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智能燈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吸頂燈,主要包括燈罩、連接件、底板、光源模組、控制模塊和光源電路板,所述控制模塊包括輸入保護單元、整流單元、濾波單元、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所述輸入保護單元分別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分別與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第一限流單元與整理單元連接,所述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連接,所述濾波單元和光源模組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實現吸頂燈亮度等級的自動切換,同時實現方式簡單實用,成本低廉,整體電路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尤其適用于吸頂燈。(*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智能燈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
技術介紹
在一些公共場所,如樓道,停車場的照明系統中,現在主要使用的有光控或光控與人體(或聲音)感應相結合的智能控制的燈具,該類燈具通過光控傳感器判斷環境亮度,當檢測到光照不足時,控制器打開燈具電源,點亮燈具;光控與偵測人體(或聲音)感應相結合的燈具則是在光控傳感器檢測到光照不足時,仍不接通電流,點亮燈具,而是繼續監測,直到檢測到有人經過或有聲音傳來,控制器接通電源點亮燈具。而在另一些公共場所,如辦公照明系統中,大多是一個開關控制一個區域的燈的亮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員都在辦公位置上,從而造成電能的浪費,采用中央控制系統可方便的實現單燈的控制,但是需要人為的干涉,使得控制十分的不方便。使用純光控的燈具,僅僅能檢測光照強度,既不節能,也不人性化;使用光控與人體(或聲音)感應相結合的燈具,雖然比較人性化,也相對比較節能,但是人體(聲音)感應器的有效范圍有限,在人或車沒有靠近時,環境處于黑暗狀態,難以達到理想的照明效果,同時讓人覺得燈具突然點亮的不適感。吸頂燈的作為一種常用照明燈具,其使用范圍廣泛,但是目前還沒有一種既滿足人性化又比較節能的吸頂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針對現有的吸頂燈在人性化和節能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本技術解決所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包括燈罩、連接件、底板、光源模組、控制模塊和光源電路板,所述光源模組和控制模塊連接,所述燈罩設置在底板上,所述光源電路板通過連接件與底板連接,所述控制模塊包括輸入保護單元、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組和控制模塊均設置在光源電路板上,所述控制模塊還包括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所述輸入保護單元分別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分別與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第一限流單元與整理單元連接,所述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連接,所述濾波單元和光源模組連接。具體的,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為聲控延時單元、光控延時單元和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中的一種或多種。具體的,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為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所述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包括穩壓二極管、整流二極管、第一電解電容、第二電解電容、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人體紅外感應器、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三電容、第四電容、第五電容、第一非門、第二非門、第三非門、第四非門、第五非門、第六非門和二極管,穩壓二極管的正極與輸入保護單元、第一電解電容的負極和人體紅外感應器的負極連接,穩壓二極管的負極與整流二極管的正極連接,整流二極管的負極與第一電解電容的正極、第一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人體紅外感應器的正極、第一電容的一端連接,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第二電容的一端、第二電阻的一端和第一非門的輸入端連接,第二電容的另一端、第二電阻的另一和第一非門的輸出端與第二非門的輸入端連接,第二非門的輸入端與第三電容的一端連接、第三電容的另一端與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三電阻的另一端與第四電阻的一端和第三非門的輸入端連接,第三非門的輸出端與第四非門的輸入端連接,第四非門的輸出端與二極管的正極連接,二極管的負極與第五電阻的一端、第二電解電容的正極和第五非門的輸入端連接,第五非門的輸出端與第五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的另一端與第四電容的一端和第六非門的輸入端連接,第六非門的輸出端與第五電容的一端和第二限流單元連接,人體紅外感應器的負極、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第五電阻的另一端、第二電解電容的負極、第四電容的另一端和第五電容的另一端均接地。具體的,所述第一限流單元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電容,所述第一電阻和電容并聯后一端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二電阻的另一端與第二限流單元和整流單元連接。