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該系統包括養殖棚、種植大棚和沼氣池,養殖棚的排污管道與沼氣池相連接,還包括沼液池、青儲池和固液分離裝置,青儲池設置于養殖棚和種植大棚之間,沼氣池與固液分離裝置的進料口相連接,沼液池與固液分離裝置的出液口相連接;沼液池的出液口分別與種植大棚的地滲灌溉系統和養殖棚的沖洗系統相連接,所述的沼氣池的出氣口與養殖棚和種植大棚中的沼氣照明裝置、沼氣加溫裝置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克服了傳統種植、養殖綜合系統中發酵后的廢棄物利用率不高的缺點,將發酵后的廢棄物通過固液分離,獲得沼渣和沼液,沼液通過地滲灌溉和沖洗養殖棚進行利用,沼渣可做為有機肥施用于其他農田。(*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特別涉及一種種植經濟作物、養殖大型畜牧的綜合循環系統,屬于生態農業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農業模式逐漸替代傳統農業模式,相關技術和研究也越來越多的涌現,如中國專利文獻CN101691822A(申請號200910023876.7)公開了一種種植養殖循環經濟日光冬暖溫室。它由向陽、背陰兩個棚體組成,向陽棚用于種植,背陰棚用于養殖,兩個棚體背靠背布置,并共用一個空腔墻體,該空腔墻體為就地轉化種植秸桿、養殖糞便的沼氣池。兩個棚體工作間均為內置。背陰棚頂高于向陽棚頂而具有一個朝陽米光面。由于兩個棚體背靠背設置,等于種植棚背靠著一個規模養殖家禽家畜的熱效應溫室,使養殖棚成為種植棚自然的保溫設施,其自然保溫效果大大優于普通日光大棚。中國專利文獻CN201635440U (申請號201020159506.4)公開了一種生態種植養殖一體化棚舍。其主要技術特征為:包括由向陽棚體、支撐架構成的保溫種植棚,在保溫種植棚體的背陽側設置有用于飼養家禽的養殖舍,其中構成保溫種植棚的支撐架與構成養殖舍的墻板體固定連接;在保溫種植棚中設置有沼氣產生機構,該沼氣產生機構的進料口與養殖舍連通,出渣口設置于保溫種植棚中。上述專利文獻均是將養殖過程中的動物糞便作為沼氣池中的原料進行利用,經沼氣發酵后,沼氣做為熱源為種植和養殖提供熱源需要,同時沼氣還做為照明能源為種植提供照明。但由于發酵后的廢棄物僅能用于大棚施肥,但由于種植大棚過量使用發酵后的廢棄物后會導致作物被“燒死”,因此造成發酵后的廢棄物利用率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廢棄物均無法處理,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由于沼氣池無法正常產氣,容易造成沼氣池停氣,影響沼氣池的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種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包括養殖棚、種植大棚和沼氣池,養殖棚的排污管道與沼氣池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沼液池、地上沼液預留池、青儲池和固液分離裝置,青儲池設置于養殖棚和種植大棚之間,沼氣池與固液分離裝置的進料口相連接,地上沼液預留池與固液分離裝置的出液口相連接;地上沼液預留池的出液口與種植大棚的地滲灌溉系統的進液口相連接,地滲灌溉系統的出液口與沼液池相連,沼液池與養殖棚的沖洗系統相連接,所述的沼氣池的出氣口與養殖棚和種植大棚中的沼氣照明裝置、沼氣加溫裝置相連接。根據本技術優選的,所述的養殖棚包括養殖保溫棚體、飼喂區、采食區、運動休息區和沖洗系統,采食區兩側分別設置飼喂區和運動休息區,采食區內設置有沖洗系統,采食區和運動休息區分別設置有糞污收集裝置,糞污收集裝置與排污管道相連接,運動休息區上設置有墊料層,養殖保溫棚體內設置有沼氣照明裝置和沼氣加溫裝置。根據本技術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的運動休息區為自采食區一側向另一側以5 20度角度傾斜的區域。該區域傾斜后,便于運動休息區沖洗后的沖洗水由該區域流入糞污收集裝置。根據本技術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的飼喂區、采食區、運動休息區之間設置有隔液墩。該隔液墩目的是防止沖洗液在沖洗過程中流入其他區域。根據本技術優選的,所述的沼氣池設置于種植大棚內。沼氣池設置于種植大棚內更有利于沼氣池在低溫環境下正常運行產氣。根據本技術優選的,所述固液分離裝置為購自海門市中創污水處理設備廠的沼渣分離機。根據本技術優選的,所述的種植大棚包括種植棚體、地滲灌溉系統,所述種植棚體內設置有沼氣照明裝置和沼氣加溫裝置,地滲灌溉系統設置于地表下40 60cm,所述地滲灌溉系統由滴滲管組成。根據本技術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滴滲管內填充有填充物。所述滴滲管內填充有按谷殼60 70%和土 30 40%的質量百分比混合的填充物。