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包括內核本體、數據板、頂蓋、底蓋、數據線以及數據存儲塊,頂蓋蓋設于內核本體一側,內核本體另一側蓋設有底蓋,數據板設置于頂蓋上,數據板與數據存儲塊間通過數據線連接,數據存儲塊置于內核本體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夠更加緊密地保護數據內核,且讀取數據更加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尤其涉及一種船用數據保護單元的內核結構。
技術介紹
船用數據保護單元是船載航行數據記錄儀中最為關鍵的設備,是用于保存記錄儀采集記錄的數據項目的主要部件,以做好有關船舶的狀態和輸出信號、船舶的指揮命令和操作控制等預先選定的數據項目的備份工作。以便能夠對海上事故的有關原因進行隨后的分析。國際海事組織(MO)制定了船用數據保護單元的標準要求,除了鹽霧水密方面的要求需要達到外,還需要經受一系列的沖刺、穿刺、耐火。深海耐壓耐水等標準,船用數據保護單元的隔熱層是該裝置的主要隔熱裝置,阻止船體大火的情況下熱量向船用數據單元的核心部件的傳遞,保護裝置內核在高溫環境下不受影響。現有的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對數據內核保護不夠緊密,造成內核數據損壞無法從數據中獲取船只遇險信息。同時,現有的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出線方式較為單一,讀取數據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數據板伸出頂蓋的數據內核,讀取數據更加方便,數據內核本體兩側設置頂蓋和底蓋,使數據內核密封效果更好的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包括內核本體、數據板、頂蓋、底蓋、數據線以及數據存儲塊,頂蓋蓋設于內核本體一側,內核本體另一側蓋設有底蓋,數據板設置于頂蓋上,數據板與數據存儲塊間通過數據線連接,數據存儲塊置于內核本體內。內核本體兩端蓋設頂蓋和底蓋,數據存儲塊設施于內核本體內,使得數據存儲塊得到保護,取下頂蓋即可從中分離出數據存儲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內核本體為中空圓柱體,內核本體兩側開口內壁上設置有第一內螺紋與第二內螺紋。第一連接部柱面表面設置有與第一內螺紋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紋,底蓋與內核本體連接時,第一連接部設置于內核本體內部且第一外螺紋與第一內螺紋咬合,旋緊底蓋使底蓋與內核本體連接。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底蓋包括底座和第一連接部,第一連接部為圓柱體,底座截面形狀尺寸和內核本體開口截面形狀尺寸一致,第一連接部截面形狀與內核本體開口截面形狀一直,第一連接部截面尺寸小于內核本體開口截面尺寸,第一連接部柱面表面設置有與第一內螺紋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頂蓋包括蓋體和第二連接部,蓋體為圓盤狀,蓋體截面形狀尺寸和內核本體開口截面形狀尺寸一致,第二連接部截面形狀與內核本體開口截面形狀一致,第二連接部截面尺寸小于內核本體開口截面尺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頂蓋中心位置設置有數據板通槽,數據板通槽截面形狀與數據板截面形狀一致,數據板通槽截面尺寸大于數據板截面尺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頂蓋上還設置有兩手持部。手持部使安裝和拆卸頂蓋時操作更加簡便。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裝配前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頂部視圖;圖3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底部視圖;圖4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底蓋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頂蓋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頂蓋裝配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的裝配完成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說明。圖1至圖7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技術一種實施方式的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如圖所示,內核結構包括內核本體10、數據板20、頂蓋30、底蓋40、數據線50以及數據存儲塊60。頂蓋30蓋設于內核本體10—側,內核本體10另一側蓋設有底蓋40。數據板20設置于頂蓋30上,數據板20與數據存儲塊60間通過數據線50連接,頂蓋上插入數據板20后,通過數據線50連接有數據存儲塊60的頂蓋蓋設于內核本體10上,且使得數據線50與數據存儲塊60設置于內核本體10內部。內核本體10為中空圓柱體,內核本體10兩側開口內壁上設置有第一內螺紋101與第二內螺紋103。底蓋40包括底座401和第一連接部403,第一連接部403為圓柱體,底座401截面形狀尺寸和內核本體10開口截面形狀尺寸一致,第一連接部403截面形狀與內核本體10開口截面形狀一致,第一連接部403截面尺寸小于內核本體10開口截面尺寸,使當底蓋40與內核本體10連接時,第一連接部403伸入內核本體10內部。第一連接部403柱面表面設置有與第一內螺紋101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紋405,底蓋40與內核本體10連接時,第一連接部403設置于內核本體10內部且第一外螺紋405與第一內螺紋101咬合,旋緊底蓋40使底蓋40與內核本體10連接。頂蓋30包括蓋體301和第二連接部303。蓋體301為圓盤狀,蓋體301截面形狀尺寸和內核本體10開口截面形狀尺寸一致,第二連接部303截面形狀與內核本體10開口截面形狀一致,第二連接部303截面尺寸小于內核本體10開口截面尺寸,使當頂蓋30與內核本體10連接時,第二連接部303伸入內核本體10內部。第二連接部303柱面表面設置有與第二內螺紋103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紋305,頂蓋30與內核本體10連接時,第二連接部303設置于內核本體10內部且第二外螺紋305與第二內螺紋103咬合,旋緊頂蓋30使頂蓋30與內核本體10連接。蓋體301表面中心位置設置有數據板通槽307,數據板通槽307截面形狀與數據板20截面形狀一致,數據板通槽307截面尺寸大于數據板20截面尺寸,使數據板可從數據板通槽307內穿過。蓋體301表面還設置有兩手持部309,方便操作人員安裝或取下頂蓋30。安裝時,數據板20從數據板通槽307內插入頂蓋30,數據板的高度調整到高出桶面15mm。控制溫度在60°后將頂蓋30在插入數據板20后數據板20與數據板通槽307間的間隙口封住。而后,控制溫度在調整在100°,在數據板20與數據板通槽307間的間隙口大量涂覆熱熔膠,并在常溫下固化4小時。再把將要灌注的頂蓋30平放,用注射器抽取合成樹脂膠液進行灌注,再用熱風槍吹平灌封液面。最后將灌封好的頂蓋靜置2小時后放置入烘干箱進行固化。數據線50經過劃線處理后,數據線50 —端與數據板20連接,數據線50另一端與數據存儲塊60連接。將烘干后的頂蓋30從烘干箱中取出后放置于焊接治具上,確認電路板與數據線50的焊接順序并進行焊接,焊接工序完成后在數據板20兩面涂覆硅橡膠,覆蓋焊點,并在常溫中固化至少12小時。最終,將一端連接有數據存儲塊60的數據線50上未連接有數據存儲塊60的一端與數據板20連接,并將頂蓋30、數據板20、數據線50、數據存儲塊60的整體放置于內核本體10內部,并擰緊頂蓋30,使頂蓋30與內核本體10緊密連接。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例。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技術的可行性實施例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技術的等效實施例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船用數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船用數據保護單元內核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內核本體(10)、數據板(20)、頂蓋(30)、底蓋(40)、數據線(50)以及數據存儲塊(60),所述頂蓋(30)蓋設于所述內核本體(10)一側,所述內核本體(10)另一側蓋設有所述底蓋(40),所述數據板(20)設置于所述頂蓋(30)上,所述數據板(20)與所述數據存儲塊(60)間通過所述數據線(50)連接,所述數據存儲塊(60)置于所述內核本體(10)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中華,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海蘭船舶電氣系統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