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一種土生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技術。本技術實施方案包括引種時間的選擇,引種目的植株的選擇,栽培地點的確定,栽植,栽植后的養護管理。本發明專利技術確定引種時間在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較為合適;引種植株為中小個體,帶宿土,采集腐葉土;引種栽培地點應在有散射光條件,濕度較大的林下栽培;栽培基質為泥炭+河沙+園土+腐葉土,pH值在6.1-6.5;栽種后應立即澆透水;第二年進行正常的水分和施肥管理。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整套的土生蕨類植物引種移栽技術,使用該項技術可以使土生蕨類植物的移栽成活率達到97%以上。為蕨類植物專類展示,種質資源保育,開展蕨類植物相關研究的種苗供應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野生植物引種栽培領域,具體涉及野生土生蕨類植物的引種栽培技術。
技術介紹
蕨類植物素有“無花之美”的美譽,它們或具有婀娜多姿的體態,或擁有瀟灑飄逸的羽片,在色彩、形態、習性等方面獨樹一幟。蕨類植物多數種類四季常綠;或有顏色鮮艷的孢子或葉色,或有造型奇特、色彩眩目的根狀莖,加上耐蔭喜濕以及某些種類石生或附生的特殊生態習性,從而使 蕨類植物具有獨特的觀賞特性。蕨類植物多數為土生蕨類,占我國蕨類植物的絕大部分,土生蕨類分布廣泛,許多種類具有株型秀麗、四季常綠的特點,觀賞價值較高。在多種生境中,均有土生蕨類植物的生長,并在部分陰濕林下草本層中,占據優勢位置。我國觀賞蕨類的引種栽培研究剛剛起步,在華東地區,對土生觀賞蕨類的引種栽培和移栽技術方面進行的研究較少。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數百家提供一種土生蕨類植物的引種栽培技術,利用該技術可以提高土生蕨類植物引種植株的成活率,形成一整套土生蕨類野生植株引種移栽的技術流程,為土生蕨類植物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持,國內對土生蕨類植物的研究較少,沒有相關的專利報道,本專利技術填補了土生蕨類植物野生植株引種栽培的空白。本專利技術主要通過如下步驟來實現:土生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該技術包含以下幾個步驟:(I)引種栽培時間的選擇:少量植株的選擇,一年四季均可進行,夏季的引種時間間隔一般應在4-5天之內,在用苔蘚做好根部保濕的情況下,葉片革質的種類在7天內可以有較高的移栽成活率;對于華東地區而言,土生蕨類植物的引種移栽時間,應在秋季的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較為合適,因秋季的植株形態特征穩定,易于種類的準確鑒定,葉片發育成熟,抗性強,不易失水萎蔫,移栽容易成活。春季次之,雖移栽成活率較高,但土生蕨類植物冬季會受凍害和老葉的枯黃死亡,種類不易準確鑒定,新萌發的拳卷葉頂端在移栽過程中易受傷害,從而影響葉片的恢復和生長發育。(2)移栽植株的選擇:在引種移栽中,要引種移栽所選種類中能夠展現該種類形態特征的中等大小個體,這部分植株生長年限較短,生長健壯,抗性強,能夠提高移栽成活率,并且移栽后適應性強,同時對環境的破壞較小。在采挖中,因蕨類植物根部帶有共生的AV菌根,要盡量多帶宿土,可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3)栽植地點選擇:由于絕大多數土生蕨類植物喜較陰濕的生長環境,土生蕨類植物喜在有散射光條件,濕度較大的林下栽培環境。引種的土生蕨類植物種植在南京中山植物園的蕨類植物專類園內,蕨類園內的栽培土壤為改造過的土壤,成分為泥炭+河沙+園土 +腐葉土,PH值在6.1-6.5,保水性、透氣性和疏松度都較好,蕨類種植地上方有增濕的噴霧裝置。蕨類專類園總體地勢是一個坡度5-7度的小山坡,排水條件良好;蕨類園的上層有美國薄殼山核桃、樸樹、糙葉樹,榔榆、黃連木、刺槐、喜樹等喬木樹種,林木覆蓋率達到70-90%,能夠滿足土生蕨類植物喜陰濕的生長環境。(4)栽種:采挖后盡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種植下地,種植的深度應比野生植株的根部生長深度略深3cm,防止澆水后土面下沉,造成高大土生蕨類植物種類頭重腳輕,植株倒伏。如離挖掘的時間在3天以內,夏綠種類需要對外圍葉片進行修剪,防止過分蒸騰,造成葉片萎蔫,影響移栽成活率;常綠種類基本不用修剪外圍的葉片。如時間過長,則要對枯萎的葉片進行修剪,對整個植株進行噴水和遮陰處理,進行保濕處理以減少水分的進一步蒸騰而影響成活。栽植后,要在當天澆透水一次,3天后,再澆透水一次,如天氣較干燥,可開噴霧裝置進行增濕。其它,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水分管理。(5)移栽后管理:在第二年夏季的梅雨季節進行葉面肥的噴施,用0.5%硫酸亞鐵+0.2%的尿素混合液進行土生 蕨類植物葉面的噴施;亦可結合除草,在植株旁追施復合肥,施肥量為50斤/畝。引種栽培的絕大部分土生蕨類植物沒有發現病蟲為害,抗病蟲害能力較強。其余同園林植物一樣,進行除草澆水等日常管理工作。