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由橡皮墊、施力盤、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盤、止滑墊、環形槽、固定片、浮針、彈簧、墊圈、壓力塊、針套、彈簧孔和墊圈槽構成。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環形槽,環形槽的頂面上開有一環形的墊圈槽,墊圈粘接于所述墊圈槽中。彈彈簧孔豎向穿過所述墊圈槽及墊圈,圓柱形的壓力塊處于彈簧孔中。浮針為螺旋形,浮針的下端為尖端、上端套有橡膠材質的針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浮針對穴位的刺激更加集中,在提高了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提高了治療的舒適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特別是涉及一種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
技術介紹
現有的浮針均為直線形,這樣的結構特征存在著以下幾點缺陷:1.由于浮針是通過長時間埋置于皮下,通過浮針的針體對穴位的刺激來達到治療目的的,因此浮針埋于皮下的長度與治療效果成正比。而現有的浮針均為直線形,若其埋于皮下的長度過長,會引起患者行動的不便。2.由于現有的浮針為直線形,其具有良好的通過性,因此在患者運動過程中,由于肌肉和皮膚的反復伸縮,會引起浮針沿著針體方向發生直線形的位移,從而影響治療效果。3.直線形的浮針,由于其桿部沒有其它構件的相互支撐,因此其針桿部對穴位的刺激較小,而其尖端周圍的皮下組織由于沒有其它構件的支撐,由針尖引起的刺痛感又過于強烈,加重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既能夠增強對穴位的刺激、又能夠防止浮針的位移,還能夠減輕治療痛感的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解決本技術技術問題的方案是: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由橡皮墊、施力盤、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盤、止滑墊、環形槽、固定片、浮針、彈簧、墊圈、壓力塊、針套、彈簧孔和墊圈槽構成。圓柱形的施力柱的頂部是與施力柱為一整體的圓盤形的施力盤,施力盤的頂部粘接有圓形的橡皮墊。施力柱處于所述固定筒中并與固定筒成間隙配合關系。固定筒的底部是與固定筒為一整體的固定盤,固定盤的軸截面為一對銳角三角形。固定盤的底面粘接有橡膠材質的止滑墊。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一與施力柱同軸心的環形槽,環形槽的頂面上開有一環形的墊圈槽,橡膠材質的墊圈粘接于所述墊圈槽中。彈簧孔是開在所述環形槽的頂面上的豎直盲孔,彈簧孔豎向穿過所述墊圈槽及墊圈,圓柱形的壓力塊處于所述彈簧孔中并與彈簧孔成間隙配合關系。彈簧處于彈簧孔中,彈簧的頂端與彈簧孔的頂部焊接為一體,彈簧的底端與固定片的頂端焊接為一體。固定片是L形構件,固定片的水平段位于壓力塊的正下方,固定片的豎直段與所述環形槽的頂面為一個整體。浮針為螺旋形,浮針的下端為尖端、上端套有橡膠材質的針套。浮針處于所述環形槽內的墊圈槽的正下方,針套處于所述壓力塊和固定片的水平段之間。安裝浮針時,先將固定筒向上移動,使施力柱的底端露出,用鑷子的尖端插入固定片和壓力塊之間的縫隙中,將壓力塊向上抬起,然后將浮針的上端插入到固定片與壓力塊之間。將鑷子抽出,此時在彈簧的頂壓下壓力塊和固定片將浮針的上端夾緊。然后將施力柱的底部壓在穴位所在位置的皮膚上,然后將固定筒向下移動,使止滑墊緊貼皮膚,用一只手將固定盤向下壓,使固定盤與皮膚的位置關系固定,用另一只手按住橡皮墊并順時針方向旋轉施力盤及施力柱,在施力柱的旋轉帶動下,墊圈與浮針之間的摩擦力以及壓力塊和固定片對浮針上端的推動力使浮針的下端沿著水平斜向下的方向刺入皮下,隨著浮針的繼續旋轉,整個浮針旋入到皮下穴位所在部位,只露出其套有針套的上端,埋針即完成。采用上述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顯著進步:由于本技術的浮針為螺旋形,與現有的直線形浮針相比,在不減少浮針的長度的前提下,縮短了其在人體內的跨度,避免了對患者相應部位活動的影響。同時,螺旋形的浮針與直線形浮針相比,其對穴位的刺激更加集中。由于螺旋形浮針在體內近似于一個環形,因此,其各部位之間相互支撐又相互牽制,對于患者在運動過程中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均有較為均衡的彈力,這樣一方面增強了針桿部對穴位的刺激頻率,同時也減輕了針尖處的過強刺激,因此本技術在提高了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提高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舒適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1中的浮針及其周邊構件的結構放大示意圖。