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包括除沙增溫池和水肥池,所述除沙增溫池呈圓筒形,除沙增溫池的進水口與除沙增溫池的側壁連接并與除沙增溫池的表面相切,除沙增溫池的底部設有排污管,在所述排污管上設有排污閥,其特征在于:除沙增溫池底部設有出水管,出水管的進水口端設于除沙增溫池中心,出水管的進水口端的高度高于排污管入口的高度,且延伸至距離水面三分之一水深處;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與水肥池的底部連接,水肥池內設有一豎直攔污柵,并將水肥池分為水肥混合室和出流室,水肥混合室底部設有花管,花管與除沙增溫池的出水管相通。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可提高水稻膜下滴灌灌溉水溫2-5℃。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是一種農業節水灌溉滴灌系統的水肥處理系統,屬于農業灌溉
技術介紹
目前已有的滴灌技術中,作為水質處理的沉淀池多為平流梯形池,占地面積大,造價高,人工清淤,勞動強度較大。其次,施肥設施一般為壓差式施肥罐或注肥泵,水頭損失大,能耗高,施肥不均,難以連續使用,效率低。中國專利CN1157358公開的“排沙漏斗”,包括進水涵洞、漏斗室、溢流堰、回水道、排沙底孔,溢流堰為部分周邊溢流的,溢流堰為90度至180度圓心角,漏斗室的邊壁上設有調流墩,而調流墩呈直立的墩形。該專利技術專利以環流為原理、單底孔排沙,由于作為其主要構成部分的溢流堰懸板和調流墩的存在,易在清水出流區擾動水流,泥沙隨水翻滾,去除懸移質泥沙的效果甚微,難以滿足滴灌水質要求。中國專利CN2825057公開的“微灌用沖洗式沉沙池”,包含一個槽狀通道,該通道首端設有橫向的調流板,調流板面上設有緩流孔,槽狀通道后部橫向設有擋流板,擋流板高度低于調流板,槽狀通道下部設有排沙道,調流板與擋流板之間的槽狀通道底部有排沙孔與排沙道相連通。該專利技術專利所述的槽狀通道中水流速較快,懸移質泥沙難以沉淀,無法滿足滴灌水質處理要求。上述已有技術的共同缺點是懸移質泥沙無法沉淀,水肥難以同步或缺少施肥裝置,灌溉水溫度無法調節,因水溫低而影響水稻生長和產量,沒有水質初級處理設施等。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去除灌溉水中的懸移質泥沙,提高灌溉水溫、水稻提高產量,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具體實現: 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包括除沙增溫池和水肥池,所述除沙增溫池呈圓筒形,除沙增溫池的進水口與除沙增溫池的側壁連接并與除沙增溫池的表面相切,除沙增溫池的底部設有排污管,在所述排污管上設有排污閥,其特征在于:除沙增溫池底部設有出水管,出水管的進水口端設于除沙增溫池中心,出水管的進水口端的高度高于排污管入口的高度,且延伸至距離水面三分之一水深處;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與水肥池的底部連接,水肥池內設有一豎直攔污柵,并將水肥池分為水肥混合室和出流室,水肥混合室底部設有花管,花管與除沙增溫池的出水管相通。所述除沙增溫池的底部呈錐形,并且所述排污管與所述除沙增溫池的錐底連接。除沙增溫池上面設有增溫棚,所述增溫棚為淺色或深色塑料薄膜,通過吸收太陽能增溫保溫,覆蓋在所述除沙增溫池上。除沙增溫池的底面上鋪設有黑色膜或除沙增溫池的底面上涂有深色涂層。所述花管是表面上開有若干個小孔的圓管或方管,所述花管與出流管相連通,所述花管與出流管之間設有流量控制閥。水肥池的底部設有第二排污管,第二排污管上設有第二排污閥。所述進水口處設有排污柵。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可提高水稻膜下滴灌灌溉水溫2-5。。。本專利技術將原來(中國專利CN1157358 “排沙漏斗”)的溢流堰懸板和調流墩省去,并從圓形漏斗中心表層取水,解決了溢流堰懸板和調流墩易在清水出流區擾動水流、泥沙隨水翻滾、去除懸移質泥沙的效果甚微的問題,具有泥沙沉淀好的優點,較目前所應用平流梯形沉淀池節省投資10%以上,實現水力自動清淤,解放滴灌沉淀泥沙清除的勞動力,減輕灌水勞動強度,實現連續灌溉。其次,在圓形池體內表面和上面增加了增溫結構,提高水稻膜下滴灌灌溉水溫2-5°C,利于水稻的生長和增產。再次,還增加了水肥池,在灌溉時可隨時加入水稻生長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實現水稻膜下滴灌水肥同步,無需外加動力或能耗,增產效果好。附圖說明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所述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的結構圖。