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人體燒燙傷的中藥治療領域。所述中草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組分:地榆20-45份,甘草5-25份,蟬蛻10-35份。采用中藥常規制劑方法將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制備成任何一種臨床上可接受的外用制劑。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具有去腐生肌、清熱解毒、燥濕收膿之功效,臨床療效觀察證實,對于人體的燒燙燒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顯著。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對于人體無毒無害,安全可靠,臨床使用過程中沒有觀察到患者出現任何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中草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涉及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人體燒燙傷的中藥治療領域。
技術介紹
燙傷是指灼熱的液體直接作用于人體,引起肌膚燙傷,甚至火毒內攻臟腑,常伴潮紅水腫,表面大量滲出,以傷處紅腫灼痛、起泡、結焦痂為主要表現的損傷類疾病。燙傷輕者損及皮毛,甚則傷及肌肉筋內,嚴重者,火毒熾盛,傷津耗液,邪毒侵入營血,內攻臟腑而生諸癥。臨床上根據燙傷程度,將其分三度:I度燙傷:燙傷只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II度燙傷:燙傷是真皮損傷,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III度燙傷燙傷是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損傷,并呈灰或紅褐色。對大面積燙傷,宜盡早送醫院治療。燒傷(burn)主要指熱力、化學物質、電能、放射線等引起的皮膚、粘膜、甚至深部組織的損害。其中皮膚熱力燒傷(如火焰、開水等)最為多見。據統計,每年因意外傷害的死亡人數,燒傷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位,而且在交通事故傷害中也有大量傷員合并燒傷。中國燒傷年發病率約為1.5% 2%,即每年約有2000萬人遭受不同程度燒傷,其中約5%的燒傷病人需要住院治療。燒傷的嚴重程度取決于受傷組織的范圍和深度,燒傷深度可分為I度、II度和III度。I度燒傷損傷最輕。燒傷皮膚發紅、疼痛、明顯觸痛、有滲出或水腫。輕壓受傷部位時局部變白,但沒有水皰。II度燒傷損傷較深。皮膚水皰。水皰底部呈紅色或白色,充滿了清澈、粘稠的液體。觸痛敏感,壓迫時變白。III度燒傷損傷最深。燒傷表面可以發白、變軟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狀。由于被燒皮膚變得蒼白,在白皮膚人中常被誤認為正常皮膚,但壓迫時不再變色。破壞的 紅細胞可使燒傷局部皮膚呈鮮紅色,偶爾有水皰,燒傷區的毛發很容易拔出,感覺減退。III度燒傷區域一般沒有痛覺。因為皮膚的神經末梢被破壞。燒傷后常常要經過幾天,才能區分深II度與III度燒傷。中醫學認為,燒燙傷是由于火熱毒邪侵襲機體,導致肌表受損,脈絡不通,熱盛肉腐,肌表不全,津液淋浙,機體陰液虧損,可出現局部紅腫、水泡、瘡瘍等臨床癥狀,故外用藥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收斂止痛為主。燒燙傷治療中存在創面疼痛、進行性壞死、易感染、瘢痕愈合四大難題,因此,迫切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治療藥物。采用西藥治療燒燙傷雖然具有見效快、療效確切的優點,但西藥對人體有一定的刺激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使用中成藥治療雖然不存在副作用和耐藥性的產生,但是現有的中成藥對于人體燒燙傷的治療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見效慢、傷口愈合慢且易存在感染的缺陷,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首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藥組合物所存在的見效慢、傷口愈合慢且易存在感染的缺陷,提供一種傷口愈合快、療效確切的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制備所述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的方法。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包括:地榆,甘草和蟬蛻;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45份,甘草5-25份,蝶脫10-35份;更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40份,甘草10-25份,蟬蛻15_30份。最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份,甘草20份,蟬蛻20份。本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是基于專利技術人對人體燒燙傷的深層致病機理的研究及其治療原則,同時依據專利技術人多年臨床經驗和藥理學研究成果,篩選出清熱解毒、去腐生肌、利濕止痛、消腫排膿、行氣活血的原料藥,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組方而成。地偷:薔薇科植物地偷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偷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1ongifolia(Bert.)Yiiet Li 的干燥根。