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去魚鱗機構,第一去鱗組合包括兩個第一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一主動齒輪,兩個第一彈簧組件左右并排,每個第一彈簧組件包括彈簧和墊片;兩根彈簧上端分別空套在一根第一支撐軸,兩根彈簧下端分別固套在一根第一齒輪軸上部;第一主動齒輪固套在其中一根第一齒輪軸的中部,與第一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從動齒輪則固套在另外一根第一齒輪軸中部;第二去鱗組合位于第一去鱗組合后側,并包括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二主動齒輪,這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呈倒“品”字型布置。本發明專利技術能代替人工干凈、徹底地“摳”掉魚各個部位的鱗片,從而實現去鱗操作,進而方便后續進行下一步殺魚操作,并很好地克服了現有采用人工去魚鱗的各種缺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去魚鱗機構,該去魚鱗機構可代替人工去掉魚身上的鱗片。
技術介紹
魚肉是一種高營養、低脂肪的食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在烹飪魚肉之前,需要先殺魚。目前,一般都是通過純人工方式殺魚,殺魚時先用鐵刷等工具將背部、兩個側面及肚子上的鱗片去掉,然后破肚去腸,最后再切片或坨。由于上述去魚鱗的方式為純人工方式,不僅操作復雜、效率低下,而且會影響殺魚工的身心健康,為此急需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機械化的去魚鱗機構,欲代替人工去掉魚身上的鱗片。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去魚鱗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去鱗組合(Zl)和第二去鱗組合(Z2),其中第一去鱗組合(Zl)包括兩個第一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一主動齒輪(6),其中:兩個第一彈簧組件為豎直設置,且呈左右并排,而每個第一彈簧組件包括彈簧(I)和墊片(3);所述彈簧(I)上沿其螺旋方向套裝有小螺母(2),最上面和最下面一個小螺母(2)均與彈簧(I)固定,且相鄰兩個小螺母(2)之間夾緊有所述墊片(3),該墊片同時套裝于所述彈簧(I)上;兩根所述彈簧(I)上端分別空套在一根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撐軸(4),且兩根第一支撐軸的上端均與機架固定,這兩根彈簧(I)下端分別固套在一根豎直設置的第一齒輪軸(5)上部,這兩根第一齒輪軸的下部分別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固套在其中一根第一齒輪軸(5)的中部,與該第一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從動齒輪(7)則固套在另外一根第一齒輪軸(5)中部;所述第二去鱗組合(Z2)位于第一去鱗組合(Zl)后側,并包括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二主動齒輪(10),其中第二彈簧組件的結構與所述第一彈簧組件完全一致,該第二彈簧組件呈水平設置,且這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呈倒“品”字型布置,并分別為左上方、右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所述左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左端分別空套在一根第二支撐軸(8)上,該第二支撐軸呈水平設置,且兩根第二支撐軸(8)的左端均與所述機架固定;所述右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右端分別固套在一根第二齒輪軸(9)左部,該第二齒輪軸呈水平設置,且這兩根第二齒輪軸(9)的右部分別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二主動齒輪(10)固套在其中一根所述第二齒輪軸(9)中部,與該第二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從動齒輪(11)固套在另外一根第二齒輪軸(9)中部;所述左上方、右上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之間水平設置有一個背部魚鱗去除軸(12),該背部魚鱗去除軸的兩端與這兩個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I)對應端固定;所述背部魚鱗去除軸(12)中間小、兩端大,其外徑由該背部魚鱗去除軸的中間向其兩端逐漸增大,而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中間位置對應兩根所述彈簧(I)中心連線的中點,并在背部魚鱗去除軸 (12)的外圓面上開有軸向鍵槽(12a)。在以上所述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可以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轉動,因為第一主動齒輪(6)與第一從動齒輪(7)哨合,所以第一從動齒輪(7)與第一主動齒輪(6)的轉向相反,從而使兩根彈簧(I)的轉向相反。