圖2是圖1中A-A截面的結構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所述一種 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的結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 如圖1、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所述的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包括除沙增溫池3和水肥池15,所述除沙增溫池3呈圓筒形,除沙增溫池3的進水口 I與除沙增溫池3的側壁連接并與除沙增溫池3的表面相切,除沙增溫池3的底部設有排污管6,在所述排污管6上設有排污閥7,其特征在于:除沙增溫池3底部設有出水管4,出水管4的進水口端設于除沙增溫池3中心,出水管4的進水口端的高度高于排污管6 A 口的高度,且延伸至距離水面三分之一水深處;所述出水管4的出口與水肥池15的底部連接,水肥池15內設有一豎直攔污柵11,并將水肥池15分為水肥混合室8和出流室9,水肥混合室8底部設有花管10,花管10與除沙增溫池3的出水管相通。所述進水口 I處設有排污柵2,用以將進水口 I中的水中的雜物進行隔離。所述除沙增溫池3的底部呈錐形,并且所述排污管6與所述除沙增溫池3的錐底連接,保證排污管將沉降的污泥等沉降物排出。除沙增溫池3的底面上鋪設有黑色膜12或除沙增溫池3的底面上涂有深色涂層,用以吸收熱量。所述花管10是表面上開有若干個小孔的圓管或方管,所述花管10與出流管4相連通,所述花管10與出流管4之間設有流量控制閥5。水肥池15的底部設有第二排污管14,第二排污管14上設有第二排污閥16。實施例二 如圖3所示,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除沙增溫池3上面設有增溫棚13,所述增溫棚13為淺色或深色塑料薄膜,通過吸收太陽能增溫保溫,覆蓋在所述除沙增溫池3上。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可提高水稻膜下滴灌灌溉水溫2-5。。。本專利技術將原來(中國專利CN1157358 “排沙漏斗”)的溢流堰懸板和調流墩省去,并從圓形漏斗中心表層取水,解決了溢流堰懸板和調流墩易在清水出流區擾動水流、泥沙隨水翻滾、去除懸移質泥沙的效果甚微的問題,具有泥沙沉淀好的優點,較目前所應用平流梯形沉淀池節省投資10%以上,實現水力自動清淤,解放滴灌沉淀泥沙清除的勞動力,減輕灌水勞動強度,實現連續灌溉。其次,在圓形池體內表面和上面增加了增溫結構,提高水稻膜下滴灌灌溉水溫2-5°C,利于水稻的生長和增產。再次,還增加了水肥池,在灌溉時可隨時加入水稻生長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實現水稻膜下滴灌水肥同步,無需外加動力或能耗,增產效果好。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 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包括除沙增溫池和水肥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沙增溫池呈圓筒形,除沙增溫池的進水口與除沙增溫池的側壁連接并與除沙增溫池的表面相切,除沙增溫池的底部設有排污管,在所述排污管上設有排污閥,其特征在于:除沙增溫池底部設有出水管,出水管的進水口端設于除沙增溫池中心,出水管的進水口端的高度高于排污管入口的高度;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與水肥池的底部連接,水肥池內設有一豎直攔污柵,并將水肥池分為水肥混合室和出流室,水肥混合室底部設有花管,花管與除沙增溫池的出水管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包括除沙增溫池和水肥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沙增溫池呈圓筒形,除沙增溫池的進水口與除沙增溫池的側壁連接并與除沙增溫池的表面相切,除沙增溫池的底部設有排污管,在所述排污管上設有排污閥,其特征在于:除沙增溫池底部設有出水管,出水管的進水口端設于除沙增溫池中心,出水管的進水口端的高度高于排污管入口的高度;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與水肥池的底部連接,水肥池內設有一豎直攔污柵,并將水肥池分為水肥混合室和出流室,水肥混合室底部設有花管,花管與除沙增溫池的出水管相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沙增溫池的底部呈錐形,并且所述排污管與所述除沙增溫池的錐底連接。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膜下滴灌水肥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除沙增溫池上面設有增溫棚,所述增溫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林,李寶珠,岳絢麗,程蓮,李高華,王永強,茍陜妮,
申請(專利權)人: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