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及一種金屬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包括底座和液壓站,所述底座上設有擠光機構、上料機構、分料機構、輸送帶、拉削機構和驅動裝置,所述輸送帶包括上料輸送帶和下料輸送帶,所述上料輸送帶末端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的上方,所述上料機構設置在上料輸送帶末端,所述下料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末端,所述擠光機構設置在上料機構下方并與上料機構電連接,所述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上方一側并與擠光機構電連接,所述拉削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一側并與分料機構電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現了“一擠雙拉”的功能,適用于大批量的工件的連續作業,可利用機械手實現自動上下料,操作簡單、靈活,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
本技術涉及一種金屬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
技術介紹
目前的四通閥閥體加工通常采用的是一臺機床擠光、一臺機床拉削,人工上下料的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存在以下不足:1、每臺機床需要配備一名操作工,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很大;2、工件從擠光機床到拉削機床,造成搬運上的浪費;3、操作工需不斷的上下料,勞動強度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自動上下料,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靈活,生產效率高的擠光拉削組合機床。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包括底座和液壓站,所述底座上設有擠光機構、上料機構、分料機構、輸送帶、拉削機構和驅動裝置,所述輸送帶包括上料輸送帶和下料輸送帶,所述上料輸送帶末端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的上方,所述上料機構設置在上料輸送帶末端,所述下料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所述擠光機構設置在上料機構下方并與上料機構連接,所述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上方一側并與擠光機構連接,所述拉削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一側并與分料機構連接。優選地,所述下料輸送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下料輸送帶和第二下料輸送帶,所述拉削機構包括第一拉削機構和第二拉削機構,所述第一拉削機構設置在第一下料輸送帶一側,所述第二拉削機構設置在第二下料輸送帶一側。優選地,所述分料機構包括第一分料機構和第二分料機構,所述第一分料機構和第二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兩側上方,所述第一分料機構與第一拉削機構連接,所述第二分料機構與第二拉削機構連接。優選地,所述下料機構包括第一下料機構和第二下料機構,所述第一下料機構設置在第一下料輸送帶前端,所述第二下料機構設置在第二下料輸送帶前端。優選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裝置、第二驅動裝置和第三驅動裝置,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設置在擠光機構上,所述第二驅動裝置設置在第一拉削機構上,所述第三驅動裝置設置在第二拉削機構上。第一驅動裝置驅動擠光機構的擠光桿往復運動,第二驅動裝置驅動第一拉削機構的拉刀往復運動,第三驅動裝置驅動第二拉削機構的拉刀往復運動。優選地,所述擠光機構、第一拉削機構和第二拉削機構呈“品”字形布置,分別固定在底座上。優選地,所述驅動機構為液壓機構、機械機構或氣動機構的一種。優選地,所述液壓站設置在底座一側,所述上料輸送帶設置在液壓站上方,上料輸送帶末端通過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優選地,所述上料機構和下料機構均包括支撐座和送料座,所述支撐座上設置有導軌副,所述送料座設置在導軌副上,所述支撐座一側自下而上依次設有A驅動裝置和B驅動裝置,所述A驅動裝置與送料座連接,所述送料座上還設有工件定位座、導柱、復位彈簧和C驅動裝置。優選地,所述底座上設有防護罩,所述防護罩上部設有控制面板,底座底部設有若干支撐腳。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的機床實現了“一擠雙拉”的功能,適用于大批量的工件的連續作業,可利用機械手實現自動上下料,操作簡單、靈活,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上料機構和下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料輸送帶,2.上料機構,3.第一分料機構,4.第二分料機構,5.防護罩,6.擠光機構,7.第一拉削機構,8.第二拉削機構,9.底座,10.液壓站,11.為控制面板,12.第一下料機構,13.第二下料機構,14.第一驅動裝置,15.第二驅動裝置,16.第三驅動裝置,17.支撐腳,18.第一下料輸送帶,19.第二下料輸送帶,20.支撐座,21.A驅動裝置,22.B驅動裝置,23.C驅動裝置,24.送料座,25.導軌副,26.工件定位座,27.導柱,28.復位彈簧。