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鏡頭的光圈裝置,其具備:觸擊機構部,其構成為在固定筒部和光圈調節環的一方配設具有被彈性支承的卡合體的卡合部,并且在另一方設有被卡合基體部,所述被卡合基體部具有被卡合面,卡合體與所述被卡合面壓接,而且所述被卡合面形成有多個被卡合部,當使光圈調節環轉動時,卡合體能夠在與光圈值對應的位置卡合于多個被卡合部;以及模式切換機構部,其通過改變卡合部和被卡合基體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夠在觸擊模式和非觸擊模式之間進行切換,所述觸擊模式為卡合體與被卡合面壓接的模式,所述非觸擊模式為卡合體與被卡合面分離而解除了觸擊功能的模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鏡頭的光圈裝置,所述鏡頭的光圈裝置具有能夠使光圈調節環在與預定的光圈值對應的位置觸擊(帶有喀噠聲地)卡合的觸擊機構。
技術介紹
以往,已知專利文獻I公開的光圈調節環和專利文獻2公開的觸擊停止裝置那樣的鏡頭的光圈裝置:所述鏡頭的光圈裝置具有光圈調節環和觸擊機構(帶喀噠聲的機構),所述光圈調節環通過以相對于鏡頭鏡筒的固定筒部能夠轉動操作的方式裝填于所述固定筒部而能夠調整光圈,所述觸擊機構使所述光圈調節環能夠在與多個光圈值對應的位置觸擊卡合。專利文獻I記載的光圈調節環構成為:在該光圈調節環的內周面沿該內周面的周向隔開預定間隔地形成多個觸擊卡定槽,并且在與該內周面相面對的固定筒的外周面配置受到板簧按壓的觸擊球,通過使該觸擊球壓接于光圈調節環的內周面,能夠利用各卡定位置處的指定光圈進行拍攝。而且,專利文獻2記載的觸擊停止裝置構成為:在該光圈預設環的內周面沿該內周面的周向隔開預定間隔地形成多個觸擊槽,并且在與該內周面相面對的固定環配置受到板簧按壓的觸擊球,使該觸擊球壓接于光圈調節環的內周面。然而,在上述現有的鏡頭的光圈裝置(光圈調節環、觸擊停止裝置)存在如下的問題點。第一,由于照相機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例如在具有能夠手動操作的光圈調節環的單鏡頭反光式的數碼相機內置有攝像機功能的情況下,當在利用攝像機功能進行拍攝時操作光圈調節環的時候,存在著觸擊機構所產生的觸擊時的振動和喀噠聲被麥克風收錄等具有觸擊機構的光圈裝置經常對其他功能產生惡劣影響的問題。第二,能夠手動操作的光圈調節環的觸擊機構成為了光圈值的標準,因此具有能夠在拍攝時迅速設定成預期的光圈值的優點,但另一方面,在使光圈連續可變的情況或進行極端操作等進行不拘泥于光圈值的拍攝的情況下等,出于確保順暢的操作性的觀點,光圈調節環的觸擊機構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因此,如果能夠不改變操作性(操作感覺)而僅消除觸擊感的話,能夠進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和舒適性,不過現有的鏡頭無法滿足所述要求。專利文獻1:日本技術公開公報N0.54 (1979) -72039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公報N0.61 (1986) -17322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解決了該種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課題的鏡頭的光圈裝置。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鏡頭的光圈裝置的特征在于,光圈裝置具有光圈調節環3和觸擊機構部Uc,所述光圈調節環3通過以能夠進行轉動操作的方式裝填于鏡頭鏡筒I的固定筒部2C而能夠調整光圈,所述觸擊機構部Uc能夠使所述光圈調節環3在與多個光圈值對應的位置觸擊卡合,在構成所述光圈裝置時,具備:觸擊機構部Uc,其構成為在固定筒部2和光圈調節環3中的一方配設具有被彈性支承的卡合體4的卡合部5,并且在另一方設有被卡合基體部6,所述被卡合基體部6具有被卡合面6f,卡合體4與所述被卡合面6f壓接,而且在所述被卡合面6f形成有多個被卡合部6c...,當使光圈調節環3轉動時,卡合體4能夠在與光圈值對應的位置卡合于被卡合部6c…;以及模式切換機構部Um,其通過改變卡合部5和被卡合基體部6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夠在觸擊模式Mc和非觸擊模式Mn之間進行切換,所述觸擊模式Mc為卡合體4與被卡合面6f壓接的模式,所述非觸擊模式Mn為卡合體4與被卡合面6f分離而解除了觸擊功能的模式。根據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鏡頭的光圈裝置1,起到下述的顯著效果。(1)所述鏡頭的光圈裝置具備模式切換機構部Um,所述模式切換機構部Um通過改變卡合部5和被卡合基體部6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夠切換成卡合體4與被卡合面6f壓接的觸擊模式Me、和卡合體4與被卡合面6f分離而解除了觸擊功能的非觸擊模式Mn,因此,通過切換為非觸擊模式Mn,例如在利用攝像機功能進行拍攝時,能夠消除麥克風收錄到觸擊時的振動或觸擊聲的不良情況。由此,能夠改善攝像機功能的拍攝質量(錄音質量)等,能夠根據需要排除觸擊機構部Uc的惡劣影響。 (2)由于能夠任意地選擇觸擊模式Mc和非觸擊模式Mn,因此能夠分別利用兩個模式Mc、Mn的優點,能夠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和舒適性。