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多個中轉橫擔,所述中轉橫擔與地線橫擔均固定安裝在主桿上,且此多個中轉橫擔沿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間隔設置,每個中轉橫擔的下方均相應地設有電纜終端頭和多個橫擔絕緣子,橫擔絕緣子設于電纜終端頭的上方并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所述電纜終端頭設于主桿的底部,以垂直于所述主桿的平面為基準面,不同的中轉橫擔在基準面上的投影相互錯開。該鋼管桿的占用空間小,能在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將輸電導線簡明順暢地引向地底,因而能夠在道路中心綠化道或人行道中安裝建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輸電領域內的鋼管桿,尤其涉及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
技術介紹
在用電負荷密集的城市或產業園區中,高壓電力線路采用架空裸導線或埋地電纜的方式沿道路預留的綠化帶或人行道建設是目前較為常見的建設方式。鑒于架空線路方式有建設成本低、輸送容量大、運行維護方便等埋地電纜方式無法取代的優越條件,城市或產業園區中新建高壓主干電力線路仍必須采用架空裸導線方式建設,至線路預留的分支點再將架空線轉換為埋地電纜方式,而從裸導線轉換為外層帶絕緣保護層的埋地電纜之間則需要利用電纜終端頭。當前架空裸導線轉埋地電纜的其中一種方法為采用電纜終端角鋼塔,并通過濕式電纜終端頭轉換,即將電纜終端角鋼塔上的架空裸導線引接出來后,順沿加裝在電纜終端角鋼塔主材上的橫擔絕緣子向下至承載平臺上的濕式電纜終端頭,再轉接至埋地電纜。該方法需采用電纜終端角鋼塔,而且需沿角鋼塔塔身外沿建設承載平臺,其占地面積較一般角鋼塔大,無法在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將輸電導線簡明順暢地引向地底,因而無法在道路中心綠化帶或者人行道建設。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本專利技術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該鋼管桿占地面積小,能夠在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將輸電導線簡明順暢地引向地底。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多個中轉橫擔,所述中轉橫擔與地線橫擔均固定安裝在主桿上,且此多個中轉橫擔沿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間隔設置,每個中轉橫擔的下方均相應地設有電纜終端頭和多個橫擔絕緣子,橫擔絕緣子設于電纜終端頭的上方并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所述電纜終端頭設于主桿的底部,以垂直于所述主桿的平面為基準面,不同的中轉橫擔在基準面上的投影相互錯開。下面對進一步技術方案進行說明:所述中轉橫擔設為三個,即上橫擔、中橫擔和下橫擔,上橫擔、中橫擔及下橫擔均分別包括兩根橫擔支臂,上橫擔與下橫擔各自的兩根橫擔支臂之間具有夾角,所述上橫擔、中橫擔以及下橫擔在所述基準面的投影相互錯開而呈形。所述橫擔支臂的下方均設有多個所述的橫擔絕緣子,每根橫擔支臂分別與其下方相應的橫擔絕緣子沿主桿的軸向并排設置。所述的橫擔支臂下方均相應地設置有一個所述的電纜終端頭。 所述的電纜終端頭為濕式電纜終端頭。所述的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還包括有承載平臺,承載平臺固定安裝在所述主桿的底部,所述的電纜終端頭固定安裝在該承載平臺上。所述的承載平臺呈蝶形,所述電纜終端頭沿所述承載平臺兩側的外緣設置。所述的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還包括有終端避雷器,終端避雷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的承載平臺上,并與所述電纜終端頭一一對應。所述地線橫擔設于所述主桿的頂端,在地線橫擔與中轉橫擔之間還設有雙回路導線橫擔,該雙回路導線橫擔固定連接在所述主桿上。所述的雙回路導線橫擔包括上導線橫擔、中導線橫擔以及下導線橫擔,所述中導線橫擔的長度比上導線橫擔、下導線橫擔長。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1、每個中轉橫擔下方相應地設有電纜終端頭及橫擔絕緣子,則架空裸導線經所述中轉橫擔的導向后,順沿橫擔絕緣子向下連至電纜終端頭,并通過電纜終端頭轉接至埋地電纜;而由于不同的中轉橫擔在基準面上的投影相互錯開,則中轉橫擔下方相應的橫擔絕緣子在基準面上的投影也相互錯開,因而,順沿橫擔絕緣子向下連接至電纜終端頭的不同的輸電導線之間能在盡可能小的空間內保持足夠的間隔距離。因此所述鋼管桿的占地面積小,能在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將輸電導線簡明順暢地引向地底。2、所述上橫擔、中橫擔以及下橫擔在所述基準面的投影相互錯開而呈形,則進一步實現了將輸電導線簡明順暢地引向地底。3、橫擔支臂分別與其下方相應的橫擔絕緣子沿主桿的軸向并排設置,則使所述輸電導線在經過橫擔支臂的導引后能夠更為順暢地沿著橫擔絕緣子向下連接至電纜終端頭。4、所述的橫擔支臂下方均相應地設置有一個所述的電纜終端頭,電纜終端頭能夠將每根橫擔支臂所對應的架空裸導線轉接至埋地電纜,進而實現輸電導線埋地。