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LED燈條包括:一燈管以及與所述燈管連接的位于燈管兩端的兩個LED燈頭,所述燈管LED發光源和外殼,所述外殼沿其長度方向上的相對側面各設置有一個連接機構,連接機構最外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燈頭連接部;所述連接機構包括面罩連接機構和LED發光源連接機構,所述燈頭連接部安裝在LED發光源連接機構或/和面罩連接機構上。與傳統燈頭結構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LED燈條結構,由于燈頭連接機構設置在連接機構上,一方面實現了燈頭與燈管之間的連接,另一方面不占用電源安裝區的任何空間為電源安裝區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避免了電源安裝區內的電線與底座之間的摩擦,提高了LED燈條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專利涉及LED照明燈具,由其涉及一種LED燈條。
技術介紹
市場上大多LED管燈與燈頭的固定方式均采用螺絲固定,將螺絲孔設置在LED燈管的電源安裝區域,占用了一定的電源安裝區的空間。如圖1所示,傳統的燈頭連接部01設置在電源安裝區02,占用了部分電源安裝區02的空間,增加了電源安裝區02內的電線與底座03以及燈頭連接部01的摩擦,從而降低了 LED燈條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鋁管基座的T8LED日光燈管的電源安裝空間一般比較小,采用螺絲固定燈頭配合,空間更加小。對電源設計以及生產裝配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本技術提出的一種LED燈條的新型結構,給電源安裝區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且不占用PCB板、外殼以及PC罩的位置,充分的利用了燈管內部的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即LED燈管的電源安裝區空間較小,對電源設計及生產裝配造成不良影響。本技術提供一種LED燈條,不僅實現了燈頭與燈管之間的連接,而且不占用電源安裝區的任何空間。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LED燈條,包括一燈管以及與所述燈管連接的位于燈管兩端的兩個LED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燈管包括LED發光源和外殼,所述外殼沿其長度方向上的相對側面各設置有一個連接機構,所述連接機構最外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燈頭連接部。優選地,所述外殼包括面罩和底座,所述連接機構包括設置于底座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內沿的LED發光源連接機構和設置于底座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外沿的面罩連接機構,所述LED發光源連接機構或/和面罩連接機構的最外端設置有燈頭連接部。優選地,所述外殼包括面罩和底座,并成一體機構,所述連接機構為設置于底座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內沿的LED發光源連接機構,所述LED發光源連接機構的最外端設置有燈頭連接部。優選地,所述LED發光源包括PCB板、位于所述PCB板表面的LED發光單兀和電源。優選地,所述燈頭連接部為螺孔。優選地,所述燈頭連接部的深度設定為d,所述面罩的長度設定為1,所述底座的長度設定為L,則d,I以及L之間滿足關系式:L彡l+2d。優選地,所述燈頭連接部的深度設定為d",置于LED發光光源連接機構內的PCB板的長度設定為h,底座的長度設定為L,則d〃,h以及L之間滿足關系式:L ^ h+2d〃。優選地,所述燈頭連接部的直徑不小于面罩的厚度。優選地,所述燈頭連接部的直徑不小于PCB板的厚度。優選地, 所述燈頭連接部的直徑大于或小于連接機構的外徑。與傳統燈頭結構相比,本技術所述燈頭連接部125安裝在LED發光源連接機構或面罩連接機構上,一方面實現了燈頭與燈管之間的連接,另一方面不占用電源安裝區的任何空間,為電源安裝區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避免了電源安裝區內的電線與底座之間的摩擦,提高了 LED燈條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附圖說明圖1為傳統LED燈管的截面圖;圖2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的LED燈條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的LED燈管的截面圖;圖4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二的LED燈管的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以下通過具體的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一根據附圖,對本技術的一種LED燈條鋁管的固定結構的優選實施例一進行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提供的一種LED燈條的具體實施例作詳細描述。如附圖2和3所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LED燈條包括一燈管I以及與所述燈管連接的位于燈管兩端的兩個LED燈頭2。