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包括底座,底座固定在地面上,加強板固定在底座上,立柱通過軸承支撐在底座內,從動齒輪固定在底座上端,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主動齒輪固定在步進電機輸出軸上,步進電機安裝在水平臺上,水平臺與立柱固連,固定套與水平臺鉸接,直線電機安裝在固定套內,聚光調光裝置一端與水平臺鉸接,另一端與直線電機伸出軸鉸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先匯聚太陽光并調整光路后以高亮度平行太陽光直接從隧道頂部直線照射進出,再分別反射到路面的方式,結構簡單、有效實現太陽光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用,因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太陽光照明領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
技術介紹
對于公路隧道來說,除了必須安裝晝夜照明系統保證基本照明亮度要求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汽車駕駛員特別要求隧道進出口一段距離內(簡稱亮度過渡區間)的亮度梯度(亮度變化率)必須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將會出現“黑洞”和“白洞”現象而造成事故,即在這個重要的也是最危險的區段內亮度(相比于外面環境亮度)是一個相比于外面環境亮度的相對值而非絕對值;一旦經過這個亮度過渡區間后駕駛員已經適應燈光亮度的變化,駕駛員眼睛的視力已經恢復正常后也就不存在上述問題了。例如汽車駕駛員從中午太陽光很強(如60000LX)的公路上一旦以較高速度進入(光線較弱(200Lx)的)隧道內(200Lx)的很短時間內,由于亮度變化梯度太大,往往會引起駕駛員眩暈感甚至在短時間內失去視力而發生事故。而在陰雨天,即隧道外面光線比較弱(如5000LX)的時候,對于相同或者更低的隧道內照明亮度,駕駛員則不存在上述問題。特別是這種情況的極端現象——夜晚,對于駕駛員來說,隧道外公路上的亮度相對隧道內部照明對于駕駛員來說,甚至是從光線暗處進入亮處,就根本不存在不適應問題。根據《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范》(JTJ026.1-1999)技術標準關于目前隧道照明系統中過渡區間的亮度設計要求,一般把隧道進出口分為入口區、過渡區、中間區和出口區等四個區段,并要求在進出口區根據隧道外面的亮度(太陽光強度)變化而自動調節照明光源的強度,以達到節省能源的目標。但是由于自動控制系統工作環境太差等原因而導致故障率高,其系統維修保養又有很大困難,所以實際工程中大部分仍然采用固定亮度照明方案:即隧道過渡區的亮度梯度值必須小于夏天中午最強太陽光照射下的亮度梯度極限,這個極限數據顯然對光照較弱的(于夏天以外的三個季節,特別是)冬天、陰雨天以及晚上來說,在亮度過渡區間照明光源就存在著能源浪費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太陽光利用效率高和高可靠性、降低成本的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包括聚光調光裝置1、水平臺2、從動齒輪3、立柱4、加強板5、底座7、軸承9、主動齒輪10、固定套11、直線電機12和步進電機13,底座7固定在地面上,加強板5固定在底座7上,立柱4通過軸承9支撐在底座7內,從動齒輪3固定在底座7上端,主動齒輪10與從動齒輪3嚙合,主動齒輪10固定在步進電機13輸出軸上,步進電機13安裝在水平臺2上,水平臺2與立柱4固連,固定套11與水平臺2鉸接,直線電機12安裝在固定套11內,聚光調光裝置I 一端與水平臺2鉸接,另一端與直線電機12伸出軸鉸接。所述的聚光調光裝置I上的拋物柱面聚光鏡和拋物柱面調光鏡分片安裝在其上,中間有間隔缺口。本技術采用先匯聚太陽光并調整光路后以高亮度平行太陽光直接從隧道頂部直線照射進出,再分別反射到路面的方式,結構簡單、有效實現太陽光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用,因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附圖說明附圖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描述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參照附圖,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包括聚光調光裝置1、水平臺2、從動齒輪3、立柱4、加強板5、地腳螺栓6、底座7、螺栓8、軸承9、主動齒輪10、固定套11、直線電機12和步進電機13,底座7通過地腳螺栓6固定在地面上,加強板5通過螺栓8固定在底座7上,立柱4通過軸承9支撐在底座7內,從動齒輪3固定在底座7上端,主動齒輪10與從動齒輪3嚙合,主動齒輪10固定在步進電機13輸出軸上,步進電機13安裝在水平臺2上,水平臺2與立柱4固連,固定套11與水平臺2鉸接,直線電機12安裝在固定套11內,聚光調光裝置I 一端與水平臺2鉸接,另一端與直線電機12伸出軸鉸接。所述的聚光調光裝置I上的拋物柱面聚光鏡和拋物柱面調光鏡分片安裝在其上,中間有間隔缺口。不脫離本技術的構思和范圍可以做出許多其他改變和改型。應當理解,本技術不限于特定的實施方式,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限定。權利要求1.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包括聚光調光裝置(I)、水平臺(2)、從動齒輪(3)、立柱(4)、加強板(5)、底座(7)、軸承(9)、主動齒輪(10)、固定套(11)、直線電機(12 )和步進電機(13 ),其特征在于:底座(7 )固定在地面上,加強板(5 )固定在底座(7 )上,立柱(4 )通過軸承(9 )支撐在底座(7 )內,從動齒輪(3 )固定在底座(7 )上端,主動齒輪(10)與從動齒輪(3)嚙合,主動齒輪(10)固定在步進電機(13)輸出軸上,步進電機(13)安裝在水平臺(2)上,水平臺(2)與立柱(4)固連,固定套(11)與水平臺(2)鉸接,直線電機(12)安裝在固定套(11)內,聚光調光裝置(I) 一端與水平臺(2)鉸接,另一端與直線電機(12)伸出軸鉸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光調光裝置(I)上的拋物柱面聚光鏡和拋物柱面調光鏡分片安裝在其上,中間有間隔缺口。專利摘要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包括底座,底座固定在地面上,加強板固定在底座上,立柱通過軸承支撐在底座內,從動齒輪固定在底座上端,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主動齒輪固定在步進電機輸出軸上,步進電機安裝在水平臺上,水平臺與立柱固連,固定套與水平臺鉸接,直線電機安裝在固定套內,聚光調光裝置一端與水平臺鉸接,另一端與直線電機伸出軸鉸接,本技術采用先匯聚太陽光并調整光路后以高亮度平行太陽光直接從隧道頂部直線照射進出,再分別反射到路面的方式,結構簡單、有效實現太陽光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用,因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文檔編號F21W131/101GK202972944SQ20122063392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6日專利技術者梁玉慶, 張超 申請人:西安大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隧道南出口的太陽光照明的機械跟蹤結構,包括聚光調光裝置(1)、水平臺(2)、從動齒輪(3)、立柱(4)、加強板(5)、底座(7)、軸承(9)、主動齒輪(10)、固定套(11)、直線電機(12)和步進電機(13),其特征在于:底座(7)固定在地面上,加強板(5)固定在底座(7)上,立柱(4)通過軸承(9)支撐在底座(7)內,從動齒輪(3)固定在底座(7)上端,主動齒輪(10)與從動齒輪(3)嚙合,主動齒輪(10)固定在步進電機(13)輸出軸上,步進電機(13)安裝在水平臺(2)上,水平臺(2)與立柱(4)固連,固定套(11)與水平臺(2)鉸接,直線電機(12)安裝在固定套(11)內,聚光調光裝置(1)一端與水平臺(2)鉸接,另一端與直線電機(12)伸出軸鉸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玉慶,張超,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大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