更優的,所述滴滲管為軟管,軟管上的滲液孔的孔徑為I 3mm,軟管管壁的滲液孔密度為I 3個/cm2。上述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的工作方法,步驟如下:將養殖中產生的動物排泄物通入沼氣池中,經發酵后,產生沼氣和發酵后的廢棄物,將發酵后的廢棄物經固液分離,制得沼渣和沼液,沼渣做為肥料進行利用,沼液用于種植作物根部的地滲灌溉,并經地滲灌溉系統過濾后流入沼液池,沼液池中的液體直接或與水混合后沖洗養殖棚舍,所述沼氣通過沼氣照明裝置和沼氣加溫裝置對種植棚舍和養殖棚舍進行照明和升溫,秋季收割后的飼草置于青儲池中,秋冬季節飼草經發酵產生的熱量用于養殖棚、種植大棚和沼氣池的保溫。有益效果1、本技術克服了傳統種植、養殖綜合系統中發酵后的廢棄物利用率不高的缺點,將發酵后的廢棄物通過固液分離,獲得沼渣和沼液,沼液通過地滲灌溉和沖洗養殖棚進行利用,沼渣可做為有機肥施用于其他農田。2、本技術利用沼液沖洗養殖棚,經過沖洗后的棚舍不易孳生蚊蠅等寄生蟲,相較用普通自來水清洗,更有利于養殖棚舍內動物疫病的防控。3、本技術利用沼液通過地滲灌溉種植棚,可以有效防控種植棚內土傳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減少種植棚內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減少作物中農藥殘留,提高作物品質。4、滴滲管中填充谷殼和土的混合填充物,利用沼液在填充物中滲透力自行循環并向滴滲管外的土壤中滲透,這不僅可以始終使土壤保持濕潤,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且填充物中可以富集微生物,用以部分分解沼液中的有機物質,從而使沼液池中的液體得到初步凈化。5、本技術通過增加青儲池,即解決了牲畜飼養過程中飼料的儲存問題,又能滿足秋冬季嚴寒條件下養殖棚、種植大棚和沼氣池的基本工作對溫度的需求,克服了沼氣 池因溫度太低而無法產氣的缺點。附圖說明圖1是種植、養殖綜合循環系統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種植、養殖綜合循環系統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種植、養殖綜合循環系統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養殖棚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種植棚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養殖棚,2、種植大棚,3、沼氣池,4、排污管道,5、沼液池,6、固液分離裝置,7、地滲灌溉系統,8、沖洗系統,9、沼氣照明裝置,10、沼氣加溫裝置,11、養殖保溫棚體,12、飼喂區,13、采食區,14、運動休息區,15、糞污收集裝置,16、隔液墩,17、種植棚體,18、滴滲管,19、青儲池,20、地上沼液預留池,21、墊料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闡述,但本技術所保護范圍不限于此。實施例1如圖1-3所示的一種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包括養殖棚1、種植大棚2和沼氣池3,養殖棚的排污管道4與沼氣池3相連接,還包括沼液5池、地上沼液預留池20、青儲池19和固液分離裝置6,青儲池19設置于養殖棚I和種植大棚2之間,沼氣池3設置于種植大棚2內,沼氣池3與固液分離裝置6的進料口相連接,地上沼液預留池20與固液分離裝置6的出液口相連接;地上沼液預留池20的出液口與種植大棚2的地滲灌溉系統7的進液口相連接,地滲灌溉系統7的出液口與沼液池5相連,沼液池5與養殖棚I的沖洗系統8相連接,所述的沼氣池3的出氣口與養殖棚I和種植大棚2中的沼氣照明裝置9、沼氣加溫裝置10相連接。所述的養殖棚I包括養殖保溫棚體11、飼喂區12、采食區13、運動休息區14,采食區13兩側分別設置飼喂區12和運動休息區14,采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種植、養殖、青儲綜合循環系統,包括養殖棚、種植大棚和沼氣池,養殖棚的排污管道與沼氣池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沼液池、青儲池和固液分離裝置,青儲池設置于養殖棚和種植大棚之間,沼氣池與固液分離裝置的進料口相連接,沼液池與固液分離裝置的出液口相連接;沼液池的出液口分別與種植大棚的地滲灌溉系統和養殖棚的沖洗系統相連接,所述的沼氣池的出氣口與養殖棚和種植大棚中的沼氣照明裝置、沼氣加溫裝置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旭亮,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佳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