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支承液晶面板的模組框架以及均設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面一側的導光板、導熱板,導熱板上設置有支承模組框架的支承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顯示裝置在導熱板上設置支承板,對模組框架的底部提供穩定的支承,以此來增加結構強度,確保液晶面板得到穩定、平坦的支承,防止液晶面板受到內部或外部的壓力而翹曲或變形;同時顯示裝置的側面的強度得到很大加強,當受到來自側面的撞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顯示裝置不容易損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顯示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使用靜態方法顯示可變信息的指示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顯 示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創新,顯示裝置正向薄體化、窄邊化、大幅化發展。圖1示出 了一種現有的顯示裝置的結構,包括液晶面板I’、支承液晶面板I’的模組框架2’以及均設 置于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側的導光板3’、導熱板4’。其中導熱板4’作用在于固定光源并 把光源的熱量擴散到外部。當這種顯示裝置的結構應用到大尺寸顯示裝置上時,因其導熱 板為“U”字形狀,缺乏對模組框架的有效支承,模組框架在液晶面板的壓力下,很容易變形; 同時這種顯示裝置的側面的強度不夠,當受到來自側面的撞擊,很容易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側面強度得到加強、對模組框架有效支承的顯示裝置。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支承所述液晶面板的模組框架以及均設 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側的導光板、導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板上設置有支承所 述模組框架的支承板。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的支承所述模組框架的支承平面與所 述模組框架的與所述支承板的支承平面接觸的接觸平面平行。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與所述液晶面板平行。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導熱板包括與所述液晶面板平行的底板以及 垂直連接于底板邊緣的側壁板,所述支承板連接于所述側壁板的頂端。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的內端連接于所述側壁板的頂端,所述 支承板由所述側壁板的頂端向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的外端連接于所述側壁板的頂端,所述 支承板由所述側壁板的頂端向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所在方向延伸。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底板的背面一側設置有背板,所述背板包括與 所述底板平行的底背板,所述底背板上垂直連接第一側板,所述第一側板伸入所述側壁板 與所述模組框架之間,所述模組框架貼合于所述第一側板的外表面。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的中部連接于所述側壁板的頂端,所述 支承板的內端由所述側壁板的頂端向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所在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板的外 端由所述側壁板的頂端向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的面向所述光源的平面上設置有用于 反射光線的鏡面反射層。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模組框架的面向所述支承板的平面上設置有與所述支承板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為與所述支承板的支承平面接觸的接觸平面。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在導熱板上設置支承板,對支承撐模組框架的底部提供穩 定的支承,以此來增加結構強度,確保液晶面板得到穩定、平坦的支承,防止液晶面板受到 內部或外部的壓力而翹曲或變形;同時顯示裝置的側面的強度得到很大加強,當受到來自 側面的撞擊,本技術的顯示裝置不容易損壞。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第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的A局部放大圖;圖7為圖3的B局部放大圖;圖8為圖4的C局部放大圖;圖9為圖5的D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1、支承液晶面板I的模組框 架2以及均設置于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側的導光板3、導熱板4。其中,導熱板4上設置有 支承模組框架2的支承板5。導熱板4的背面一側設置有用于加強結構強度的背板10。技術的顯示裝置通過在導熱板上設置支承板,對模組框架的底部提供穩定的 支承,以此來增加結構強度,確保液晶面板得到穩定、平坦的支承,同時可以避免背板變形 引起的液晶面板的扭曲。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特別適用于大尺寸的液晶顯示器。下面是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具體實施例。實施例一結合圖6所示,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其中,支承板5的支承模組框架 2的支承平面51與模組框架2的與支承板5的支承平面51接觸的接觸平面21平行。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其中,支承板5與液晶面板I平行。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其中,導熱板4包括與液晶面板I平行的底板41 以及垂直連接于底板41邊緣的側壁板42。側壁板42與底板41構成一個容納導光板3的 容納腔。支承板5連接于側壁板42的頂端。側壁板42上安裝面向導光板3的側邊的光源6。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其中,支承板5的中部連接于側壁板42的頂端。支承板5包括內端52與外端53。支承板5的內端52由側壁板42的頂端向液晶 面板I的中心所在方向延伸,支承板5的外端53由側壁板42的頂端向液晶面板I的中心 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實施例二如圖3、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僅支承板5的設置與實施例一不同。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支承板5的內端52直接連接于側壁板42的頂端,支承板5由側壁板 42的頂端向液晶面板I的中心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實施例三如圖4、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支承板5的設置與實施例一、實施例二 均不相同。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其中,支承板5的外端53直接連接于側壁板42的頂端,支 承板5由側壁板42的頂端向液晶面板I的中心所在方向延伸。上述三個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中,導熱板4的背面一側設置有用于加 強結構強度的背板10。背板10包括與導熱板4的底板41平行的底背板11,底背板11上 垂直連接第一側板12。第一側板12設置于側壁板42的外側,并和側壁板42的外側面緊密 貼合。第一側板12的一端連接與底背板11平行的平板13。在上述第一、第二本技術 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中,平板13對支承板5有一定支承作用。平板13的末端垂直連接第 二側板14。第二側板14與第一側板12平行。第一側板12、平板13、第二側板14依次連接 構成一個開口向下的凹槽結構,模組框架2貼合于第二側板14的外表面,這種結構有助于 加強顯示裝置的整體結構強度。實施例四如圖5、圖9所示,作為對實施例三的進一步改進,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背板10 去除了上述凹槽結構。背板10包括與導熱板4的底板41平行的底背板11,底背板11上直 接垂直連接第一側板12。第一側板12伸入側壁板42與模組框架2之間,模組框架2貼合 于第一側板12的外表面。因為支承板的存在,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側面強度得到很大加強,所以上述 實施例三中的背板的凹槽結構可以去除,這樣就使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結構更為適用 于窄邊框的顯示器。上述實施例一、實施例三、實施例四中,支承板5的面向光源6的平面上均設置有 用于反射光線的鏡面反射層7。鏡面反射層7可以通過在支承板5的表面進行鏡面加工獲 得。鏡面反射層7用于將光源6發出的光線反射至導光板3,由此可避免漏光,不僅可進一 步提高光效,減少光源6中LED燈的數量,進而降低成本;還可減少光源6與側壁板42之間 的發暗的部分,避免液晶面板I上出現亮點。上述四個本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實施例中,模組框架2的面向支承板5的平面 上設置有與支承板5配合的凹槽8,支承板5伸入凹槽8中,凹槽8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支承所述液晶面板的模組框架以及均設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側的導光板、導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板上設置有支承所述模組框架的支承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支承所述液晶面板的模組框架以及均設置于所述液 晶面板的背面一側的導光板、導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板上設置有支承所述模組框架 的支承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的支承所述模組框架的 支承平面與所述模組框架的與所述支承板的支承平面接觸的接觸平面平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與所述液晶面板平行。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板包括與所述液晶面板平 行的底板以及垂直連接于底板邊緣的側壁板,所述支承板連接于所述側壁板的頂端。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的內端連接于所述側壁 板的頂端,所述支承板由所述側壁板的頂端向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延 伸。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的外端連接于所述側壁 板的頂端,所述支承板由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相稙,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