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包括吊架、傳動軸、稀釋口、上筒體、導流槽、下筒體、刮料板、連接桿、布料錐、阻流板、落料孔、引流板、進料管,吊架安裝在上筒體外圈,在上筒體上部設置有稀釋口,底部與下筒體連接處設置有倒錐臺形導流槽,導流槽的下口設置有引流板,上筒體內下部設置有阻流板,進料管為Y型結構,兩支管分別與上筒體外圈切向連接;下筒體為圓柱形,布料錐為圓錐臺形,其上平面沿徑向開有落料孔,并通過連接桿與下筒體連接;刮料板固定在傳動軸上,位于布料錐上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濃縮機提耙頻率降低,溢流底流濃度明顯改善,減少絮凝劑用量,生產成本降低,提升濃縮效率。(*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主要應用在濃縮機布料上。
技術介紹
濃縮機的濃縮機理基本上屬于重力沉降,它是以礦漿顆粒自由沉降為基礎,實現了顆粒的沉降分層,并在池底的濃縮區得到進一步壓實,并隨著刮泥耙的旋轉被逐漸聚集到錐坑漏斗,自流或由底流泵送往下一道工序。沉降分層的快慢取決于被濃縮的礦漿特性,包括初始給料的濃度、粒度、顆粒形狀及顆粒密度等諸多因素,在礦漿特性一定的情況下,濃縮機的入料方式成了關鍵的一環,老式設備的入料方式很簡單,由入料管直接垂向進入穩流桶,動能很大的新入礦漿破壞了池體中原有的分層平衡,部分沉淀的顆粒受到液流的沖擊,干預了沉降速度,提升了溢流水的濁度。現有的濃縮機布料裝置有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懸浮液不易沉淀,沉淀后的物料易堆積,造成刮泥耙運行過程中,局部系統壓力升高,刮泥耙頻繁提升報警,溢流濃度高而底流濃縮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物料均勻分布,縮短物料沉降時間,提高單位面積處理量的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本技術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是: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包括吊架、傳動軸、稀釋口、上筒體、導流槽、下筒體、刮料板、連接桿、布料錐、阻流板、落料孔、引流板、進料管,所述吊架安裝在上筒體外圈,所述上筒體連接下筒體,在上筒體上部設置有稀釋口,底部與下筒體連接處設置有倒錐臺形導流槽,所述導流槽的下口設置有引流板,所述上筒體內下部沿著入料方向設置有阻流板,所述進料管為Y型結構,兩支管分別與上筒體外圈切向連接;所述下筒體為圓柱形,所述布料錐為圓錐臺形,其上平面沿徑向開有落料孔,并通過連接桿與下筒體連接;所述刮料板固定在傳動軸上,位于布料錐上方。本技術有益效果在于:濃縮機提耙頻率降低,溢流、底流濃度明顯改善,減少絮凝劑用量,后期生產成本降低,提升濃縮效率。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主視帶局部剖視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圖。圖中:1、吊架,2、傳動軸,3、稀釋口,4、上筒體,5、導流槽,6、下筒體,7、刮料板,8、連接桿,9、布料錐,10、阻流板,11、落料孔,12、引流板,13、進料管。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的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包括吊架1、傳動軸2、稀釋口 3、上筒體4、導流槽5、下筒體6、刮料板7、連接桿8、布料錐9、阻流板10、落料孔11、引流板12、進料管13,所述吊架I安裝在上筒體4外圈,所述上筒體4連接下筒體6,在上筒體4上部設置有稀釋口 3,底部與下筒體6連接處設置有倒錐臺形導流槽5,所述導流槽5的下口設置有引流板12,所述上筒體4內下部沿著入料方向設置有阻流板10,所述進料管13為Y型結構,兩支管分別與上筒體4外圈切向連接;所述下筒體6為圓柱形,所述布料錐9為圓錐臺形,其上平面沿徑向開有落料孔11,并通過連接桿8與下筒體6連接;所述刮料板7固定在傳動軸2上,位于布料錐9上方。新鮮礦漿從主管道進來,采用離心沉降原理,通過支管分流分別切向給入上筒體4。