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處理系統(1)具備接受部(1452)、推定部(1351)、繪制處理部(136)、顯示控制部(1353)。接受部(1452)接受對立體圖像所示的被檢體施加虛擬的力的操作。推定部(1351)根據由上述接受部(1452)接受到的力,推定體數據所包含的體素組的位置變動。繪制處理部(136)根據基于上述推定部(1351)的推定結果,變更上述體數據所包含的體素組的配置,并通過對于變更后的體數據進行繪制處理來重新生成視差圖像組。顯示控制部(1451)使由上述繪制處理部(136)重新生成的視差圖像組顯示在立體顯示裝置(142)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圖像處理系統(system)、裝置、方法以及醫用圖像診斷裝置。
技術介紹
以往,知道有通過將從2個視點進行拍攝而得到的2個圖像顯示在顯示器(monitor)上,來顯示對于使用立體觀測用眼鏡(glasses)等專用設備的利用者而言能夠立體觀測的圖像的技術。另外,近年來,知道有通過使用柱狀透鏡ilenticular lens)等光線控制元件,并將從多個視點進行拍攝而得到的圖像(例如,9個圖像)顯示在顯示器上,從而顯示對于裸眼的利用者而言能夠立體觀測的圖像的技術。另外,在能夠立體觀測的顯示器上顯示出的多個圖像有時通過推定從I個視點進行拍攝而得的圖像的深度信息,并使用推定出的信息的圖像處理來生成。另一方面,在X 射線 CT (Computed Tomography)裝置或 MRI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裝置、超聲波診斷裝置等醫用圖像診斷裝置中,能夠生成三維的醫用圖像數據(data)(以下,稱為體數據(volume data))的裝置正在實用化。該醫用圖像診斷裝置通過對于體數據執行各種圖像處理來生成顯示用平面圖像,并顯示在通用顯示器上。例如,醫用圖像診斷裝置通過對于體數據執行體繪制(volume rendering)處理,來生成反映出針對被檢體的三維的信息的二維的繪制irenderingi圖像,并將所生成的繪制圖像顯示在通用顯示器上。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86414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手術前顯示手術中的被檢體內的立體圖像的圖像處理系統、裝置、方法以及醫用圖像診斷裝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處理系統具備:接受部、推定部、繪制處理部、顯示控制部。接受部接受對立 體圖像所示的被檢體施加虛擬的力的操作。推定部根據由上述接受部接受的力,推定體數據所包含的體素(voxel)組的位置變動。繪制處理部根據基于上述推定部的推定結果,變更上述體數據所包含的體素組的配置,并通過對于變更后的體數據進行繪制處理來重新生成視差圖像組。顯示控制部使由上述繪制處理部重新生成的視差圖像組顯示在立體顯示裝置上。附圖說明圖1是用于說明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結構例的圖。圖2A是用于說明由2視差圖像進行立體顯示的立體顯示顯示器的一個例子的圖(1)。圖2B是用于說明由2視差圖像進行立體顯示的立體顯示顯示器的一個例子的圖(2)。圖3是用于說明由9視差圖像進行立體顯示的立體顯示顯示器的一個例子的圖。圖4是用于說明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站(workstation)的結構例的圖。圖5是用于說明圖4所示的繪制處理部的結構例的圖。圖6是用于說明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體繪制處理的一個例子的圖。圖7是用于說明基于第1實施方式中的圖像處理系統的處理的一個例子的圖。圖8是用于說明第1實施方式中的終端裝置的圖。圖9是表示立體圖像空間與體數據空間的對應關系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0是用于說明第1實施方式中的控制部的結構例的圖。圖11是用于說明基于第1實施方式中的推定部的推定處理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2是表示基于第1實施方式中的圖像處理系統的處理的流程的一個例子的序列(sequence)圖。圖13是用于說明基于第2實施方式中的圖像處理系統的處理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4是用于說明基于第2實施方式中的推定部的推定處理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5是用于說明基于第2實施方式中的圖像處理系統的處理的流程的一個例子的序列圖。圖16是用于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圖。圖17是用于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圖。圖18是用于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圖。圖19是用于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圖。圖20是用于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圖像處理系統、裝置、方法以及醫用圖像診斷裝置的實施方式。另外,以下,將包含具有作為圖像處理裝置的功能的工作站的圖像處理系統作為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此,針對以下的實施方式所使用的用語進行說明,所謂“視差圖像組”是指通過對于體數據,使視點位置每移動規定的視差角就進行體繪制處理而生成的圖像組。即,“視差圖像組”由“視點位置”不同的多個“視差圖像”構成。另外,所謂“視差角”是指根據為了生成“視差圖像組”而設定的各視點位置中相鄰的視點位置和由體數據表示的空間內的規定位置(例如,空間的中心)而決定的角度。另外,所謂“視差數”是指在立體顯示顯示器上進行立體觀測所需的“視差圖像”的數量。另外,以下所述的“9視差圖像”是指由9個“視差圖像”構成的“視差圖像組”。另外,以下所述的“2視差圖像”是指由2個“視差圖像”構成的“視差圖像組”。(第1實施方式)首先,針對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結構例進行說明。圖1是用于說明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結構例的圖。如圖1所示,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處理系統1具有醫用圖像診斷裝置110、圖像保管裝置120、工作站130和終端裝置140。圖1所示例的各裝置例如通過在醫院內設置的院內LAN (Local Area Network) 2,處于能夠直接地或者間接地相互通信的狀態。例如,當對圖像處理系統 I 導入有 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時,各裝置按照 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標準,相互發送接收醫用圖像等。該圖像處理系統1通過根據由醫用圖像診斷裝置110生成的三維的醫用圖像數據亦即體數據來生成視差圖像組,并將該視差圖像組顯示于能夠立體觀測的顯示器上,從而對于在醫院內工作的醫師或化驗員等觀察者提供作為是該觀察者能夠立體地識別的圖像的立體圖像。具體而言,在第I實施方式中,工作站130對于體數據進行各種圖像處理,生成視差圖像組。另外,工作站130以及終端裝置140具有能夠立體觀測的顯示器,通過將由工作站130生成的視差圖像組顯示于顯示器來對利用者顯示立體圖像。另外,圖像保管裝置120保管由醫用圖像診斷裝置110生成的體數據、由工作站130生成的視差圖像組。例如,工作站130或終端裝置140從圖像保管裝置120取得體數據、視差圖像組,并對于所取得的體數據、視差圖像組執行任意的圖像處理,或者將視差圖像組顯示于顯示器上。以下,依次說明各裝置。醫用圖像診斷裝置110是X射線診斷裝置、X射線CT (Computed Tomography)裝置、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裝置、超聲波診斷裝置、SPECT (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裝置、PET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裝置、SPECT裝置與X射線CT裝置一體化的SPECT-CT裝置、PET裝置與X射線CT裝置一體化的PET-CT裝置、或者它們的裝置組等。另外,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醫用圖像診斷裝置110能夠生成三維的醫用圖像數據(體數據)。具體而言,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醫用圖像診斷裝置110通過對被檢體進行拍攝來生成體數據。例如,醫用圖像診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塚越伸介,堤高志,植林義統,中山道人,八百井佳明,田島英樹,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