具體來說,選擇觸擊模式Mc的話,由于能夠成為光圈至的標準,因此能夠在手動操作時迅速地設定預期的光圈值,并且選擇非觸擊模式Mn的話,在光圈連續可變的情況或對光圈調節環3進行極端操作等進行不拘泥于光圈值的拍攝的情況時等,能夠確保順暢的操作。而且,由于僅消除了觸擊感,在任意的模式Me、Mn下均不會改變操作性(操作感覺),因此能夠避免由操作能力不同引起的操作失誤等不良情況。(3)根據優選的方式,在觸擊機構部Uc采用成為卡合體4的觸擊球4r,并且采用成為被卡合部6c…的觸擊槽6cs...,這樣的話,能夠構建最為順暢地發揮作用的觸擊機構部Uc,因此從達成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的觀點出發,能夠構成最佳的光圈裝置I。(4)根據優選的方式,在固定筒部2c設置以能夠進行轉動操作的方式裝填的模式切換環部11,并且構成為能夠利用該模式切換環部11改變被卡合基體部6的位置,這樣的話,能夠實施原有的光圈調節環3和觸擊機構部Uc的順暢的功能而不必進行變更(不會影響原有功能)。(5)根據優選的方式,在構成模式切換機構Um部時,構成為通過使卡合部4和被卡合基體部6中的至少一方沿軸向Fs移位,能夠在卡合體4與被卡合面6f壓接的觸擊模式Me、和卡合體4相對于被卡合面6f在軸向Fs分離的非觸擊模式Mn之間進行切換,這樣的話,由于能夠利用很短的操作行程進行切換,因此能夠提高進行切換操作時的容易性和迅速性。(6)根據優選的方式,在構成觸擊機構部Uc時,在光圈調節環3的內周面3e和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2cf中的一方配設卡合部5,并且另一方配設被卡合基體部6,這樣的話,由于不需要另外的被卡合基體部6,因此能夠低成本地進行實施而不會伴有部件數量的增加和大型化。而且,通過使光圈調節環3沿軸向Fs移位,能夠容易地構成可在觸擊模式Mc和非觸擊模式Mn之間切換的模式切換機構部Um0(7)根據優選的方式,在模式切換機構部Um設置鎖定機構部12,所述鎖定機構部12用于在切換到觸擊模式Mc或非觸擊模式Mn時鎖定卡合部5或被卡合基體部6的位置,這樣的話,能夠避免在使用時因沖擊或振動等而錯誤地將觸擊模式Mc或非觸擊模式Mn意外切換為另一個模式Mn或Mc偵U。附圖說明圖1是包含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裝置的鏡頭的半剖視側視圖,圖2是將該光圈裝置切換至觸擊模式的狀態的提取放大側剖視圖,圖3是將該光圈裝置切換至非觸擊模式的狀態的提取放大側剖視圖,圖4是該光圈裝置所具備的板簧的剖面形狀圖,圖5的(a)是該光圈裝置所具備的觸擊機構部的觸擊模式的俯視剖視圖,圖5的(b)是該光圈裝置所具備的觸擊機構部的非觸擊模式的俯視剖視圖,圖6的(a)是該光圈裝置所具備的位于固定筒部側的濾光器框的后視圖,圖6的(b)是該光圈裝置所具備的位于固定筒部側的模式切換環部(操作環)的后視圖,圖6的(C)是該光圈裝置所具備的位于固定筒部側的模式切換環部(被卡合基體部)的后視圖, 圖7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變更實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裝置的一部分的側剖視圖,圖8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另一變更實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裝置的一部分的側剖視圖,圖9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另一變更實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裝置的一部分的側剖視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鏡頭的光圈裝置,所述鏡頭的光圈裝置具有光圈調節環和觸擊機構部,所述光圈調節環通過以能夠進行轉動操作的方式裝填于鏡頭鏡筒的固定筒部而能夠調整光圈,所述觸擊機構部能夠使所述光圈調節環在與多個光圈值對應的位置觸擊卡合,所述鏡頭的光圈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觸擊機構部,其構成為在所述固定筒部和所述光圈調節環中的一方配設具有被彈性支承的卡合體的卡合部,并且在另一方設有被卡合基體部,所述被卡合基體部具有被卡合面,所述卡合體與所述被卡合面壓接,而且在所述被卡合面形成有多個被卡合部,當使所述光圈調節環轉動時,所述卡合體能夠在與所述光圈值對應的位置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以及模式切換機構部,其通過改變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基體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夠在觸擊模式和非觸擊模式之間進行切換,所述觸擊模式為所述卡合體與所述被卡合面壓接的模式,所述非觸擊模式為所述卡合體與所述被卡合面分離而解除了觸擊功能的模式。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黑巖洋平,佐藤和廣,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科西納,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