所述燈管I包括LED發光源11和外殼12。所述LED發光源11包括PCB板111、LED發光單元112以及電源構成。PCB板111正面設置有多個LED發光單元112,背面安裝有電源裝置,燈管I內所有部件的電路均通過PCB板111來連接。所述外殼12包括面罩121和底座122,所述面罩121為PC材質,為達到最有效照明功能,有透明和擴散兩種面罩;所述底座122為鋁合金材質外殼或PC材質。外殼12的形狀為圓柱形腔體,在所述外殼12沿其長度方向上的相對側面各設置有一個連接機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機構包括設置于底座122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內沿的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和設置于底座122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外沿的面罩連接機構124。所述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為條形凹槽結構,用來接收LED發光源11,具體是接收PCB板111,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的外形與PCB板111的外形相匹配,便于PCB板111的固定。所述面罩連接機構124為條形卡槽結構,用來接收面罩121,面罩連接機構124的外形與面罩121的外形相匹配,便于面罩121的固定。在其他實施例中,底座122與面罩121成一體結構,所述外殼12沿其長度方向的兩側內沿只設置有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無需設置面罩連接機構124。外殼12的面罩連接機構124最外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燈頭連接部125,即外殼12共設置了四個燈頭連接部12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燈頭連接部125為螺孔。若將燈頭連接部125的深度設定為d,置于面罩連接部124內的面罩121的長度設定為1,底座122的長度設定為L,則d,I以及L之間滿足關系式:L ^ l+2d ;所述燈頭連接部125的直徑不小于面罩121的厚度,小于面罩連接機構124的 外徑。在其它實施方式中,燈頭連接部125的直徑大于面罩連接機構124的外徑,不限于本實施例。所述外殼12成一腔體,PCB板111將該腔體隔開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面罩121和PCB板111構成的半圓柱形腔體,其內部安裝有LED發光單元112。第二部分由底座122與PCB板111構成的半圓柱形腔體為電源安裝區13。所述燈頭2包括燈殼21,兩根露于燈殼底部的銅針以及兩個與燈管上燈頭連接機構位置相對應的燈管連接機構22。在本實施例中,燈管連接機構22為螺孔,采用螺釘同時插入燈頭連接部125和燈管連接機構22,從而實現燈管I與燈頭2的連接。與傳統燈頭結構相比,本技術所述燈頭連接部125安裝在面罩連接機構124,一方面實現了燈頭2與燈管I之間的連接,另一方面不占用電源安裝區13的任何空間,為電源安裝區13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避免了電源安裝區13內的電線與底座122之間的摩擦,提高了 LED燈條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實施例二如圖4所述,本技術提供的一種LED燈條,其基本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區別點在于:燈頭連接部125設置在外殼的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的最外端,將燈頭連接部125的深度設定為d〃,置于LED發光光源連接機構123內的PCB板111的長度設定為h,底座的長度設定為L,則d〃,h以及L之間滿足關系式:L ^ h+2d〃 ;所述燈頭連接部125的直徑不小于PCB板111的厚度,小于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的外徑。在其它實施方式中,燈頭連接部125的直徑大于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的外徑,不限于本實施例。在其它實施方式中,燈頭連接部125可以同時設置在面罩連接機構和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不限于本實施 例。與傳統燈頭結構相比,本技術所述燈頭連接部125安裝在LED發光源連接機構123或面罩連接機構上,一方面實現了燈頭與燈管之間的連接,另一方面不占用電源安裝區的任何空間,為電源安裝區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ED燈條,包括一燈管以及與所述燈管連接的位于燈管兩端的兩個LED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燈管包括LED發光源和外殼,所述外殼沿其長度方向上的相對側面各設置有一個連接機構,所述連接機構最外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燈頭連接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國洪,劉宗源,黃楊程,黃皆欣,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