同時,所述兩根彈簧(I)的轉向要使魚能夠順利地由前往后移動,即要求第一主動齒輪(6)和第一從動齒輪(7)的轉向在兩個齒輪哨合處的切線方向朝后。與此同時,所述第二主動齒輪(10)可以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轉動,因為第二主動齒輪(10)與第二從動齒輪(11)嚙合,所以第二從動齒輪(11)與第二主動齒輪(10)的轉向相反,從而使兩根彈簧(I)的轉向相反。同時,所述兩根彈簧(I)的轉向要使魚能夠順利地由前往后移動,即要求第二主動齒輪(10)與第二從動齒輪(11)的轉向在兩個齒輪嚙合處的切線方向朝后。并且,所述墊片(3)沿彈簧(I)的螺旋方向設置,那么墊片(3)總體上就是朝各個方向布置的,當墊片(3)跟隨彈簧(I) 一起低速轉動時,就能通過墊片(3)的外圓面“摳”掉魚身上的鱗片。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去鱗組合(Zl)中的兩根彈簧(I)低速轉動時,兩根彈簧(I)上的墊片(3)外圓面就能“摳”掉兩側的魚鱗。同時,所述第二去鱗組合(Z2)左上方及右上方的彈簧組件低速轉動時,可利用該彈簧組件中的墊片(3)外圓面輔助“摳”掉兩側頂部的魚鱗,并且可利用軸向鍵槽(12a)兩個側邊頂部與背部魚鱗去除軸(12)外圓面連接處形成的棱邊來“摳”掉背部的鱗片。并且,所述第二去鱗組合(Z2)中下方的彈簧組件低速轉動時,可利用該彈簧組件中的墊片(3)外圓面“摳”掉肚子上的魚鱗,這樣就能將魚背、兩個側面及肚子上的鱗片“摳”掉,從而實現去鱗的目的,進而方便后續進行下一步殺魚操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去鱗機構既能作為一個殺魚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單獨做成一個專門去魚鱗的機器。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 能代替人工干凈、徹底地“摳”掉魚各個部位的鱗片,從而實現去鱗操作,進而方便后續進行下一步殺魚操作,并很好地克服了現有采用人工去魚鱗的各種缺陷,且本去魚機構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不僅能作為一個殺魚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單獨做成一個專門去魚鱗的機器,并具有很好的技術及經濟價值,適于廣泛推廣運用。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第一去鱗組合(Zl)和第二去鱗組合(Z2)之間增設有一個第三去鱗組合,該第三去鱗組合的結構與第一去鱗組合(Zl)完全一致,并與第一去鱗組合(Zl)前后并排設置。采用以上結構,所述第三去鱗組合的作用與第一去鱗組合(Zl)進行輔助配合,當第一去鱗組合(Zl)不能干凈、徹底地“摳”掉兩側的魚鱗時,第三去鱗組合能夠進一步“摳”掉兩側的魚鱗,以便干凈、徹底地“摳”掉兩側的魚鱗,從而改善本專利技術的去鱗效果。并且,所述第三去鱗組合的結構及設置方式與第一去鱗組合(Zl)完全相同,這樣也能簡化結構,降低制造成本,從而便于市場推廣。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軸向鍵槽(12a)的數目優選為四個,這四個軸向鍵槽(12a)沿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周向均勻布置。采用以上結構,所述軸向鍵槽(12a)的數目適中,四個軸向鍵槽(12a)既能保證將背部的鱗片完全“摳”掉,又不會傷及背部的魚肉,但是本專利技術去背部鱗片的效果又與軸向鍵槽(12a)的寬度及深度有關。當然,在既能保證將背部的鱗片完全“摳”掉,又不會傷及背部的魚肉前提下,也可采用其他數目的軸向鍵槽(12a),如2、3、5、6個軸向鍵槽(12a),軸向鍵槽(12a)的具體數目并不一定局限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數值。在本專利技術中,相鄰兩個所述軸向鍵槽(12a)之間的背部魚鱗去除軸(12)外圓面為臺階面。上述臺階面由兩個臺階組構成,這兩個臺階組關于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中間位置對稱。同時,上述每個臺階組由多個臺階構成,如3、4、5、6、7個臺階等,該臺階沿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周向設置。采用以上結構,本專利技術能夠通過臺階面的臺階對魚進行導向限位,從而使魚始終處于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中間位置,進而方便所述第一去鱗組合(Zl)和第三去鱗組合中的墊片(3)外圓面干凈、徹底地“摳”掉兩個側面的魚鱗。作為優選,所述相鄰兩個小螺母(2)之間夾緊有一個墊片(3)。