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油水分離器,包括鋁座和分離器,所述鋁座頂部設有上腔蓋,所述鋁座上部外側設有排氣孔、若干進液口和若干出油口,所述排氣孔通過內螺紋連接排氣孔密封螺釘;所述鋁座下部內套所述分離器上部,所述鋁座下部和分離器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環;所述鋁座內設有與裝配口相配合的裝配管,所述裝配管內設有油路管,所述油路管內設有導油桿;所述進液口與裝配管頂部相通,進液口、裝配管與油路管的間隙及分離器之間形成進液通道,所述油路管頂部與出油口相通,所述分離器、油路管及出油口形成出油通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油水分離器,采用卡環連接,安裝拆卸方便,整體式進液通道和出油通道,密封性好。(*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油水分離器。
技術介紹
油水分離器主要用于將液體中的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分離出來。目前最常用的車用油水分離器如圖1和圖2所示,鋁座和油水分離器采用鋁座上出油管外螺紋與分離器上內螺紋連接,螺紋外為進液通道,螺紋內為出油通道。這就必須保證出油管的螺紋連接具有極好的密封特性,為了達到這一點,常用的油水分離器采用的設計是加多連接螺紋的圈數,過多的螺紋圈數導致了用戶在使用時不易把握旋轉的松緊程度。過緊不僅下次擰開不易,而且多次旋緊松開就會損傷螺紋本身導致密封性能下降,而過松則會發生泄漏。為了解決這個完全靠主觀經驗來控制油料泄漏的問題,本設計重新設計了進液和出油通道,避免了螺紋連接。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油水分離器,以克服目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油水分離器,包括鋁座和分離器,所述鋁座頂部設有上腔蓋,所述鋁座上部外側設有排氣孔、左右貫通的兩個進液口和左右貫通的兩個出油口,所述排氣孔通過內螺紋連接排氣孔密封螺釘;所述分離器頂部中心設有裝配口,所述分離器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分離器內設有濾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鋁座下部設有下腔室,所述鋁座下部內套所述分離器上部,所述鋁座下部和分離器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環;所述鋁座內設有與裝配口相配合的裝配管,所述裝配管內設有油路管,所述油路管內設有導油桿;所述進液口和裝配管與油路管間隙的頂部相通,進液口、裝配管與油路管的間隙及分離器之間形成進液通道,所述油路管頂部與出油口之間形成上腔室,所述分離器、油路管及出油口形成出油通道,。進一步的,所述上腔蓋通過密封圈和緊固螺環與鋁座連接。進一步的,所述排氣孔與進液通道相連。進一步的,所述下腔室內設有彈簧片。進一步的,所述鋁座的一側設有固定耳。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油水分離器,采用卡環連接,安裝拆卸方便,整體式進液通道和出油通道,密封性好。附圖說明下面根據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現有油水分離器鋁座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油水分離器分離器上部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油水分離器的分解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油水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油水分離器的半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鋁座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7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鋁座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8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鋁座的半剖視圖;圖9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油水分離器內的液體流向圖。圖中:1、鋁座;2、分離器;3、上腔蓋;4、排氣孔;5、進液口 ;6、出油口 ;7、排氣孔密封螺釘;8、裝配口 ;9、出水口 ;10、濾芯;11、固定卡環;12、裝配管;13、油路管;14、導油桿;15、密封圈;16、緊固螺環;17、彈簧片;18、固定耳;19、上腔室;20、下腔室。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9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油水分離器,包括鋁座I和分離器2,所述鋁座I頂部設有上腔蓋3,所述鋁座I上部外側設有排氣孔4、左右貫通的兩個進液口 5和左右貫通的兩個出油口 6,所述排氣孔4通過內螺紋連接排氣孔密封螺釘7 ;所述分離器2頂部中心設有裝配口 8,所述分離器2底部設有出水口 9,所述分離器2內設有濾芯10,其特征在于:所述鋁座I下部設有下腔室20,所述鋁座I下部內套所述分離器2上部,所述鋁座I下部和分離器2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環11 ;所述鋁座I內設有與裝配口 8相配合的裝配管12,所述裝配管12內設有油路管13,所述油路管13內設有導油桿14 ;所述進液口 5和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間隙的頂部相通,進液口 5、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的間隙及分離器2之間形成進液通道,所述油路管13頂部與出油口 6之間形成上腔室19,所述分離器2、油路管13及出油口 6形成出油通道。