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氣壓自動夾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省時省力、工作效率高、夾緊力強的氣壓自動夾具。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是:在座架兩端垂直的架臂上固定有兩根圓柱形的導軌,導軌上套有右滑座和左滑座,兩滑座的上部固有鉗口;右滑座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和柱頭螺釘a固定右頂頭,右頂頭通過圓錐銷連接絲桿螺母機構;左滑座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和柱頭螺釘a固定左浮動頂頭,左浮動頂頭的外端連接氣動控制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用于鉆、銑床,或其它類似機床。(*該技術在201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夾具,尤其是一種氣壓自動夾具。適用于鉆、銑床,或其他類似機床。
技術介紹
目前,在現有的鉆銑床中,工作臺的縱向進給一般采用手動進給,即絲桿螺母結構,操作起來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夾工件的鉗口為平口,工件不容易夾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省時省力、工作效率高、夾緊力強的氣壓自動夾具。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氣壓自動夾具,具有座架,座架固定在工作臺上,工作臺可以縱向移動,其特征在于在座架兩端垂直的架臂上固定有兩根圓柱形的導軌,導軌上套有右滑座和左滑座,兩滑座的上部固有鉗口;右滑座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和柱頭螺釘a固定右頂頭,右頂頭通過圓錐銷連接絲桿螺母機構;左滑座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和柱頭螺釘a固定左浮動頂頭,左浮動頂頭的外端連接氣動控制機構。所述絲桿螺母機構包括絲桿、絲桿旋柄、鎖緊螺母和絲桿螺母,絲桿一端通過圓錐銷與右頂頭連接,另一端裝有絲桿旋柄,絲桿與座架之間配有絲桿螺母和鎖緊螺母。所述氣動控制機構主要有與絲桿同軸線的并固定在座架左外側的氣缸a,氣缸內腔與左浮動頂頭連通,氣缸的兩端通過管接頭連接軟管,氣缸的外端裝有連接座a和控制換向閥,軟管與氣缸a之間裝有流量控制閥。所述右滑座與鉗口及左滑座與鉗口各自組合成帶有燕尾槽的端口,燕尾槽內可安裝鉗板。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夾具的縱向進給由手搖改進為氣動,所以操作時輕松、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夾工件的鉗口由原來的平板改為帶有燕尾槽,夾緊力強,不易松脫。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使用在機床上的立體圖。圖2是可配裝本技術的機床的主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4是圖3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使用在雙頭多軸鉆銑機床上,這種機床具有底座25,其上裝有可縱向和橫向移動和工作臺29,縱向移動采用氣壓自動,橫向移動采用傳統的手搖。本例氣壓自動夾具I固定在工作臺上,工作臺的上方是安裝在兩根主軸上的多軸器38,多軸器的上面是主軸箱34,頂部是電機35,底座與主軸箱之間有垂直的立柱36,電氣箱37裝在立柱的背面。工作臺的正面兩邊有限位用的限位塊28,對應于上述限位塊,在滑鞍33的正面中央裝有限位板26和其兩邊的塞鐵鎖緊螺釘27。滑鞍33的內部裝有氣缸b(32),氣缸通過連接座b(31)與工作臺29連接。參見圖3、圖4,本例夾具有一固定在工作臺29上的座架1,座架兩端具有垂直于地面的架臂,架臂的左外側裝有氣動控制機構,右側架臂上裝有絲桿螺母機構,兩架臂的中間即是左右對稱的夾緊機構。所述夾緊機構的右邊有右滑座10,其頂端裝有鉗口11,右滑座的外側有與其頂住的右頂頭7和固定右頂頭用的浮動壓板8及柱頭螺釘a(9),右頂頭7通過圓錐銷6與絲桿螺母機構中的絲桿3相連接,絲桿的另一端裝有絲桿旋柄2,絲桿3與座架1的右架臂之間配有絲桿螺母5并在右架臂的外端面裝有鎖緊螺母4。所述夾緊機構的左邊有左滑座13,其頂端裝有鉗口11,左滑座的外側設有與其頂住的左浮動頂頭14,左浮動頂頭通過浮動壓板8和柱頭螺釘a(9)與左滑座13固定,左浮動頂頭14的另一頭連接氣動控制機構。氣動控制機構主要有與絲桿3同軸線的并且固定在座架1左架臂外側的氣缸a(20),氣缸內腔與左浮動頂頭14連通,氣缸的兩端通過管接頭15連接軟管16,氣缸的外端裝有連接座a(18)和控制換向閥19,軟管16與氣缸a(20)之間裝有流量控制閥17。座架1的兩架臂上有兩根平行的圓柱形的導軌23,左、右滑座即在導軌上滑動,左、右滑座與導軌之間襯有銅套24,鉗口11的頂部固有柱頭螺釘b(22),手柄桿21裝在鎖緊螺母4上。