緊框,采用恒定負載彈簧作為張緊框活動梁施力的過渡環節,解決了張緊框每一次張緊鋼片(或其他薄板)時施力不平衡和不恒定的問題。請參閱圖2,本專利技術張緊框包括外框11、第一夾持端12、第二夾持端13、過渡梁15、若干恒定負載彈簧16、若干驅動螺桿14 ;第一夾持端12、第二夾持端13之間設置被夾持的薄板。所述第一夾持端12、第二夾持端13、過渡梁15、若干恒定負載彈簧16設置于外框11內。若干驅動螺桿14、過渡梁15、若干恒定負載彈簧16、第二夾持端13依次連接;各驅動螺桿14的一端連接過渡梁15,另一端設置在外框11的外側;各恒定負載彈簧16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夾持端13、過渡梁15。如圖3所示,所述恒定負載彈簧16包括彈簧主體、副板162,彈簧主體包括滾輪161,副板162卷在滾輪161上;滾輪161固定在過渡梁15的一側,副板162連接第二夾持端13。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端固定設置;當然,所述第一夾持端也可以通過若干第二驅動螺桿活動設置(同本實施例中的第二夾持端與驅動螺桿、恒定負載彈簧的結構)。請參閱圖4,薄板(如鋼片)張緊時,旋轉驅動螺桿14拉動第二夾持端13 ;薄板拉平以后,因恒定負載彈簧16的作用,繼續旋轉驅動螺桿14時,只有過渡梁15在移動,而連接薄板的第二夾持端13則保持不動。每一種規格的鋼片(當然也可以是其他薄板)對拉力的需求是恒定的,每一個規格的恒定負載彈簧的負載也是確定的。通過計算或者實驗,確定每一種鋼片需要的拉力,可以計算出具體需要用多少個恒定負載彈簧16才能滿足使用需求。當鋼片材料性能、厚度,或者寬度改變的時候,通過增減彈簧數量,可以很容易的改變機構的性能,以達到最適合使用的狀態。無論外部施加的力有多大,只要沒超出這個框子的承受范圍,鋼片的張緊效果是相近的。請參閱圖5,當兩個驅動螺桿旋轉長度不一致時,因每個恒定負載彈簧的載荷是相同的,給予鋼片的拉力也相同。與理想狀態的區別在于拉力方向存在一個微小的Θ角。這個角度對鋼片受到的力的影響在于,鋼片長度方向的受力變為F*Cos Θ,比額定值略小。而當Θ約為3°時肉眼可見,此時的力變化為1-Cos Θ =1-0.9986=0.14%,變化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本專利技術張緊框將恒定負載彈簧16作為一個過渡結構,增加一根略細的過渡梁15來連接驅動螺桿14和恒定負載彈簧16,該新增的過渡梁不需要很高的剛度和強度,只要在施加額定的力之后不會損壞且形變量沒有超過彈簧行程和結構尺寸即可。使用時按照原有方法固定好鋼片,通過驅動螺桿拉動新增過渡梁,帶動恒定負載彈簧移動,待彈簧伸長達到最大負載時,只要機構沒有損壞,無論怎么增加拉力,彈簧對于活動梁的拉力是恒定的,不會因為操作人員的變動或其他一些原因而改變。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 要求及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提高張緊力恒定性的張緊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若干驅動螺桿;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之間設置被夾持的薄板;所述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設置于外框內;若干驅動螺桿、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第二夾持端依次連接;各驅動螺桿的一端連接過渡梁,各恒定負載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夾持端、過渡梁;通過薄板的規格確定其對拉力的需求,再結合恒定負載彈簧的負載確定恒定負載彈簧的數量;薄板張緊時,旋轉驅動螺桿拉動第二夾持端;薄板拉平以后,因恒定負載彈簧的作用,繼續旋轉驅動螺桿時,只有過渡梁在移動,而連接薄板的第二夾持端則保持不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提高張緊力恒定性的張緊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若干驅動螺桿;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之間設置被夾持的薄板; 所述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設置于外框內; 若干驅動螺桿、過渡梁、若干恒定負載彈簧、第二夾持端依次連接;各驅動螺桿的一端連接過渡梁,各恒定負載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夾持端、過渡梁; 通過薄板的規格確定其對拉力的需求,再結合恒定負載彈簧的負載確定恒定負載彈簧的數量; 薄板張緊時,旋轉驅動螺桿拉動第二夾持端;薄板拉平以后,因恒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志凌,寧軍,蔣勤豐,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思拓機器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