采用上述結構,一個墊片(3)既能保證通過其外圓面完全“摳”掉側面的鱗片,又不會傷及側面的魚肉,但是本專利技術去側面鱗片的效果又與墊片(3)的厚度及外徑有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去魚鱗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去鱗組合(Z1)和第二去鱗組合(Z2),其中第一去鱗組合(Z1)包括兩個第一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一主動齒輪(6),其中:兩個第一彈簧組件為豎直設置,且呈左右并排,而每個第一彈簧組件包括彈簧(1)和墊片(3);所述彈簧(1)上沿其螺旋方向套裝有小螺母(2),最上面和最下面一個小螺母(2)均與彈簧(1)固定,且相鄰兩個小螺母(2)之間夾緊有所述墊片(3),該墊片同時套裝于所述彈簧(1)上;兩根所述彈簧(1)上端分別空套在一根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撐軸(4),且兩根第一支撐軸的上端均與機架固定,這兩根彈簧(1)下端分別固套在一根豎直設置的第一齒輪軸(5)上部,這兩根第一齒輪軸的下部分別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固套在其中一根第一齒輪軸(5)的中部,與該第一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從動齒輪(7)則固套在另外一根第一齒輪軸(5)中部;所述第二去鱗組合(Z2)位于第一去鱗組合(Z1)后側,并包括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二主動齒輪(10),其中第二彈簧組件的結構與所述第一彈簧組件完全一致,該第二彈簧組件呈水平設置,且這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呈倒“品”字型布置,并分別為左上方、右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所述左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左端分別空套在一根第二支撐軸(8)上,該第二支撐軸呈水平設置,且兩根第二支撐軸(8)的左端均與所述機架固定;所述右上方 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右端分別固套在一根第二齒輪軸(9)左部,該第二齒輪軸呈水平設置,且這兩根第二齒輪軸(9)的右部分別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二主動齒輪(10)固套在其中一根所述第二齒輪軸(9)中部,與該第二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從動齒輪(11)固套在另外一根第二齒輪軸(9)中部;所述左上方、右上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之間水平設置有一個背部魚鱗去除軸(12),該背部魚鱗去除軸的兩端與這兩個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1)對應端固定;所述背部魚鱗去除軸(12)中間小、兩端大,其外徑由該背部魚鱗去除軸的中間向其兩端逐漸增大,而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中間位置對應兩根所述彈簧(1)中心連線的中點,并在背部魚鱗去除軸(12)的外圓面上開有軸向鍵槽(12a)。...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去魚鱗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去鱗組合(Zl)和第二去鱗組合(Z2),其中第一去鱗組合(Zl)包括兩個第一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一主動齒輪(6),其中:兩個第一彈簧組件為豎直設置,且呈左右并排,而每個第一彈簧組件包括彈簧(I)和墊片(3);所述彈簧(I)上沿其螺旋方向套裝有小螺母(2),最上面和最下面一個小螺母(2)均與彈簧(I)固定,且相鄰兩個小螺母(2)之間夾緊有所述墊片(3),該墊片同時套裝于所述彈簧(I)上;兩根所述彈簧(I)上端分別空套在一根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撐軸(4),且兩根第一支撐軸的上端均與機架固定,這兩根彈簧(I)下端分別固套在一根豎直設置的第一齒輪軸(5)上部,這兩根第一齒輪軸的下部分別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固套在其中一根第一齒輪軸(5)的中部,與該第一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從動齒輪(7)則固套在另外一根第一齒輪軸(5)中部; 所述第二去鱗組合(Z2)位于第一去鱗組合(Zl)后側,并包括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和一個第二主動齒輪(10),其中第二彈簧組件的結構與所述第一彈簧組件完全一致,該第二彈簧組件呈水平設置,且這三個第二彈簧組件呈倒“品”字型布置,并分別為左上方、右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所述左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件中的彈簧左端分別空套在一根第二支撐軸(8)上,該第二支撐軸呈水平設置,且兩根第二支撐軸(8)的左端均與所述機架固定;所述右上方及中下方的第二彈簧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龍澤良,
申請(專利權)人:龍澤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