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用于存儲線纜(13);其構成如下:弧形凹槽(1)、保護蓋(2)、繞線筒(3)、卡滯滾軸(6)、繞線筒軸(10)、線滾軸(11)、支架(12)、支架槽(14);其中:繞線筒(3)上設置有放置線纜(13)的弧形凹槽(1),弧形凹槽(1)上還設置有保護蓋(2);支架(12)上部設置有半弧形結構的支架槽(14);卡滯滾軸(6)一端有圓形擋板,另一端連接線滾軸(11);卡滯滾軸(6)布置在支架槽(14)中;圓柱形的繞線筒軸(10)的兩個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線滾軸(11)。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使線纜(13)雙向散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使用的便利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存儲線纜的存儲裝置,尤其是線纜能雙向同時散開線纜的存儲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公知的線滾構造是由一個圓柱形主體構成,主體兩側有開孔的擋板,線纜只能一圈一圈纏繞,但是,當所需線纜不需要線滾上的線纜那么長又需要兩個線纜頭都要利用時,由于纏繞線纜是一層壓一層的,只能從一頭單向把所有線纜全部繞開,才能利用到線纜接頭,如果本來線纜長度很長的話,就會浪費很多時間,用完后再纏上,就會是雙倍的工作量,浪費很多無用功,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人們迫切希望獲得一種技術效果優良的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技術效果優良的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用于存儲線纜13 ;其特征在于:其構成如下:弧形凹槽1、保護蓋2、繞線筒3、卡滯滾軸6、繞線筒軸10、線滾軸11、支架12、支架槽14 ;其中:繞線筒3上設置有一個用于放置線纜13的其中一段的弧形凹槽1,在弧形凹槽I上還設置有用于扣緊線纜13的能夠打開和關閉的保護蓋2 ;支架12為相互平行布 置的兩個部分,其上部設置有半弧形結構的支架槽14 ;卡滯滾軸6的一端固定設置有用于擋隔支架12和豎放時的支撐面的圓形擋板,另一端固定連接著線滾軸11的端部;卡滯滾軸6固定布置在支架12上部的弧形支架槽14中;圓柱形的繞線筒軸10的兩個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線滾軸11。所述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其特征在于:卡滯滾軸6遠離固定有圓形擋板的一端的外側安裝固定有滾珠7,卡滯滾軸6中間處設置有等距等尺寸的長方體的限位插銷8,限位插銷8與限位卡槽9配合形成能夠拆卸的固定連接結構,起到固定易插拔的作用;圓形擋板與滾珠7之間的支架卡槽14上有長方體限位卡,可以與支架12的限位卡切合;線滾軸11的一側設有限位卡槽9,與卡滯滾軸6的限位插銷8接合.所述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其特征在于:支架槽14上設置有用于以滾動或者滑動配合接觸并支撐卡滯滾軸6的結構。所述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其特征在于:線滾軸11上還設置有便于線纜13自其中穿過的穿線孔4,其為孔直徑大于線纜13的通孔;支架槽14上設置有用于以滾動配合接觸并支撐卡滯滾軸6的結構,其具體是配合使用的滾珠槽5和滾珠7,滾珠7固定在滾珠槽5內。為了克服現有的線滾工作效率底下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該線滾能夠雙向散開,而且能夠用多長散開多長,不用全部散開,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由多個部件組合構成,可根據需要增減,以最方便形式利用該線滾;設有適合不同線纜規格的繞線筒,可根據需要選擇;線滾即可以橫放,又可以豎放,可根據具體場地環境選擇。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卡滯滾軸6的等軸視圖;圖2是本技術的繞線筒3的等軸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線滾軸11的等軸視圖;圖4是本技術的支架12的等軸視圖;圖5是本技術的橫放組合后的正視圖;圖6是本技術的橫放組合后實施例的等軸視圖;圖7是本技術的豎放組合后實施例的正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參見附圖1-6 ;用于存儲線纜13 ;其構成如下:弧形凹槽1、保護蓋2、繞線筒3、 穿線孔4、滾珠槽5、卡滯滾軸6、滾珠7、限位插銷8、限位卡槽9、繞線筒軸10、線滾軸11、支架12、線纜13、支架槽14 ;其中:繞線筒3上設置有一個用于放置線纜13的其中一段的弧形凹槽1,在弧形凹槽I上還設置有用于扣緊線纜13的能夠打開和關閉的保護蓋2 ;支架12為相互平行布置的兩個部分,其上部設置有半弧形結構的支架槽14 ;卡滯滾軸6的一端固定設置有用于擋隔支架12和豎放時的支撐面的圓形擋板,另一端固定連接著線滾軸11的端部;卡滯滾軸6固定布置在支架12上部的弧形支架槽14中;圓柱形的繞線筒軸10的兩個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線滾軸11。