所述上腔蓋3通過密封圈15和緊固螺環16與鋁座I連接。所述排氣孔4與進液通道相連。所述下腔室20內設有彈簧片17。所述鋁座I的一側設有固定耳18。使用時,裝配管12插入裝配口 8中,固定卡環11套上鋁座I旋轉90度即可扣合,方便簡單。進液口 5與需分離液體出口相連,需分離液體從進液口 5進入,通過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之間的間隙進入分離器2,因為油密度小于水,油上浮通過濾芯10,在導油桿14的助力作用下從油路管13頂部流下,從出油口 6流出;需分離液體內水性成分密度大于油,沉在底部,從分離器2底部的出水口 9流出。分離時旋轉固定卡環11,彈簧片17將分離器2彈出。本技術通過重新設計了常用油水分離器的進液通道,摒棄了螺紋連接方式,使用過程更加方便,密封性能更好,沒有增加額外的裝置,沒有增加生產企業的經濟成本。本技術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術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油水分離器,包括鋁座(I)和分離器(2),所述鋁座(I)頂部設有上腔蓋(3),所述鋁座(I)上部外側設有排氣孔(4)、左右貫通的兩個進液口(5)和左右貫通的兩個出油口(6),所述排氣孔(4)通過內螺紋連接排氣孔密封螺釘(7);所述分離器(2)頂部中心設有裝配口(8),所述分離器(2)底部設有出水口(9),所述分離器(2)內設有濾芯(10),其特征在于:所述鋁座(I)下部設有下腔室(20 ),所述鋁座(I)下部內套所述分離器(2 )上部,所述鋁座(I)下部和分離器(2)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環(11);所述鋁座(I)內設有與裝配口(8)相配合的裝配管(12),所述裝配管(12)內設有油路管(13),所述油路管(13)內設有導油桿(14);所述進液口(5)和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間隙的頂部相通,進液口(5)、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的間隙及分離器(2)之間形成進液通道,所述油路管(13)頂部與出油口(6)之間形成上腔室(19),所述分離器(2)、油路管(13)及出油口(6)形成出油通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蓋(3)通過密封圈(15)和緊固螺環(16)與鋁座(I)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孔(4)與進液通道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室(20)內設有彈簧片(17)。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油水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鋁座(I)的一側設有固定耳(18)。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油水分離器,包括鋁座和分離器,所述鋁座頂部設有上腔蓋,所述鋁座上部外側設有排氣孔、若干進液口和若干出油口,所述排氣孔通過內螺紋連接排氣孔密封螺釘;所述鋁座下部內套所述分離器上部,所述鋁座下部和分離器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環;所述鋁座內設有與裝配口相配合的裝配管,所述裝配管內設有油路管,所述油路管內設有導油桿;所述進液口與裝配管頂部相通,進液口、裝配管與油路管的間隙及分離器之間形成進液通道,所述油路管頂部與出油口相通,所述分離器、油路管及出油口形成出油通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油水分離器,采用卡環連接,安裝拆卸方便,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油水分離器,包括鋁座(1)和分離器(2),所述鋁座(1)頂部設有上腔蓋(3),所述鋁座(1)上部外側設有排氣孔(4)、左右貫通的兩個進液口(5)和左右貫通的兩個出油口(6),所述排氣孔(4)通過內螺紋連接排氣孔密封螺釘(7);所述分離器(2)頂部中心設有裝配口(8),所述分離器(2)底部設有出水口(9),所述分離器(2)內設有濾芯(10),其特征在于:所述鋁座(1)下部設有下腔室(20),所述鋁座(1)下部內套所述分離器(2)上部,所述鋁座(1)下部和分離器(2)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環(11);所述鋁座(1)內設有與裝配口(8)相配合的裝配管(12),所述裝配管(12)內設有油路管(13),所述油路管(13)內設有導油桿(14);所述進液口(5)和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間隙的頂部相通,進液口(5)、裝配管(12)與油路管(13)的間隙及分離器(2)之間形成進液通道,所述油路管(13)頂部與出油口(6)之間形成上腔室(19),所述分離器(2)、油路管(13)及出油口(6)形成出油通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慶華,龔宇鵬,陳可明,鐘永,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三田濾清器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