5、所述的電纜終端頭為濕式電纜終端頭,該濕式電纜終端頭通過所述承載平臺固定,便于運行維護,且安全穩定。6、所述承載平臺能滿足濕式電纜終端頭的固定,并為日常進行維護、檢修、試驗等操作的檢修維護人員提供了站立的平臺,提高了檢修維護人員的安全系數。7、所述的承載平臺呈蝶形,則能使安裝在承載平臺上的濕式電纜終端頭與避雷器能夠與每根橫擔支臂的方位相對應。8、所述終端避雷器能使輸電導線的運行更加安全穩定。9、所述雙回路導線橫擔的中導線橫擔比上導線橫擔、下導線橫擔長,即采用鼓型布置方式,該雙回路導線橫擔用于支撐雙回路輸電導線。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向示意圖。圖3是圖1中B向示意圖。圖4是圖1中C向示意圖。圖5是圖1中D向示意圖。圖6是圖1中E向示意圖。圖7是圖1中F向示意圖。圖8是圖1中G向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主桿,20、中轉橫擔,21、上橫擔,22、中橫擔,23、下橫擔,30、地線橫擔,40、橫擔絕緣子,50、承載平臺,60、濕式電纜終端頭,70、終端避雷器,80、雙回路導線橫擔,81、上導線橫擔,82、中導線橫擔,83、下導線橫擔。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至圖8所示,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包括主桿10、地線橫擔30以及三個中轉橫擔20,所述中轉橫擔20與地線橫擔30均固定安裝在主桿10上,且此三個中轉橫擔20沿主桿10的軸向由上至下間隔設置,每個中轉橫擔20的下方均相應地設有電纜終端頭和多個橫擔絕緣子40,橫擔絕緣子40設于電纜終端頭的上方并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10上,所述電纜終端頭設于主桿10的底部,以垂直于所述主桿10的平面為基準面,不同的中轉橫擔20在基準面上的投影相互錯開。該鋼管桿還包括有承載平臺50,承載平臺50通過角鋼支撐而固定安裝在所述主桿10的底部。其中,上述的電纜終端頭為濕式電纜終端頭60。上述的三個中轉橫擔20分別為上橫擔21、中橫擔22和下橫擔23,上橫擔21、中橫擔22及下橫擔23均分別包括兩根橫擔支臂,上橫擔21與下橫擔23各自的兩根橫擔支臂之間具有45°的夾角,所述上橫擔21、中橫擔22以及下橫擔23在所述基準面的投影相互錯開而呈形。所述橫擔支臂的下方均設有多個所述的橫擔絕緣子40,每根橫擔支臂分別與其下方相應的橫擔絕緣子40沿主桿10的軸向并排設置,且橫擔支臂下方還分別設置一個相應的濕式電纜終端頭60。所述的承載平臺50呈蝶形,所述濕式電纜終端頭60固定安裝在承載平臺50上,并且沿所述承載平臺50兩側的外緣設置。在承載平臺50上還固定安裝有六個終端避雷器70,終端避雷器70位于濕式電纜終端頭60的內側,并與濕式電纜終端頭60 —一對應。所述地線橫擔30設于所述主桿10的頂端,在地線橫擔30與中轉橫擔20之間還設有雙回路導線橫擔80,該雙回路導線橫擔80固定連接在所述主桿10上。雙回路導線橫擔80包括上導線橫擔81、中導線橫擔82以及下導線橫擔83,且中導線橫擔82的長度比上導線橫擔81、下導線橫擔83長。本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1、上橫擔21、中橫擔22及下橫擔23下方分別設有相應的電纜終端頭及橫擔絕緣子40,則架空裸導線經所述中轉橫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多個中轉橫擔,所述中轉橫擔與地線橫擔均固定安裝在主桿上,且此多個中轉橫擔沿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間隔設置,每個中轉橫擔的下方均相應地設有電纜終端頭和多個橫擔絕緣子,橫擔絕緣子設于電纜終端頭的上方并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所述電纜終端頭設于主桿的底部,以垂直于所述主桿的平面為基準面,不同的中轉橫擔在基準面上的投影相互錯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桿、地線橫擔以及多個中轉橫擔,所述中轉橫擔與地線橫擔均固定安裝在主桿上,且此多個中轉橫擔沿主桿的軸向由上至下間隔設置,每個中轉橫擔的下方均相應地設有電纜終端頭和多個橫擔絕緣子,橫擔絕緣子設于電纜終端頭的上方并固定連接在所述的主桿上,所述電纜終端頭設于主桿的底部,以垂直于所述主桿的平面為基準面,不同的中轉橫擔在基準面上的投影相互錯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轉橫擔設為三個,即上橫擔、中橫擔和下橫擔,上橫擔、中橫擔及下橫擔均分別包括兩根橫擔支臂,上橫擔與下橫擔各自的兩根橫擔支臂之間具有夾角,所述上橫擔、中橫擔以及下橫擔在所述基準面的投影相互錯開而呈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擔支臂的下方均設有多個所述的橫擔絕緣子,每根橫擔支臂分別與其下方相應的橫擔絕緣子沿主桿的軸向并排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實現輸電導線埋地的鋼管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擔支臂下方均相應地設置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煒斌,章曉滿,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天聯電力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