礦漿進入導流槽5后,沿著導流槽5及引流板12旋向前進,經過阻流板10折后速度加快。引流板12的擋板制作成楔形,礦漿邊前行邊落入下筒體6中,并隨即流向布料錐9的上表面,由徑向尺寸大的上筒體4體進入直徑小的下筒體6,礦漿得到了初步濃縮。初步濃縮后的礦漿固體顆粒團下沉,清液上浮,上浮過程中又帶走部分游離狀態的顆粒形成懸浮液。由于稀釋口 3低與液面,故有源源不斷的溢流清液進入上筒體4內,對懸浮液中的游離顆粒具有一定的壓力,使得游離顆粒又逐漸重新聚集成團下沉。同時清液又能將新鮮礦漿的濃度進一步稀釋,而稀釋后的礦漿能更好的完成沉降過程。落入布料錐9的礦漿經過刮料板7旋轉刮動,沿水平略向下傾斜方向輻射擴散進入濃縮區以致池底,既保障已沉淀的床層不被破壞,又延長了游離礦漿顆粒上浮到濃縮機溢流清液層的距離,部分物料通過布料錐9上平面均布的落料孔11直接進入排料錐坑。經過布料錐9輻射擴散的物料均勻分布在池底,伴隨著濃縮機刮泥耙的刮動,次序地向排料錐坑流動,解決了物料堆積后阻力變大、系統壓力升高、頻繁提耙報警的的缺陷。物料中的水分得到進一步的分離,底流濃度提高。懸浮液中的游離顆粒減少,保證了溢流水質。由于新型布料裝置的采用,下部深層入料,縮短了礦漿物料沉降的時間,入料量加大,提高了設備單位面積處理量,絮凝劑單位添加量減少,降低了生產運營成本。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架(I)、傳動軸(2)、稀釋口(3)、上筒體(4)、導流槽(5)、下筒體(6)、刮料板(7)、連接桿(8)、布料錐(9)、阻流板(10)、落料孔(11)、引流板(12)、進料管(13),所述吊架⑴安裝在上筒體⑷外圈,所述上筒體(4)連接下筒體出),在上筒體(4)上部設置有稀釋口(3),底部與下筒體(6)連接處設置有倒錐臺形導流槽(5),所述導流槽(5)的下口設置有引流板(12),所述上筒體(4)內下部沿著入料方向設置有阻流板(10),所述進料管(13)為Y型結構,兩支管分別與上筒體(4)外圈切向連接;所述下筒體(6)為圓柱形,所述布料錐(9)為圓錐臺形,其上平面沿徑向開有落料孔(11),并通過連接桿⑶與下筒體(6)連接;所述刮料板(7)固定在傳動軸(2)上,位于布料錐(9)上方。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包括吊架、傳動軸、稀釋口、上筒體、導流槽、下筒體、刮料板、連接桿、布料錐、阻流板、落料孔、引流板、進料管,吊架安裝在上筒體外圈,在上筒體上部設置有稀釋口,底部與下筒體連接處設置有倒錐臺形導流槽,導流槽的下口設置有引流板,上筒體內下部設置有阻流板,進料管為Y型結構,兩支管分別與上筒體外圈切向連接;下筒體為圓柱形,布料錐為圓錐臺形,其上平面沿徑向開有落料孔,并通過連接桿與下筒體連接;刮料板固定在傳動軸上,位于布料錐上方。本技術使濃縮機提耙頻率降低,溢流底流濃度明顯改善,減少絮凝劑用量,生產成本降低,提升濃縮效率。文檔編號B01D21/24GK203030052SQ201320052378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8日專利技術者袁興彬, 苗苗 申請人:淮北市一環礦山機械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中心傳動濃縮機布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架(1)、傳動軸(2)、稀釋口(3)、上筒體(4)、導流槽(5)、下筒體(6)、刮料板(7)、連接桿(8)、布料錐(9)、阻流板(10)、落料孔(11)、引流板(12)、進料管(13),所述吊架(1)安裝在上筒體(4)外圈,所述上筒體(4)連接下筒體(6),在上筒體(4)上部設置有稀釋口(3),底部與下筒體(6)連接處設置有倒錐臺形導流槽(5),所述導流槽(5)的下口設置有引流板(12),所述上筒體(4)內下部沿著入料方向設置有阻流板(10),所述進料管(13)為Y型結構,兩支管分別與上筒體(4)外圈切向連接;所述下筒體(6)為圓柱形,所述布料錐(9)為圓錐臺形,其上平面沿徑向開有落料孔(11),并通過連接桿(8)與下筒體(6)連接;所述刮料板(7)固定在傳動軸(2)上,位于布料錐(9)上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袁興彬,苗苗,
申請(專利權)人:淮北市一環礦山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