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紡織工業中紡織工程領域,更具體地說是蠶絲纖維資源開發與利用,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方式:一種基于棉紡設備制造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其特征在于:先把蠶絲纖維的長度制成8—50mm,然后把蠶絲纖維與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進行清梳聯工序充分混合,所述清梳聯工序中的單軸流打擊速度為480—520rpm,采用R20300.5錫林針布,針高2.0MM,全棉針布,生條輸出速度達125—135m/min。通過采用上述方案,本發明專利技術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基于棉紡設備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適于蠶絲與其它纖維進行混紡制備混紡紗,且制得的蠶絲混紡紗紡紗條干均勻度好的新型的基于棉紡設備制造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紡織工業中紡織工程領域,更具體地說是蠶絲纖維資源開發與利用,可應用于棉紡設備蠶絲纖維制備與混紡紗,尤其適于蠶絲纖維與其它纖維的混紡。
技術介紹
傳統的棉紡設備難以紡蠶絲纖維,其難點在于蠶絲纖維具有質輕、光滑、絲長,所以在梳清聯工序時抓棉機對蠶絲纖維更易于快速、大比例、優先吸入,其它纖維則相對慢、比例低,難以均勻混合蠶絲和其它纖維,不利于定比例控制混紡紗線的各纖維組分和質量百分率,形成質量不勻率大,影響棉網成形,生條棉(絲)結、生條條干、以及并條、粗紗、細紗和筒子拿后道工序制備紗的性能。而蠶絲經加工的纖維長度整齊度差,由幾mm至130多mm,長短之差在130mm之間,之前主要供蠶絲被加工及絹紡與毛紡。蠶絲被大大降低了絲的用途。而供絹紡原料檔次高,而前期也有用絹紡斬刀及車肚落綿做棉紡粗支紗紡制。而采用如此長度整齊度差的纖維,在傳統(短纖維)棉紡設備,沒有提及解決方法,牽伸部位很難處理。另外,專利號為200710047756.1的《基于棉紡設備的一種超短低密度纖維的高比例混紡工藝》專利,它的工藝流程中通過對開清棉、梳棉、并條、粗紗、細紗和絡筒工序中的一些條件設置使該設備適合對超短低密度纖維的高比例混紡加工,而無法對蠶絲纖維的混紡加工,特別是對蠶絲纖維的光滑和絲長的特點始終無法解決。
技術實現思路
: 本專利技術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基于棉紡設備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適于蠶絲與其它纖維進行混紡制備混紡紗,且制得的蠶絲混紡紗紡紗條干均勻度好的新型的基于棉紡設備制造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 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方式:一種基于棉紡設備制造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包括有梳清聯、并條、粗紗、細紗和絡筒工序,該工藝中用的原材料是蠶絲纖維和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其特征在于:先把蠶絲纖維的長度制成8 — 50mm,然后把蠶絲纖維與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進行清梳聯工序充分混合,其中蠶絲纖維的比例為35— 75%,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為65— 25%,所述清梳聯工序中的單軸流打擊速度為480—520rpm,采用R2030 0.5錫林針布,針高2.0ΜΜ,全棉針布,錫林至蓋板隔距0.23mm、0.20mm、0.18mm、0.18mm、0.20mm,刺輥與錫林比 1:2.25,生條輸出速度達 125— 135m/min。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可有效解決紡蠶絲纖維與其它纖維的混紡成紗難的問題,通過棉臺裝倉前絲的處理及試紡調整比例方法達到混比要求,通過清梳聯加濕器提高車間相對濕度提高纖維表面平滑性和抗靜電性,減少清梳聯纏、掛、堵現象發生。其中把蠶絲纖維的長度制成8 — 50mm,很好的解決了蠶絲纖維太長的問題,蠶絲纖維的比例為35— 75%,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為65— 25%,通過科學限定蠶絲纖維的含量,使最終得到的紡線具有蠶絲的質輕和光滑特點,另外也可以增加其它纖維的特點,如棉纖維、麻纖維、毛纖維、滌綸纖維、天絲、莫代爾、粘膠、天竹纖維,最后上述這些參數的設置完全針對蠶絲纖維的特點經過多次試驗得出的,使棉紡設備對蠶絲纖維的混紡變得可能。