具體的,所述第二限流單元包括可控硅、第一電阻、第二電阻、電容和電感,所述可控硅的Tl端與保護單元連接、T2端與第二電阻的一端和電容的一端連接、G端與第一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連接,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和電容的另一端與電感的一端連接,電感的另一端與第一限流單元和整流單元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實現吸頂燈亮度等級的自動切換,使吸頂燈具有較高的人性化和高效節能的特點,同時實現方式簡單實用,成本低廉,整體電路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吸頂燈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控制模塊的邏輯結構框圖;圖3是實施例的控制模塊的電路原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詳細描述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對現有技術的吸頂燈結構和控制方式進行了改進,具體為:如圖1所示,本技術所示的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包括燈罩1、底板2、連接件、光源模組4、控制模塊5和光源電路板3,光源模組4和控制模塊5連接,燈罩I設置在底板2上,這里燈罩I可通過旋緊按鈕6固定在底板2上,簡化安裝過程,光源電路板3通過連接件與底板連接,這里可采用的連接件如螺帽7和螺桿8的組合,使光源電路板3能夠十分方便的安裝。因為吸頂燈的空間體積足夠大,因此本技術中將光源模組4和控制模塊3同時設置在一塊PCB板上,這里光源模組4采用LED光源模組,可利用燈珠引腳焊盤和PCB上的布線實現散熱,從而取消了散熱器。如圖2所示,控制模塊包括輸入保護單元、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一限流單元、第二限流單元、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輸入保護單元分別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智能控制延時單元分別與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連接,第一限流單元與整理單元連接,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連接,濾波單元和LED光源模組連接。本技術實現自動亮度等級切換的技術方案,主要通過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配合實現,在設定條件未被觸發的情況下,第一限流單元工作,將流經LED光源模組的電流控制在較小范圍,當條件被觸發后,第二限流單元開始工作,將流經LED光源模組的電流控制在預設的最大值,使得LED光源模組滿功率工作,從而實現兩個亮度等級的切換,當然根據本方案的原理可設置更多的LED光源模組工作亮度等級。一種具體的方案是,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為聲控延時單元、光控延時單元和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中的一種或多種。由于本實用型新燈管采用智能亮度等級切換技術,LED燈珠實際上是處于一種間歇的工作狀態,提高了燈具的使用周期,并且利用燈珠引腳焊盤和PCB上的布線實現散熱,取消了散熱器;同時LED燈珠采用加大電流的方式驅動,減少了燈珠的使用數量,降低了整體成本。所述LED燈珠控制裝置使用的限流單元采用阻容降壓電路,以電容的容抗來限制電流的大小,避免了電阻限流的功率損耗;在整流單元后邊添加電感和電容濾波,提高電路穩定性,減小LED光源模組的電流波動,同時設置假負載,提高電路可靠性;在燈光源部分使用高光效LED模組,高效節能;采用基于感應器的智能控制延時單元控制限流單元的工作與否,實現對LED光源模組的電流的控制,以達到亮度等級切換的功能;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的輸入部分為感應器,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包括燈罩、連接件、底板、光源模組、控制模塊和光源電路板,所述光源模組和控制模塊連接,所述燈罩設置在底板上,所述光源電路板通過連接件與底板連接,所述控制模塊包括輸入保護單元、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組和控制模塊均設置在光源電路板上,所述控制模塊還包括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所述輸入保護單元分別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分別與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第一限流單元與整理單元連接,所述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連接,所述濾波單元和光源模組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包括燈罩、連接件、底板、光源模組、控制模塊和光源電路板,所述光源模組和控制模塊連接,所述燈罩設置在底板上,所述光源電路板通過連接件與底板連接,所述控制模塊包括輸入保護單元、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組和控制模塊均設置在光源電路板上,所述控制模塊還包括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所述輸入保護單元分別與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分別與第一限流單元和第二限流單元連接,所述第一限流單元與整理單元連接,所述整流單元和濾波單元連接,所述濾波單元和光源模組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為聲控延時單元、光控延時單元和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中的一種或多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自動切換亮度等級的吸頂燈,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延時單元為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所述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延時單元包括穩壓二極管、整流二極管、第一電解電容、第二電解電容、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人體紅外感應器、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三電容、第四電容、第五電容、第一非門、第二非門、第三非門、第四非門、第五非門、第六非門和二極管, 穩壓二極管的正極與輸入保護單元、第一電解電容的負極和人體紅外感應器的負極連接,穩壓二極管的負極與整流二極管的正極連接,整流二極管的負極與第一電解電容的正極、第一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人體紅外感應器的正極、第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封正勇,龍文濤,李東明,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