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適合于制造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該氣囊導管可以抑制氣囊的膨脹部分意外地與體內的正常部位接觸這樣的不良情況。氣囊導管具有導管用管(11),該導管用管(11)具有外側管(15)和內側管(16)。氣囊(13)以覆蓋內側管(16)的延伸到比外側管(15)更遠的遠位側的部分的方式設置,在內側管(16)的被氣囊(13)覆蓋的區域安裝有造影環(30)。在制造該導管用管時,執行如下工序:將造影環(30)安裝于內側管(16)的工序;將氣囊(13)定位于內側管(16),在該定位狀態下將氣囊(13)與內側管(16)接合,使得在施加最大壓力的狀態下,氣囊(13)的直管區域(13c)的近位端部不會位移到比近位側造影環(30b)更近的近位側的工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在進行血管的狹窄部位或堵塞部位的擴張治療時等,該氣囊導管用于導入生物體內進行擴張治療。
技術介紹
以往,在進行PTA(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之類的治療時等,使用氣囊導管(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氣囊導管具有導管用管和設置于該導管用管的遠位端側的氣囊,將氣囊導入因血管內生成的病變部等而變狹窄或被堵塞的部位并使所述氣囊膨脹,從而進行該部位的擴張。通常在將氣囊導管導入體內時,利用設置于該導管前端部的造影環(不透X線標記物),一邊確認氣囊的位置一邊進行氣囊導管的導入。圖10是表示安裝有該造影環的氣囊導管的一例的剖面圖。該圖10表示施加有規定的基準壓力(公稱壓力)時的氣囊狀態,圖中右側是遠位側、圖中左側是近位側。如圖10所示,氣囊導管80具有導管用管81和氣囊82,導管用管81具有外側管83和穿插在該外側管83內部的內側管84。內側管84以該內側管84的一部分延伸到比外側管83更遠的遠位側的狀態設置,氣囊82設置成自外側覆蓋該延伸的區域。氣囊82具有與導管用管81接合的處于兩端的接合部和處于上述接合部之間的膨脹部。詳細地說,氣囊82自近位側依次具有:與外側管83接合的近位側支架區域82a、內徑及外徑朝向遠位端側擴大而形成錐狀的近位側錐形區域82b、內徑及外徑在整個長度方向上分別相同且構成氣囊82的最大外徑區域的直管區域82c、內徑及外徑朝向遠位端側縮小而形成錐狀的遠位側錐形區域82d、與內側管84接合的遠位側支架區域82e。在內側管84的被氣囊82覆蓋的區域,安裝有兩個造影環90。如圖10所示,各造影環90設置在如下位置:在施加有規定的基準壓力的狀態下,在內側管84的軸向上與直管區域82c的兩端部分別一致的位置。具體來說,對于遠位側的造影環90a而言,將其配置成使該遠位側的造影環90a的遠位端部與直管區域82c的遠位端部處于相同位置,對于近位側的造影環90b而言,將其配置成使該近位側的造影環90b的近位端部與直管區域82c的近位端部處于相同位置。在此,在使用上述結構的氣囊導管80進行血管內的病變部位的擴張時,首先,在使氣囊82收縮的狀態下將其導入至病變部位。在該情況下,一邊在X線透視狀態下確認造影部90的位置,一邊進行氣囊82的位置調節,使得直管區域82c處于與病變部相對的位置。該位置調節例如通過使近位側的造影環90b的近位端部與病變部位的近位端部對位來進行。此后,向氣囊82內施加規定的壓力、例如施加公稱壓力(規定壓力)使氣囊82膨脹,從而進行病變部的擴張。由此,膨脹的直管區域82c的近位端部與病變部的近位端部處于相同位置。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37844號公報但是,在作為氣囊82的擴張對象的病變部鈣化等而變硬的情況下,存在即便在公稱壓力下使氣囊82膨脹也不能充分擴張病變部的情況。在該情況下,通過向氣囊82施加比公稱壓力高的壓力,使氣囊82膨脹,從而擴張病變部。但是,在向氣囊82施加比公稱壓力高的壓力的情況下,假定直管區域82c沿軸向伸長。在該情況下,直管區域82c的近位端側到達一部分病變部之外的正常部分,有直管區域82c意外地與正常部分的血管壁接觸之虞。