圖中:01.橡皮墊02.施力盤03.施力柱04.固定筒05.固定盤06.止滑墊07.環形槽08.固定片09.浮針10.彈簧11.墊圈12.壓力塊13.針套14.彈簧孔15.墊圈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由橡皮墊01、施力盤02、施力柱03、固定筒04、固定盤05、止滑墊06、環形槽07、固定片08、浮針09、彈簧10、墊圈11、壓力塊12、針套13、彈簧孔14和墊圈槽15構成。圓柱形的施力柱03的頂部是與施力柱03為一整體的圓盤形的施力盤02,施力盤02的頂部粘接有圓形的橡皮墊01。施力柱03處于所述固定筒04中并與固定筒04成間隙配合關系。固定筒04的底部是與固定筒04為一整體的固定盤05,固定盤05的軸截面為一對銳角三角形。固定盤05的底面粘接有橡膠材質的止滑墊06。在施力柱03的底面上有一與施力柱03同軸心的環形槽07,環形槽07的頂面上開有一環形的墊圈槽15,橡膠材質的墊圈11粘接于所述墊圈槽15中。彈簧孔14是開在所述環形槽07的頂面上的豎直盲孔,彈簧孔14豎向穿過所述墊圈槽15及墊圈11,圓柱形的壓力塊12處于所述彈簧孔14中并與彈簧孔14成間隙配合關系。彈簧10處于彈簧孔14中,彈簧10的頂端與彈簧孔14的頂部焊接為一體,彈簧10的底端與固定片08的頂端焊接為一體。固定片08是L形構件,固定片08的水平段位于壓力塊12的正下方,固定片08的豎直段與所述環形槽07的頂面為一個整體。浮針09為螺旋形,浮針09的下端為尖端、上端套有橡膠材質的針套13。浮針09處于所述環形槽07內的墊圈槽15的正下方,針套13處于所述壓力塊12和固定片08的水平段之間。安裝浮針09時,先將固定筒04向上移動,使施力柱03的底端露出,用鑷子的尖端插入固定片08和壓力塊12之間的縫隙中,將壓力塊12向上抬起,然后將浮針09的上端插入到固定片08與壓力塊12之間。將鑷子抽出,此時在彈簧10的頂壓下壓力塊12和固定片08將浮針09的上端夾緊。然后將施力柱03的底部壓在穴位所在位置的皮膚上,然后將固定筒04向下移動,使止滑墊06緊貼皮膚,用一只手將固定盤05向下壓,使固定盤05與皮膚的位置關系固定,用另一只手按住橡皮墊01并順時針方向旋轉施力盤02及施力柱03,在施力柱03的旋轉帶動下,墊圈11與浮針09之間的摩擦力以及壓力塊12和固定片08對浮針09上端的推動力使浮針09的下端沿著水平斜向下的方向刺入皮下,隨著浮針09的繼續旋轉,整個浮針09旋入到皮下穴位所在部位,只露出其套有針套13的上端,埋針即完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由橡皮墊、施力盤、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盤、止滑墊、環形槽、固定片、浮針、彈簧、墊圈、壓力塊、針套、彈簧孔和墊圈槽構成,其特征是:圓柱形的施力柱的頂部是與施力柱為一整體的圓盤形的施力盤,施力盤的頂部粘接有圓形的橡皮墊,施力柱處于所述固定筒中并與固定筒成間隙配合關系,固定筒的底部是與固定筒為一整體的固定盤,固定盤的軸截面為一對銳角三角形,固定盤的底面粘接有橡膠材質的止滑墊,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一與施力柱同軸心的環形槽,環形槽的頂面上開有一環形的墊圈槽,橡膠材質的墊圈粘接于所述墊圈槽中,彈簧孔是開在所述環形槽的頂面上的豎直盲孔,彈簧孔豎向穿過所述墊圈槽及墊圈,圓柱形的壓力塊處于所述彈簧孔中并與彈簧孔成間隙配合關系,彈簧處于彈簧孔中,彈簧的頂端與彈簧孔的頂部焊接為一體,彈簧的底端與固定片的頂端焊接為一體,固定片是L形構件,固定片的水平段位于壓力塊的正下方,固定片的豎直段與所述環形槽的頂面為一個整體,浮針為螺旋形,浮針的下端為尖端、上端套有橡膠材質的針套,浮針處于所述環形槽內的墊圈槽的正下方,針套處于所述壓力塊和固定片的水平段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浮針軸向螺旋推進器,由橡皮墊、施力盤、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盤、止滑墊、環形槽、固定片、浮針、彈簧、墊圈、壓力塊、針套、彈簧孔和墊圈槽構成,其特征是:圓柱形的施力柱的頂部是與施力柱為一整體的圓盤形的施力盤,施力盤的頂部粘接有圓形的橡皮墊,施力柱處于所述固定筒中并與固定筒成間隙配合關系,固定筒的底部是與固定筒為一整體的固定盤,固定盤的軸截面為一對銳角三角形,固定盤的底面粘接有橡膠材質的止滑墊,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一與施力柱同軸心的環形槽,環形槽的頂面上開有一環形的墊圈槽,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文仙,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