本專利技術通過從引種移栽時間,移栽植株的選擇,栽培地點的選擇,到引種后的栽種,種植后的養護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的土生蕨類植物引種移栽技術,使用該項技術可以極大提高引種土生蕨類植物的引種移栽成活率,使成活率達到97%以上,并且移栽后的植株生長旺盛,生殖生長正常,并展現出較好的土生蕨類植物觀賞特點。為其它類型的野生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提供一個范例;為蕨類植物專類展示,種類保育,基地建設,開展蕨類植物相關研究的種苗供應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具體實施例方式實現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是,土生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技術,其主要步驟如下:(I)引種栽培時間的選擇:對于土生蕨類野生植株的引種移栽時間,在華東地區應在秋季的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到較為合適。(2)移栽植株的選擇:在引種移栽中,要引種移栽所選種類中能夠展現該種類形態特征的中等大小個體,要盡量多帶宿土;還可在原地收集采集植株附近的腐葉土備用。(3)栽植地點選擇:由于絕大多數土生蕨類植物喜較陰濕的生長環境,土生蕨類植物喜在有散射光條件,濕度較大的林下栽培環境,為其選擇合適的栽培環境。(4)栽種:采挖后盡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種植下地,種植的深度應比野生植株的根部生長深度略深,防止澆水后土面下沉,植株倒伏。種植穴下部應添加從野外蕨類植物分布較多地區采挖的腐葉土或原采集地附近的腐葉土。其余引種栽培同上文步驟(4)(5)移栽后管理:同上文步驟(5)。實施例1在2008年10月上旬到10月下旬,在南京中山植物園內挖取假異鱗毛蕨、觀光鱗毛蕨、華東復葉耳蕨和狗脊各50株,種植于蕨類植物專類園內。植株選擇、栽種和移栽后管理同步驟(2)、(4)、(5),每一種的移栽成活率均達到98%以上,第二年植株生長旺盛,能夠正常產生孢子,能夠體現土生蕨類植物的形態特點和景觀特色。對照實施例2在2009年3月初,在南京中山植物園內挖取假異鱗毛蕨、觀光鱗毛蕨、華東復葉耳蕨和狗脊各50株,種植于蕨類植物專類園內。植株選擇、栽種和移栽后管理同步驟(2)、(4)、(5),移栽后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幼葉萌發后,生長良好,葉片生長量略少于冬季移栽的植株,能夠正常產生孢子。野外生長的植株,經過冬季,部分葉片枯死,剩余葉片較少,在挖掘和栽植時容易碰傷處于萌發狀態的拳卷葉,對于栽植植株的緩苗和幼葉的生長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移栽效果略遜于 實施例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土生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土生蕨類野生植株的引種移栽時間,在華東地區應在秋季的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為最合適。(2)移栽植株的選擇:要引種移栽所選種類中能夠展現該種類形態特征的中等大小個體,要帶宿土,要在原采集地收集腐葉土。(3)栽植地點和栽培基質選擇:引種的土生蕨類植物栽培在有散射光條件,濕度較大的林下;栽培基質為泥炭+河沙+園土+腐葉土,pH值在6.1?6.5。(4)栽種:采挖后盡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種植下地,種植的深度應比野生植株的根部生長深度略深,栽植穴底部要墊一層蕨類植物采集地收集的腐葉土;栽植后進行澆水等管理。(5)栽培后管理:在第二年夏季的梅雨季節進行葉面肥的噴施,用0.5%硫酸亞鐵+0.2%尿素進行土生蕨類植物葉面的噴施;亦可結合除草,在植株旁追施復合肥,施肥量為50斤/畝。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土生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土生蕨類野生植株的引種移栽時間,在華東地區應在秋季的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為最合適。(2)移栽植株的選擇:要引種移栽所選種類中能夠展現該種類形態特征的中等大小個體,要帶宿土,要在原采集地收集腐葉土。(3)栽植地點和栽培基質選擇:引種的土生蕨類植物栽培在有散射光條件,濕度較大的林下;栽培基質為泥炭+河沙+園土 +腐葉土,pH值在6.1-6.5。(4)栽種:采挖后盡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種植下地,種植的深度應比野生植株的根部生長深度略深,栽植穴底部要墊一層蕨類植物采集地收集的腐葉土 ;栽植后進行澆水等管理。(5)栽培后管理:在第二年夏季的梅雨季節進行葉面肥的噴施,用0.5%硫酸亞鐵+0.2%尿素進行土生蕨類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興劍,孫起夢,朱洪武,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