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包括引風機、風道、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的一端連通引風機,風道的另一端連通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為剛性風道。該系統克服了煙氣在流向脫硫吸收塔過程中的阻力,降低了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的能耗和運行成本,具有非常重大的經濟意義。(*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具體涉及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煙風部分基本構成為引風機配增壓風機模式,增壓風機又稱脫硫風機(Boost Fan, BF)是用于克服FGD (煙氣脫硫)裝置的煙氣阻力,將原煙氣引入脫硫系統,并穩定鍋爐引風機出口壓力的主要設備。它的運行特點低壓頭、大流量、低轉速。在加裝脫硫裝置的情況下,鍋爐送、引風機無法克服FGD的煙氣阻力,所以鍋爐加裝FGD裝置時,必須設置增壓風機(BF)。濕法脫硫工藝系統中,自鍋爐引風機來的煙氣進入吸收塔中洗滌脫硫,經脫硫后送回尾部煙道進入煙 排放。由于煙氣流經原煙道、煙氣換熱器(GGH)、吸收塔、凈煙道、擋板門等阻力設備,需設置增壓風機來克服整個脫硫系統設備的阻力。脫硫風機的選型、布置位置和結構型式等對滿足環保要求、降低脫硫工程的造價、優化脫硫系統方案都有較大影響,是保證脫硫系統運行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設備。增壓風機一般有離心式、動葉可調軸流式、靜葉可調軸流式三種形式。對于引風機設計余量較大的燃煤發電機組應詳細計算原有引風機出力能否克服FGD (煙氣脫硫)裝置的煙氣阻力,及后期運行期間的運行成本核算,進而最大限度降低投資造價及脫硫電耗。申請號為CN201120035765.0的中國專利申請一種煙氣脫硫裝置,包括脫硫吸收塔、連通脫硫吸收塔煙氣入口與鍋爐引風機的入口煙道和設置于入口煙道上的增壓風機及增壓風機切斷裝置,還包括與增壓風機及增壓風機切斷裝置并聯的旁路煙道,旁路煙道上設有旁路切斷裝置,所述旁路煙道的一端與脫硫吸收塔煙氣入口連通,另一端與鍋爐引風機連通;該技術設置了與增壓風機并聯的旁路煙道,當鍋爐引風機余量負荷達到甚至高于增壓風機設計運行負荷時,可以打開旁路煙道,切斷增壓風機的通路,停止增壓風機運行,煙氣通過旁路煙道,由鍋爐引風機壓頭余量克服脫硫裝置煙氣阻力,引入脫硫裝置。由于引風機出口經常出現負壓狀態,所以,現有技術中的脫硫裝置中大多還需要增壓風機進行增壓,增設的與增壓風機并聯的旁路煙道的應用性非常有限。有鑒于此,特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在于提供一種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該系統克服了煙氣在流向脫硫吸收塔過程中的阻力,降低了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的能耗和運行成本,具有非常重大的經濟意義。為了實現本技術的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包括引風機、風道、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的一端連通弓I風機,風道的另一端連通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為剛性風道。由于煙氣在流向脫硫吸收塔的過程中須經過多個阻力設備,需設置增壓風機來克服整個脫硫系統設備的阻力,本技術通過將原引風機出口風道改造為鋼性風道,改造后引風機出口由負壓狀態變更為正壓狀態,無需再通過增壓風機來克服整個脫硫系統設備的阻力,改造前煙氣的流向為引風機一增壓風機一脫硫吸收塔,改造后煙氣的流向為引風機一脫硫吸收塔,改造后煙氣通流量及脫硫效率均能滿足實際運行及環保需要,運行效果良好,大大的減少了廠用電的消耗,并且不會對鍋爐運行產生影響。所述剛性風道為在兩端開口的凹槽上設弧形金屬板,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兩個邊連接在凹槽的兩個側壁的邊緣上。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0-20cm,凹槽的高為10-20cm。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5cm,凹槽的高為15cm。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弧高不小于凹槽的兩個側壁間的距離。所述弧形金屬板為不銹鋼板、鋁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提供的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通過將原引風機出口風道改造為鋼性風道,改造后引風機出口由負壓狀態變更為正壓狀態,改造后煙氣通流量及脫硫效率均能滿足實際運行及環保需要,無需再通過增壓風機來克服整個脫硫系統設備的阻力,運行效果良好,大大的減少了廠用電的消耗經濟效益巨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剛性風道的結構圖。其中,1.引風機,5.風道,2.脫硫吸收塔,3.弧形金屬板,4.側壁。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包括引風機1、風道5、脫硫吸收塔2,所述風道5的一端連通引風機1,風道5的另一端連通脫硫吸收塔2,所述風道5為剛性風道。由于煙氣在流向脫硫吸收塔的過程中須經過多個阻力設備,需設置增壓風機來克服整個脫硫系統設備的阻力,本技術通過將原引風機出口風道改造為鋼性風道,改造后引風機出口由負壓狀態變更為正壓狀態,無需再通過增壓風機來克服整個脫硫系統設備的阻力,改造前煙氣的流向為引風機一增壓風機一脫硫吸收塔,改造后煙氣的流向為引風機一脫硫吸收塔,改造后煙氣通流量及脫硫效率均能滿足實際運行及環保需要,運行效果良好,大大的減少了廠用電的消耗,并且不會對鍋爐運行產生影響。所述剛性風道為在兩端開口的凹槽上設弧形金屬板3,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兩個邊連接在凹槽的兩個側壁4的邊緣上。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0-20cm,凹槽的高為10-20cm。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5cm,凹槽的高為15cm。由于一般的管道內徑較小,在煙氣流量大時煙氣在管道內沒有膨脹空間,本技術中,所述剛性風道為在兩端開口的凹槽上設弧形金屬板,凹槽的寬度為10-20cm,凹槽的高為10-20cm,凹槽的頂面為弧形金屬板,凹槽內的空間較大,在煙氣流量大時保證了煙氣有膨脹空間,優選的,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5cm,凹槽的高為15cm ;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兩個邊連接在凹槽的兩個側壁的邊緣上。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弧高不小于凹槽的兩個側壁間的距離。所述弧形金屬板為不銹鋼板、鋁板。本技術的不同技術特征可組合使用。權利要求1.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風機(I)、風道(5)、脫硫吸收塔(2),所述風道的一端連通引風機,風道的另一端連通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為剛性風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剛性風道為在兩端開口的凹槽上設弧形金屬板(3),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兩個邊連接在凹槽的兩個側壁(4)的邊緣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0-20cm,凹槽的高為 10-20cm。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寬度為15cm,凹槽的高為15cm。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金屬板的弧高不小于凹槽的兩個側壁間的距離。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包括引風機、風道、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的一端連通引風機,風道的另一端連通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為剛性風道。該系統克服了煙氣在流向脫硫吸收塔過程中的阻力,降低了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的能耗和運行成本,具有非常重大的經濟意義。文檔編號F23J15/04GK203030182SQ20132001272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0日專利技術者陸生寬, 夏爽, 周建鋒, 謝新燕, 宋紅旭 申請人:中國大唐集團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火電燃煤機組脫硫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風機(1)、風道(5)、脫硫吸收塔(2),所述風道的一端連通引風機,風道的另一端連通脫硫吸收塔,所述風道為剛性風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生寬,夏爽,周建鋒,謝新燕,宋紅旭,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大唐集團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