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10-35份、黨參5-25份、白芍5-25份、砂仁5-20份、海螵蛸5-25份、五靈脂5-20份、枳殼10-30份、白芨5-25份、半枝蓮5-20份、蒲公英5-20份、高良姜10-30份、木香5-20份、炒麥芽5-20份、石斛5-20份、灸甘草5-15份。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溫脾開胃、收斂止血、散結生肌的功效,其治療胃潰瘍療效顯著,作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藥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介紹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病,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口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胃潰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45-55歲最多見。胃潰瘍的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胃潰瘍由于病情延綿,病情復雜,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等后果,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所以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對于胃潰瘍的治療臨床上常常采用2-3類藥品聯合治療,常用藥有(I)胃粘摸保護劑,如硫糖鋁;(2)組胺H2受體拮抗劑,如西米替丁、累尼替丁、法莫替丁等;(3)制酸劑,如 氫氧化鎂一氫氧化鋁合計;(4)抗菌素,抑制幽門螺桿菌,如阿莫西林、甲銷唑和鉍劑(得諾)等;(5)抑制劑,如奧美啦唑(洛塞克)和蘭索啦唑等。而上述藥物對于治療胃潰瘍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中醫認為,胃潰瘍是由脾胃虛弱,飲食不節,過度飲酒及食用辛辣食物,或過度憂思惱怒以致損傷脾胃,胃氣郁滯而出現胃脘脹痛,消化不良、乏酸、噯氣等癥。根據中醫理論,針對胃潰瘍的發病機理,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西藥治療胃潰瘍存在治標不治本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配制簡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10-35份、黨參5-25份、白芍5-25份、砂仁5-20份、海螵蛸5-25份、五靈脂5-20份、枳殼10-30份、白芨5_25份、半枝蓮5_20份、蒲公英5-20份、高良姜10-30份、木香5-20份、炒麥芽5_20份、石斛5_20份、灸甘草5_15份。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25份、黨參15份、白芍15份、砂仁10份、海螵蛸15份、五靈脂10份、枳殼20份、白芨15份、半枝蓮12份、蒲公英10份、高良姜20份、木香10份、炒麥芽12份、石斛12份、灸甘草10份。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中:黃芪具有益氣固表、補肺健脾、斂汗固脫、驅風運毒的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白芍具有通順血脈、養血柔肝、緩中斂汗的功效;砂仁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的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的功效;五靈脂具有疏通血脈,散瘀止痛的功效;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白芨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半枝蓮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高良姜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調中導滯的功效;炒麥芽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功效;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灸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本專利技術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溫脾開胃、收斂止血、散結生肌的功效,增強了胃的消化功能,抑制潰瘍等,對胃潰瘍達到標本兼治。本專利技術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專利技術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2.5%,治愈率77.5%。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的胃潰瘍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25g、黨參15g、白茍15g、砂仁IOg (后下)、海螵蛾15g、五靈脂10g、積殼20g、白友15g、半枝蓮12g、蒲公英10g、高良姜20g、木香10g、炒麥芽12g、石斛12g、灸甘草10g。實施例2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log、黨參20g、白芍10g、砂仁15g (后下)、海螵蛸25g、五靈脂5g、枳殼30g、白芨10g、半枝蓮20g、蒲公英5g、高良姜15g、木香12g、炒麥芽20g、石斛5g、灸甘草8g。實施例3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35g、黨參5g、白茍20g、砂仁12g (后下)、海螵蛾5g、五靈脂15g、積殼10g、白友25g、半枝蓮15g、蒲公英12g、高良姜30g、木香5g、炒麥芽15g、石斛10g、灸甘草12g。實施例4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20g、黨參25g、白芍5g、砂仁20g (后下)、海螵蛸10g、五靈脂20g、枳殼15g、白芨20g、半枝蓮5g、蒲公英20g、高良姜10g、木香15g、炒麥芽10g、石斛20g、灸甘草15g。實施例5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30g、黨參10g、白芍25g、砂仁5g (后下)、海螵蛸20g、五靈脂12g、枳殼25g、白芨5g、半枝蓮10g、蒲公英15g、高良姜25g、木香20g、炒麥芽5g、石斛15g、灸甘草5g。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進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4厘米,進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30 60歲。二、診斷依據: 1、周期性發作,常與季節變化、精神因素、飲食失調或長期服用消炎藥有關; 2、劍突(心窩)下或上腹部呈燒灼性、嚙咬性或饑餓性疼痛或夜間疼痛,疼痛可以因進食、飲水、服用制酸藥而緩解; 3、或伴有燒心、吐酸水、噯氣、貧血、黑色或柏油樣大便等癥狀; 4、X線檢查可見潰瘍“龕影”,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等; 5、其他檢查,如胃鏡、胃酸測定等。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用量根據患者的體重和年齡酌情增減。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 分早、晚兩次服用。五天為一療程。四、療效標準: 1、臨床治愈:臨床表現均完全消失、鏡下潰瘍消失或是疤痕形成而無充血水腫; 2、顯效:臨床表現明顯改善,潰瘍面縮小50%以上或潰瘍面干凈、僅存在少量苔膜; 3、無效:臨床表現無緩解、潰瘍面無變化或加重。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2-6個療程,痊愈62例,隨訪未見復發;顯效12例,無效6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六、典型病例: 病例1: 張某,男,32歲。就診時自訴: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半年,餐前加重,曾服用西藥治療,療效不佳。胃鏡檢查提示:胃潰瘍。服用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不適、疼痛明顯減輕;續服2個療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潰瘍消失而治愈。病例2: 邢某,男,48歲。就診時自訴:劍突下脹痛,飯后飽脹感,偶有噯氣、返酸。胃鏡檢查提示:胃潰瘍。服用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I個療程,癥狀緩解;繼續服用2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10?35份、黨參5?25份、白芍5?25份、砂仁5?20份、海螵蛸5?25份、五靈脂5?20份、枳殼10?30份、白芨5?25份、半枝蓮5?20份、蒲公英5?20份、高良姜10?30份、木香5?20份、炒麥芽5?20份、石斛5?20份、灸甘草5?15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黃芪10-35份、黨參5-25份、白芍5-25份、砂仁5_20份、海螵蛸5_25份、五靈脂5_20份、枳殼10-30份、白芨5-25份、半枝蓮5-20份、蒲公英5_20份、高良姜10-30份、木香5_20份、炒麥芽5-20份、石斛5-2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勝波,
申請(專利權)人:孫勝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