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設置是:所述原材料為蠶絲纖維、其它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所述其它天然纖維是棉纖維、麻纖維、毛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化學纖維是滌綸纖維、天絲、莫代爾、粘膠、天竹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梳清聯工序之前將化學纖維制成線密度1.33—1.67dtex,纖維長度38mm,再把蠶絲纖維和扯松使其密度與化學纖維密度相當,且對蠶絲纖維進行給濕使其回潮率控制在6—8%,車間相對濕度掌握在55%—65%,梳清聯工序的溫度控制在20— 35度;所述并條工序包括有頭并和末并,其中頭并選用FA306A并條機,并條機6根并合,羅拉隔距:8 X 16mm,未并采用FA322B并條機,并條機采用8根并合,羅拉隔距10 X 11 X 16mm,該機配備Uster在線檢測自調勻整裝置制備熟條,所述粗紗工序選用FA457粗紗機,其中粗紗皮輥雙錠壓力為120 X 200 X 150 X 150N,羅拉隔距:11 X 25 X 32mm,粗紗拉系數87,粗紗工序中的角度齒輪調整為27齒,所述細紗工序選用DTM129細紗機,其中細紗捻系數359,前羅拉輸出速度15.6m/min,PGl 42 X 54鋼領,配置鋼絲圈BJM11/0,絡筒工序選用德國賜萊福公司ACX5自動絡筒機,絡筒速度1300m/min,電子清紗裝置配置瑞士 USTER,棉結靈敏度為+340%,短粗節靈敏度+160%,長度2CM,長粗節靈敏度+50%,細節_50%,長度32CM ;所述并條工序中并條機的皮輥上的涂料由RC涂料A和RC涂料B組成,使用比例RC涂料A: RC涂料B為1:6-8混合后涂入皮輥表面。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利用棉紡設備生產蠶絲混紡紗,該方法工藝合理,流程簡單,成紗質量好,絲感強利用清梳聯工藝流程,減少了成卷工藝,縮短了流程,在棉臺按混比精心裝倉,加上清梳聯多倉混棉的混合工藝,成份混合比得以保證;梳棉工序仍然采用了棉型針布,只在工藝參數上作了調整,不需更換紡專器材及增加部件,節約費用,生條質量穩定;所成生條,在并條工序只需對皮輥硬度及涂料作適當調整方可獲得條干均勻度好的棉條;利用熟條可進行轉杯紡紡紗中,生產條干均勻度好,強力高的紗線;利用粗紗可與長絲進行包纏紡,包芯紡成細紗,亦可與短纖紗進行包纏紡,平行紡紡成細紗,賽絡紡及與其它成份的粗紗在細紗紡出A、B紗。 具體實施方式: 實例I粘膠纖維和蠶絲纖維和棉纖維混紡選用粘膠纖維其線密度為1.33dtex,長度38mm,蠶絲纖維長度40mm,棉纖維品級為3級,長度29mm。將粘膠纖維、蠶絲纖維,棉纖維按質量比55:35:10在棉臺裝倉,裝倉時高度及上、中、下層成份一致。抓棉機采用少抓快跑的工藝,抓取塊小,便于后部處理,開棉機為FA113C,打擊速度500rpm塵棒裝置手柄調節2位置,采用了 FA028C混棉機,提高混合效果。清梳聯配制FA221E梳棉機,主要從蠶絲纖維長度長,用給棉板至刺輥之間梳斷超長纖維,刺輥至錫林速比1:2.25,增大轉移效果,減少棉結,錫林針布采用2030 0.5mm (棉型針布)矮齒不易纏繞錫林,故錫林至蓋板隔距掌握在0.23mm、0.20mm、0.18mm、0.18mm、0.20mm,對蠶絲纖維進行給濕使其回潮率控制在6%,車間相對濕度掌握在55%,梳清聯工序的溫度控制在25度,生條輸出速度達130m/min。并條工序:頭并選用FA306A,并條機6根并合,羅拉隔距:8 X 16mm,未并采用FA322B并條采用8根并合,羅拉隔距IOX 11 X 16mm,該機配備Uster在線檢測自調勻整裝置制備熟條,所述并條工序中并條機的皮輥上的涂料由RC涂料A和RC涂料B組成,使用比例RC涂料A: RC涂料B為1:6混合后涂入皮輥表面,其中RC涂料A為無錫二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RC涂料(A),RC涂料B為無錫二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RC涂料(B)。粗紗工序選用FA457粗紗機,其中粗紗皮輥雙錠壓力為120 X 200 X 150 X 150N,羅拉隔距:11 X 25 X 32mm,粗紗拉系數87。細紗工序選用DTM129細紗機采用賽絡紡,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于棉紡設備制造蠶絲纖維的混紡工藝,包括有梳清聯、并條、粗紗、細紗和絡筒工序,該工藝中用的原材料是蠶絲纖維和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其特征在于:先把蠶絲纖維的長度制成8—50mm,然后把蠶絲纖維與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進行清梳聯工序充分混合,其中蠶絲纖維的比例為35—75%,其它天然纖維或/和化學纖維為65—25%,所述清梳聯工序中的單軸流打擊速度為480—520rpm,采用R2030?0.5錫林針布,針高2.0MM,全棉針布,錫林至蓋板隔距0.23mm、0.20mm、0.18mm、0.18mm、0.20mm,刺輥與錫林比1:2.25,生條輸出速度達125—135m/min。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上教,高祥松,朱偉,
申請(專利權)人:盛宇家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