藥性:苦酸;寒;無毒。歸肝;肺;腎;大腸經。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蝶脫:蝶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性甘,寒。歸肺、肝經。功能主治: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甘草: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本專利技術進一步通過試驗發現,在上述中藥組合物中加入鉤蘭、遠志和丁香這3種組分能夠非常顯著的提高對于人體燒燙傷的治療效果,優選的,這三種組分的重量份分別是:丁香7-15份,鉤蘭7-15份、遠志3-9份;更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丁香12份,鉤蘭10份、遠志6份。丁香:為雙子葉植物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的干燥花蕾,能抑制細菌及微生物滋長。鉤蘭:為百合科植物吊蘭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全年可采。性甘酸,涼。功能主治:清熱,去瘀,消腫,解毒。治咳嗽,聲啞,吐血,經閉,跌打損傷,癰疽腫毒。遠志:遠志科植物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葉遠志Polygalasibirica L.的干燥根。性溫,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消腫解毒的功能。本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方中地榆行清熱解毒、止血止痛、消腫斂瘡之功效;蟬蛻具散風除熱、抗菌消炎之功效;甘草具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方中諸藥配伍在一起共奏去腐生肌、止血消炎、利濕止痛、燥濕收膿、清熱解毒之功效,可快速停止傷口滲出,祛膿,促進創面愈合,能夠有效地降低創面局部溫度,防止繼發性損傷,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滲出,抗菌消炎,有利于炎癥的控制和吸收,創面愈合快,瘢痕小,具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對于I度以及淺II度的燒燙傷,采用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外敷治療后,無需應用其它抗生素類藥物,多數病例用藥二三天后可停止滲出膿血,次日開始生肌。對于傷口發炎程度比較嚴重、有潰爛化膿的患者,可起到快速止痛、舒緩、消炎、迅速生肌、快速愈合、愈后無疤痕的作用。臨床療效觀察證實,本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對于人體燒燙傷的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可靠、真實。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對于人體無毒無害,安全可靠,使用過程中沒有觀察到患者出現任何不良反應,臨床使用安全。本專利技術所用的各味原料藥都可以在醫藥商店購買得到。本專利技術藥物活性組分可以加入制備外用劑型時所需的各種輔料以常規的動物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臨床上可接受的適宜的外用制劑,例如可以是散劑、酊劑、軟膏齊U、乳膏劑、水劑、油劑、糊劑、水粉劑、氣霧劑、噴霧劑等。本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的一種制備方法:將本專利技術的各原料藥按所述重量份配比稱取后,粉碎,過篩(例如可以是100-600目篩,優選為120目),即得。本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的另一種制備方法:按所述重量份稱取各組分;將組分粉碎過篩后用水煎煮,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濃縮成清膏,加入制劑成型的輔料或賦型劑(例如凡士林等),即得。本專利技術中草藥組合物的用法與用量:本專利技術的用藥量取決于具體劑型、人體的創傷程度等因素。作為指導:將散劑用麻油或香油調成糊狀藥膏;將傷口清創后,將糊狀藥膏外敷于創口,用無菌紗布包好;每日換藥I次,用量視創口大小而定。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榆,甘草和蟬蛻。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榆,甘草和蟬蛻。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45份,甘草5-25份,蝶脫10-35份;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40份,甘草10-25份,蟬蛻15-30份;更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份,甘草20份,蟬蛻20份。3.一種治療人體燒燙傷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榆、甘草,蟬蛻,鉤蘭,遠志和丁香。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45份,甘草5-25份,蟬蛻10-35份,丁香7-15份,鉤蘭7_15份、遠志3_9份;更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榆20份,甘草20份,蟬蛻20份,丁香12份,鉤蘭10份、遠志6份。5.按照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鳳麗,劉衍芬,王景春,柳志余,路衛星,賈富勃,
申請(專利權)人: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