卡滯滾軸6遠離固定有圓形擋板的一端的外側安裝固定有滾珠7,卡滯滾軸6中間處設置有等距等尺寸的長方體的限位插銷8,限位插銷8與限位卡槽9配合形成能夠拆卸的固定連接結構,起到固定易插拔的作用;圓形擋板與滾珠7之間的支架卡槽14上有長方體限位卡,可以與支架12的限位卡切合;線滾軸11的一側設有限位卡槽9,與卡滯滾軸6的限位插銷8接合.支架槽14上設置有用于以滾動或者滑動配合接觸并支撐卡滯滾軸6的結構。線滾軸11上還設置有便于線纜13自其中穿過的穿線孔4,其為孔直徑大于線纜13的通孔;支架槽14上設置有用于以滾動配合接觸并支撐卡滯滾軸6的結構,其具體是配合使用的滾珠槽5和滾珠7,滾珠7固定在滾珠槽5內。為了克服現有的線滾工作效率底下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該線滾能夠雙向散開,而且能夠用多長散開多長,不用全部散開,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由多個部件組合構成,可根據需要增減,以最方便形式利用該線滾;設有適合不同線纜規格的繞線筒,可根據需要選擇;線滾即可以橫放,又可以豎放,可根據具體場地環境選擇。以下是結合附圖1-6的補充解釋:在圖1所示卡滯滾軸6的等軸視圖中,卡滯滾軸6的一邊為圓形擋板,用于擋隔支架12和豎放時的支撐面,另一邊外側安裝固定有滾珠7,中間處為等距等尺寸的長方體的限位插銷8,可以與限位卡槽9緊密結合,起到固定易插拔的作用,圓形擋板與滾珠7之間的支架卡槽14上有長方體限位卡,可以與支架12的限位卡契合。在圖2繞線筒3的等軸視圖中,繞線筒3的滾筒中心處開一弧形深度漸變的弧形凹槽1,弧度根據具體的繞線筒3長度確定,使漸變的弧形凹槽I的出槽口距離繞線筒3的環形擋板盡量較近,弧形凹槽I的寬度要比所選線纜13直徑寬2mm-4mm,深度要比所選線纜13直徑厚3mm-5mm,弧形的中點處設有保護蓋2,保護蓋2 —端有軸固定,另一端為快卸卡扣,兩側的環形擋板上均勻開有穿線孔4,線纜13的接頭可以穿過,以保護接頭和防止線纜13繞亂,環形擋板的底部開有環形槽即滾珠槽5,用于與線滾軸11和卡滯滾軸6中的滾珠7接合固定。在圖3的等軸視圖中,線滾軸11與卡滯滾軸6結構類似,區別是線滾軸11有一長的圓柱形軸即繞線筒軸10,軸的一側設有限位卡槽9,與卡滯滾軸6的限位插銷8接合。在圖4支架的等軸視圖中,支架12為兩個相對的半弧形結構,寬度比線滾軸11和卡滯滾軸6中支架卡槽14的距離寬2mm-5mm,且上圓弧中有長方形的限位卡槽9,與線滾軸11和卡滯滾軸6中支架卡槽14的限位卡切合,可以穩固固定線滾。圖5是本技術的橫放組合后的正視圖,該技術由線滾軸11、卡滯滾軸6、繞線筒3和支架12四部分組成,繞線筒3插入線滾軸11中,并將滾珠7固定在滾珠槽5內,將卡滯滾軸6中的限位插銷8對準線滾軸11中的限位卡槽9推進閉合,滾珠7同時固定到滾珠槽5內,將支架12安裝至支架槽14內,完成組裝。圖6是本技術的橫放組合后實施例的等軸視圖,線纜13中間處卡入繞線筒3中的弧形凹槽I內,扣好保護蓋2,順著弧形方向轉動繞線筒3纏繞,完成纏繞時,將線纜13的接口穿過穿線孔4,使用時將線纜13接口穿出穿線孔4,沿弧形凹槽I逆向散開,直到散至所需長度。圖7是本技術的豎放組合后實施例的正視圖,將支架12移走,可以以線滾軸11或卡滯滾軸6中的擋板作為支撐的底座將繞線滾豎放,線纜13的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雙向散開線纜繞線滾,用于存儲線纜(13);其特征在于:其構成如下:弧形凹槽(1)、保護蓋(2)、繞線筒(3)、卡滯滾軸(6)、繞線筒軸(10)、線滾軸(11)、支架(12)、支架槽(14);其中:繞線筒(3)上設置有一個用于放置線纜(13)的其中一段的弧形凹槽(1),在弧形凹槽(1)上還設置有用于扣緊線纜(13)的能夠打開和關閉的保護蓋(2);支架(12)為相互平行布置的兩個部分,其上部設置有半弧形結構的支架槽(14);卡滯滾軸(6)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圓形擋板,另一端固定連接著線滾軸(11)的端部;卡滯滾軸(6)固定布置在支架(12)上部的弧形支架槽(14)中;圓柱形的繞線筒軸(10)的兩個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線滾軸(1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小林,宋國棟,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