現有的氣囊導管在這方面還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狀況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合于制造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該氣囊導管可以抑制氣囊的膨脹部分意外地與體內的正常部位接觸這樣的不良情況。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第一專利技術的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氣囊導管,該氣囊導管具有:外側桿,其構成管狀;內側桿,其以一部分延伸到比所述外側桿更遠的遠位側的狀態在該外側桿內穿插;氣囊,其以自外側覆蓋所述內側桿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方式設置,并且一端部與所述外側桿的遠位端部接合且另一端部與所述內側桿的所述延伸部分接合;造影部,其安裝于所述內側桿的被所述氣囊覆蓋的區域;通過向所述氣囊的內部供給流體來對其施加預先規定的規定范圍內的壓力,所述氣囊膨脹,通過將該流體排出,所述氣囊收縮,所述氣囊具有在施加該壓力時膨脹成筒狀且成為最大擴徑部位的膨脹有效區域,所述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造影部安裝工序,將所述造影部相對于所述內側桿進行安裝;氣囊接合工序,將所述氣囊相對于所述內側桿進行定位,并在該定位狀態下將所述氣囊與所述內側桿接合,使得在被施加所述規定范圍內的最大壓力的狀態下,所述氣囊的膨脹有效區域中處于所述內側桿的軸向兩端部中的、因施加所述壓力而向所述軸向位移的位移端部,相比所述造影部不會向該位移側位移。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制造方法,可以考慮使用氣囊導管時對氣囊施加有最大壓力的狀態、即氣囊的膨脹有效區域向軸向的伸長成為最大的最大伸長狀態,來實施造影部相對于內側桿的安裝作業及氣囊相對于該內側桿的定位及接合作業。另外,根據利用本專利技術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氣囊導管,即便在對氣囊施加最大壓力,使得膨脹有效區域的軸向長度(伸長)成為最大的情況下,膨脹有效區域的位移端部也不會超過造影部向其位移側位移。因此,在將氣囊導入并配置于體內的病變部時,如果使例如造影部的靠近氣囊端部的端部與病變部的端部對位地進行配置,則無論施加于氣囊的壓力大小(限于規定范圍內的壓力)如何,都可以抑制膨脹有效區域到達病變部之外的部位即正常部位。由此,可以抑制氣囊的膨脹有效區域意外地與體內的正常部位接觸這樣的不良情況。第二專利技術的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氣囊接合工序中,將所述氣囊定位于所述內側桿并與其接合,使得在施加所述最大壓力時,在所述內側桿的軸向上,成為所述造影部的端部的位置與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端部處于相同位置。根據本專利技術,在對氣囊施加最大壓力時,造影部的端部和膨脹有效區域的位移端部處于相同位置。因此,在使造影部的該端部和病變部的端部對位的狀態下將氣囊相對于體內的病變部進行配置的情況下,若對氣囊施加最大壓力,則膨脹有效區域的位移端部和病變部的端部處于相同位置,其結果是,可以將病變部擴張直至到達其端部。另一方面,在對氣囊施加比最大壓力低的壓力、例如施加基準壓力(詳細而言施加膨脹有效區域的外徑達到預先規定的規定外徑時的壓力)的情況下,膨脹有效區域的位移端部的位移量與施加最大壓力時相比減小,因此,病變部的端部側的一部分成為未擴張的未擴張區域,但是,根據該結構,可以使該未擴張區域較小。因此,在該情況下,在獲得上述第一專利技術的效果的同時,可以適當地擴張病變部。第三專利技術的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二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規定范圍的壓力包含用于使該膨脹有效區域膨脹以使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外徑達到預先規定的規定外徑的基準壓力,作為所述軸向的長度,所述造影部具有與通過使施加于所述氣囊的壓力自所述基準壓力上升到所述最大壓力而使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位移端部位移的位移量相同的長度,在所述氣囊接合工序中,將所述氣囊定位于所述內側桿并與其接合,使得在施加所述基準壓力時,在所述軸向上,所述造影部的一端部與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所述位移端部處于相同位置,在施加所述最大壓力時,所述造影部的另一端部與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該位移端部處于相同位置。