具體實施方法以下結合附圖對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和2所示,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包括底座9和液壓站10,底座9上設有擠光機構6、上料機構2、分料機構、輸送帶、拉削機構和驅動裝置,輸送帶包括上料輸送帶I和下料輸送帶,上料輸送帶I末端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的上方,上料機構2設置在上料輸送帶I末端,下料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擠光機構6設置在上料機構2下方并與上料機構2連接,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6上方一側并與擠光機構6連接,拉削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一側并與分料機構連接。下料輸送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下料輸送帶18和第二下料輸送帶19,拉削機構包括第一拉削機構7和第二拉削機構8,第一拉削機構7設置在第一下料輸送帶18 —側,第二拉削機構8設置在第二下料輸送帶19 一側。分料機構包括第一分料機構3和第二分料機構4,第一分料機構3和第二分料機構4設置在擠光機構6兩側上方,第一分料機構3與第一拉削機構7連接,第二分料機構4與第二拉削機構8連接。下料機構包括第一下料機構12和第二下料機構13,第一下料機構12設置在第一下料輸送帶18前端,第二下料機構13設置在第二下料輸送帶19前端。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裝置14、第二驅動裝置15和第三驅動裝置16,第一驅動裝置14設置在擠光機構6上,第二驅動裝置15設置在第一拉削機構7上,第三驅動裝置16設置在第二拉削機構8上。 擠光機構6、第一拉削機構7和第二拉削機構8呈“品”字形布置,分別固定在底座9上。[0031 ] 驅動機構為液壓機構。液壓站10設置在底座9 一側,上料輸送帶I設置在液壓站10上方,上料輸送帶I末端通過支架固定在底座9上。底座9上設有防護罩5,防護罩5上部設有控制面板11,底座9底部設有若干支撐腳17。如圖3所示,上料機構2和下料機構均包括支撐座20和送料座24,支撐座20上設置有導軌副25,送料座24設置在導軌副25上,所述支撐座一側自下而上依次設有A驅動裝置21和B驅動裝置22,A驅動裝置21與送料座24連接,送料座24上還設有工件定位座26、導柱27、復位彈簧28和C驅動裝置23。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工件四通閥通過上料輸送帶到達指定位置,檢測機構感應到工件后,上料機構將四通閥送到擠光機構的擠光位,擠光完成后;第一分料機構將四通閥送到拉削位,A驅動裝置將四通閥送入導套由第一拉削機構進行拉削,拉削完成后由A驅動裝置將四通閥送回拉削位,再通過第一分料機構將四通閥放到第一下料輸送帶上,實現四通閥的下料。第二分料機構將四通閥送到拉削位,A驅動裝置將四通閥送入導套由第二拉削機構進行拉削,拉削完成后由A驅動裝置將四通閥送回拉削位,再通過第二分料機構將四通閥放到第二下料輸送帶上,實現四通閥的下料,實現“一擠雙拉”。本技術“一擠雙拉”結構的專用機床,整套擠光機構可以更換,以適應各種零件生產的需要,通過機械手和輸送帶自動上下料,操作者只需將工件放上輸送帶或從輸送帶上拿下,減輕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而且可以實現自動化管理,更大程度上提高生產率。以上所述的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中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核心技術特征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包括底座和液壓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有擠光機構、上料機構、分料機構、輸送帶、拉削機構和驅動裝置,所述輸送帶包括上料輸送帶和下料輸送帶,所述上料輸送帶末端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的上方,所述上料機構設置在上料輸送帶末端,所述下料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末端,所述擠光機構設置在上料機構下方并與上料機構連接,所述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上方一側并與擠光機構連接,所述拉削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一側并與分料機構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包括底座和液壓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有擠光機構、上料機構、分料機構、輸送帶、拉削機構和驅動裝置,所述輸送帶包括上料輸送帶和下料輸送帶,所述上料輸送帶末端設置在下料輸送帶前端的上方,所述上料機構設置在上料輸送帶末端,所述下料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末端,所述擠光機構設置在上料機構下方并與上料機構連接,所述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上方一側并與擠光機構連接,所述拉削機構設置在下料輸送帶一側并與分料機構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輸送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下料輸送帶和第二下料輸送帶,所述拉削機構包括第一拉削機構和第二拉削機構,所述第一拉削機構設置在第一下料輸送帶一側,所述第二拉削機構設置在第二下料輸送帶一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機構包括第一分料機構和第二分料機構,所述第一分料機構和第二分料機構設置在擠光機構兩側上方,所述第一分料機構與第一拉削機構連接,所述第二分料機構與第二拉削機構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擠光拉削組合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機構包括第一下料機構和第二下料機構,所述第一下料機構設置在第一下料輸送帶末端,所述第二下料機構設置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綠高,
申請(專利權)人:縉云縣高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