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包括:導風罩,所述導風罩前端設有進風口,所述導風罩的后端、兩側及上下部基本密封,在導風罩兩側分別設有氣吹后視鏡的第一導風噴頭和氣吹前側窗的第二導風噴頭,在導風罩的下部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排水的排水口。(*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
技術介紹
下雨天對汽車駕駛員來說最頭疼的,是看不清后面的車輛情況,后視鏡和側窗玻璃被雨淋后,變得的模糊不清。現在有的廠家采用在后視鏡上加遮雨罩,來避免雨淋后視鏡,但是對側窗玻璃沒有做任何雨水的防護措施。采用遮雨罩的方法已有成品,效果不是很好,對無風的小雨效果還可以,大雨和風雨交加時作用不大,還有側窗玻璃因淋雨后視線變得很模糊,并不利于高速行車。再者,一種汽車后視鏡除雨水裝置,包括有送風器(和汽車的送風系統相連,或裝微型電機),并在后視鏡的鏡面的一側設有多個出風孔,或者在后視鏡鏡面的一側設有帶多個出風孔的送風管,送風器送出的風以氣吹的方式通過后視鏡鏡面一側的出風孔或者通過后視鏡鏡面一側送風管的出風孔直接作用于后視鏡鏡面。另一側出風孔直接作用于后視鏡對應的車前側窗。采用的微型電風扇形式,是在后視鏡背部安裝電風扇用來吸入空氣,吸入的空氣一部分通過后視鏡的頂部吹向后視鏡,另一部分吹向對應車前窗。若采用和汽車送風相連,對于車內的出風結構改動很大,對舊車肯定不行。對新設計的車型,也會陷入一個困境,若采用統一出風,若不采用制冷狀態的普通送風(風偏熱),車內很快就會起霧,影響前視野,否則必須采用冷風才能滿足外部吹氣要求,但車內人可能會感覺冷,如若要保持車外送風與車內送風不屬于同一個管道與控制器,這就使得控制管道閥門等結構和控制系統單元變得很復雜。采用微電機形式的缺點是:在車輛快速前進時,空氣快速流向后方,要想吸入這些空氣,需要的電機功率較大,再加上吸入的氣流還要一部分用來吹車前側窗,因此微電機體積會較大,這就會使后視鏡的結構變得笨重而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后視鏡和前側窗沾掛雨水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 一種結構簡單的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包括:導風罩,所述導風罩前端設有進風口,所述導風罩的后端、兩側及上下部基本密封,在導風罩兩側分別設有氣吹后視鏡的第一導風噴頭和氣吹前側窗的第二導風噴頭,在導風罩的下部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排水的排水口。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導風噴頭和第二導風噴頭的噴頭內孔直徑為2mnT6mm。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導風噴頭和第二導風噴頭各自包含至少一個噴頭。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導風噴頭和第二導風噴頭的噴頭個數分別為3飛個。進一步的,所述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還包括:用于將導風罩隔成兩個儲風空間的導風板,所述導風板轉動設于導風罩內部,所述導風板與導風罩的上、下部和后端始終密封,所述導風罩上設有阻擋導風板旋轉位置的導風板阻止件;用于帶動導風板旋轉的驅動板,所述驅動板旋轉連接導風罩;和彈性件,所述彈性件一端固定連接導風罩,另一端固定連接驅動板。更進一步的,所述兩個儲風空間分別為對應第一導風噴頭的第一儲風空間和對應第二導風噴頭的第二儲風空間。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儲風空間和第二儲風空間大致呈喇叭狀。更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板旋轉連接在導風罩的上部。更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板上設有驅動板轉軸,所述彈性件套設在驅動板轉軸上,所述彈性件為扭簧。進一步的,所述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預備排水口,設置在導風罩底部;堵孔件,相應設于預備排水口下部;和底槽,所述底槽固定連接所述導風罩的底部外側,所述底槽內設有彈簧,所述彈簧彈性連接堵孔件和底槽,所述底槽底部設有至少一個底槽排水孔。更進一步的,所述堵孔件上設有堵孔件凸臺,所述底槽上設有底槽凸臺,所述彈簧兩端分別套設在堵孔件凸臺和底槽凸臺上。