根據本專利技術,在對氣囊施加基準壓力進行病變部的擴張時,在使造影部的一端部與病變部的端部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氣囊導管,該氣囊導管具有:外側桿,其構成管狀;內側桿,其以一部分延伸到比所述外側桿更遠的遠位側的狀態在該外側桿內穿插;氣囊,其以自外側覆蓋所述內側桿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方式設置,并且一端部與所述外側桿的遠位端部接合且另一端部與所述內側桿的所述延伸部分接合;造影部,其安裝于所述內側桿的被所述氣囊覆蓋的區域;通過向所述氣囊的內部供給流體來對其施加預先規定的規定范圍內的壓力,所述氣囊膨脹,通過將該流體排出,所述氣囊收縮,所述氣囊具有在施加該壓力時膨脹成筒狀且成為最大擴徑部位的膨脹有效區域,所述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造影部安裝工序,將所述造影部相對于所述內側桿進行安裝;氣囊接合工序,將所述氣囊相對于所述內側桿進行定位,并在該定位狀態下將所述氣囊與所述內側桿接合,使得在被施加所述規定范圍內的最大壓力的狀態下,所述氣囊的膨脹有效區域中處于所述內側桿的軸向兩端部中的、因施加所述壓力而向所述軸向位移的位移端部,相比所述造影部不會向該位移側位移。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7.25 JP 2011-1617691.一種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氣囊導管,該氣囊導管具有:外側桿,其構成管狀;內側桿,其以一部分延伸到比所述外側桿更遠的遠位側的狀態在該外側桿內穿插;氣囊,其以自外側覆蓋所述內側桿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方式設置,并且一端部與所述外側桿的遠位端部接合且另一端部與所述內側桿的所述延伸部分接合:造影部,其安裝于所述內側桿的被所述氣囊覆蓋的區域;通過向所述氣囊的內部供給流體來對其施加預先規定的規定范圍內的壓力,所述氣囊膨脹,通過將該流體排出,所述氣囊收縮,所述氣囊具有在施加預先規定的規定范圍內的壓力時膨脹成筒狀且成為最大擴徑部位的膨脹有效區域,所述氣囊導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造影部安裝工序,將所述造影部相對于所述內側桿進行安裝;氣囊接合工序,將所述氣囊相對于所述內側桿進行定位,并在該定位狀態下將所述氣囊與所述內側桿接合,使得在被施加所述規定范圍內的最大壓力的狀態下,所述氣囊的膨脹有效區域中處于所述內側桿的軸向兩端部中的、因施加預先規定的規定范圍內的壓力而向所述軸向位移的位移端部即近位側端部不會位移到比近位側造影部更近的近位側,在所述氣囊接合工序中,將所述氣囊定位于所述內側桿并與其接合,使得在施加所述最大壓力時,在所述內側桿的軸向上,成為所述造影部的端部的位置與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端部處于相同位置,所述規定范圍的壓力包含用于使該膨脹有效區域膨脹以使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外徑達到預先規定的規定外徑的基準壓力,作為所述軸向的長度,所述造影部具有與通過使施加于所述氣囊的壓力自所述基準壓力上升到所述最大壓力而使所述膨脹有效區域的位移端部位移的位移量相同的長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中川裕樹,村野誠一郎,杉浦壽史,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戈德曼,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