左滑座13與其上的鉗口11和右滑座10與其上的鉗口11均形成帶有燕尾槽的端面,燕尾槽內可配裝鉗板12,用于夾緊工件。本技術工作臺的縱向進給,是由氣缸b(32)帶動工作臺實現縱向進給。當氣缸b(32)縱向進給時,帶動工作臺29右側的連接座b(31),從而實現工作臺29的縱向進給。工作臺縱向進給的最大行程是200毫米,是由工作臺前面的兩限位塊28和限位板26來限位的。本技術工件的夾緊或松開扳動控制換向閥19上的轉換手柄,氣缸a(20)工作,帶動左浮動頂頭14移動,左浮動頂頭帶動浮動壓板8,浮動壓板帶動左滑座13和鉗口11,從而帶動鉗板12移動,實現工件的夾緊或松開。調整兩鉗板12的行程旋轉絲桿旋柄2,絲桿旋柄帶動絲桿3轉動,絲桿帶動右頂頭7移動,右頂頭帶動浮動壓板8,浮動壓板帶動右滑座10和鉗口11,從而帶動鉗板12移動,兩鉗板之間的行程調整好后,轉動鎖緊螺母4上的手柄桿21,鎖緊絲桿3。絲桿旋柄2每轉一周鉗板移動5毫米,兩鉗板之間的最大距離是135毫米。權利要求1.一種氣壓自動夾具,具有座架(1),座架固定在工作臺(29)上,工作臺可以縱向移動,其特征在于在座架(1)兩端垂直的架臂上固定有兩根圓形的導軌(23),導軌上套有右滑座(10)和左滑座(13),兩滑座的上部固有鉗口(11);右滑座(10)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8)和柱頭螺釘a(9)固定右頂頭(7),右頂頭通過圓錐銷(6)連接絲桿螺母機構;左滑座(13)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8)和柱頭螺釘a(9)固定左浮動頂頭(14),左浮動頂頭的外端連接氣動控制機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壓自動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桿螺母機構包括絲桿(3)、絲桿旋柄(2)、鎖緊螺母(4)和絲桿螺母(5),絲桿(3)一端通過圓錐銷(6)與右頂頭(7)連接,另一端裝有絲桿旋柄(2),絲桿(3)與座架(1)之間配有絲桿螺母(5)和鎖緊螺母(4)。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壓自動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動控制機構主要有與絲桿(3)同軸線的并固定在座架(1)左外側的氣缸a(20),氣缸內腔與左浮動頂頭(14)連通,氣缸的兩端通過管接頭(15)連接軟管(16),氣缸的外端裝有連接座a(18)和控制換向閥(19),軟管(16)與氣缸a(20)之間裝有流量控制閥(17)。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氣壓自動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滑座(10)與鉗口(11)及左滑座(13)與鉗口(11)各自組合成帶有燕尾槽的端口,燕尾槽內可安裝鉗板(12)。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氣壓自動夾具。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省時省力、工作效率高、夾緊力強的氣壓自動夾具。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是在座架兩端垂直的架臂上固定有兩根圓柱形的導軌,導軌上套有右滑座和左滑座,兩滑座的上部固有鉗口;右滑座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和柱頭螺釘a固定右頂頭,右頂頭通過圓錐銷連接絲桿螺母機構;左滑座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和柱頭螺釘a固定左浮動頂頭,左浮動頂頭的外端連接氣動控制機構。本技術可用于鉆、銑床,或其它類似機床。文檔編號B23Q3/06GK2629901SQ0323164公開日2004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03年5月29日專利技術者秦松 申請人:浙江西菱臺鉆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壓自動夾具,具有座架(1),座架固定在工作臺(29)上,工作臺可以縱向移動,其特征在于:在座架(1)兩端垂直的架臂上固定有兩根圓形的導軌(23),導軌上套有右滑座(10)和左滑座(13),兩滑座的上部固有鉗口(11);右滑座(10)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8)和柱頭螺釘a(9)固定右頂頭(7),右頂頭通過圓錐銷(6)連接絲桿螺母機構;左滑座(13)的外側通過浮動壓板(8)和柱頭螺釘a(9)固定左浮動頂頭(14),左浮動頂頭的外端連接氣動控制機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秦松,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西菱臺鉆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3[中國|浙江]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