更進一步的,底槽通過螺釘固定在導風罩上。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在一個基本密封的導風罩的前端設有進風口,兩側分別設有氣吹后視鏡的第一導風噴頭和氣吹前側窗的第二導風噴頭,使得汽車在正常行駛時,風從進風口進入,雨水從下部的排水口排出,然后風再從第一導風噴頭噴向后視鏡,從第二導風噴頭噴向前側窗,吹掉后視鏡和前側窗上的雨水。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安裝于車輛上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前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后視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導風板旋轉后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另一角度后視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底槽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描述。如圖1至圖6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包括:導風罩100,所述導風罩100前端設有進風口 110,所述導風罩100的后端、兩側及上下部基本密封,在導風罩100兩側分別設有氣吹后視鏡的第一導風噴頭120和氣吹前側窗的第二導風噴頭130,在導風罩100的下部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排水的排水口 140。在這里所說的前、后端,是以汽車正常行駛方向為準的前與后。在一個基本密封的導風罩100的前端設有進風口 110,兩側分別設有氣吹后視鏡的第一導風噴頭120和氣吹前側窗的第二導風噴頭130,使得汽車在正常行駛時,風從進風口 110進入,雨水從下部的排水口 140排出,然后風再從第一導風噴頭120噴向后視鏡,從第二導風噴頭130噴向前側窗,吹掉后視鏡和前側窗上的雨水。本技術實施例所說的后視鏡和前側窗是指汽車同側的后視鏡和前側窗,并不是指不同側的后視鏡和前側窗。具體的,所述第一導風噴頭120和第二導風噴頭130的噴頭內孔直徑為2mnT6mm ;第一導風噴頭120和第二導風噴頭130各自包含至少一個噴頭,最佳分別為3飛個。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還包括:用于將導風罩100隔成兩個儲風空間的導風板200,所述導風板200轉動設于導風罩100內部,所述導風板200與導風罩100的上、下部和后端始終密封,所述導風罩100上設有阻擋導風板200旋轉位置的導風板阻止件150 ;用于帶動導風板200旋轉的驅動板300,所述驅動板300旋轉連接導風罩100 ;和彈性件400,所述彈性件400 —端固定連接導風罩100,另一端固定連接驅動板300。具體的,所述兩個儲風空間分別為對應第一導風噴頭120的第一儲風空間210和對應第二導風噴頭130的第二儲風空間220。在導風板200旋轉過程中,儲風空間210和第二儲風空間220的容積會隨之改變。更具體的,所述第一儲風空間210和第二儲風空間220大致呈喇叭狀,這樣的進風口大內部空間變小的形狀,有利于氣流形成一定壓力,能夠通過第一導風噴頭120和第二導風噴頭130,快速噴向后視鏡和前側窗,有利于清除上面的雨水。具體的,所述驅動板300旋轉連接在導風罩100的上部。所述驅動板300與導風板200同軸。所述驅動板300可以為任何形狀,只要其有效迎風面積接受到的阻力大于導風板200扭力和彈性件400扭力之和即可。具體的,所述驅動板300上設有驅動板轉軸310,所述彈性件400套設在驅動板轉軸310上,所述彈性件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后視鏡和前側窗除雨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導風罩(100),所述導風罩(100)前端設有進風口(110),所述導風罩(100)的后端、兩側及上下部基本密封,在導風罩(100)兩側分別設有氣吹后視鏡的第一導風噴頭(120)和氣吹前側窗的第二導風噴頭(130),在導風罩(100)的下部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排水的排水口(14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長堆,
申請(專利權)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