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膝關節假體,所述的膝關節假體具有襯墊部件和脛骨部件平臺,襯墊部件能夠與脛骨部件平臺相鎖合,所述的襯墊部件底部具有側導向結構、前固定壁和后固定結構。所述的脛骨部件平臺上具有與襯墊部件相適應的側導向結構以及前擋壁和后側導向結構。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膝關節假體不僅使襯墊部件能夠更加穩定地鎖合在脛骨部件平臺上,而且襯墊部件能以更小的角度植入脛骨部件平臺,減小了襯墊部件植入時所需的植入開口,操作更加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人工膝關節假體,尤其是涉及ー種人工膝關節假體固定平臺的鎖定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的固定平臺全膝關節置換假體,襯墊部件與脛骨部件平臺的鎖合是通過沿著脛骨部件平臺的邊緣輪廓形成固定槽,在襯墊部件的前后通過設置弾性卡扣與固定槽達到鎖合的目的,此種鎖合方式容易造成襯墊部件和脛骨部件平臺間的移位。并且,由于固定槽的設置,襯墊部件在植入該脛骨部件平臺時,通常是以垂直方向植入到脛骨部件平臺上,為手術目的,此時需要一個較大的植入角度,由此造成植入開ロ大的缺陷。因此,急需提出一種襯墊部件能夠穩定鎖合在脛骨部件平臺上,且能以較小角度植入脛骨部件平臺的膝關節假體。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膝關節假體,其襯墊部件能夠穩定鎖合在脛骨部件平臺上。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膝關節假體,其襯墊部件還能以較小角度植入脛骨部件平臺。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ー種膝關節假體,具有襯墊部件和脛骨部件平臺,所述襯墊部件的底部具有側導向結構、前固定壁和后固定結構。所述脛骨部件平臺的上部具有與襯墊部件相適 應的側導向結構、前擋壁和后固定結構。脛骨部件平臺的側導向結構與襯墊部件的側導向結構相配合,能夠引導襯墊部件從前往后安裝到脛骨部件平臺上。并且,在襯墊部件安裝到脛骨部件平臺上之后,襯墊部件的前固定壁和后固定結構分別與脛骨部件平臺的前擋壁和后固定結構相接合,從而使襯墊部件固定在脛骨部件平臺上。根據上述構思,襯墊部件的側導向結構為凸出的側導向邊,脛骨部件平臺的側導向結構為側導向固定槽;或者,襯墊部件的側導向結構為側導向固定槽,脛骨部件平臺的側導向結構為凸出的側導向邊。根據上述構思,襯墊部件的后固定結構為后固定壁,脛骨部件平臺的后固定結構為后擋壁;或者,襯墊部件的后固定結構為凸出的后固定邊,脛骨部件平臺的后固定結構為后固定槽。根據上述構思,襯墊部件的側導向結構和脛骨部件平臺的側導向結構均為自后向前向上傾斜。根據上述構思,該傾斜的角度為0-10度,優選為0.5-5度。根據上述構思,所述脛骨部件平臺的前擋壁為一整體擋壁,或者由多個分段不連續擋壁形成,或者為彈簧可升降擋壁。根據上述構思,所述襯墊部件的后固定結構和所述脛骨部件平臺的后固定結構均為一整體,或者由多個分段不連續結構形成。根據上述構思,襯墊部件的側導向結構位于襯墊部件的底部兩側或中部,脛骨部件平臺的側導向結構位干與襯墊部件的側導向結構相對應的位置。根據上述構思,襯墊部件的前部具有安裝孔。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的膝關節假體的有益技術效果包括:1.通過襯墊部件底部的側導向結構、前固定壁和后固定結構與脛骨部件平臺上部的側導向結構、前擋壁和后固定結構的相互配合,不僅限制了襯墊部件的前后左右移位,防止襯墊部件在脛骨部件平臺上的旋轉,能夠實現四周接觸鎖定,而且襯墊部件和脛骨部件平臺之間的整體接觸面積達到最大,從而使襯墊部件能夠更加穩定地鎖合在脛骨部件平臺上。2.通過襯墊部件和脛骨部件平臺的側導向結構,使襯墊部件能以更小的角度植入脛骨部件平臺,減小了襯墊部件植入時所需的植入開ロ,操作更加方便。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襯墊部件與脛骨部件平臺的配合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脛骨部件平臺的立體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脛骨部件平臺的俯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脛骨部件平臺內側面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襯墊部件的側面示意 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襯墊部件的正視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襯墊部件的仰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I襯墊部件2脛骨部件平臺3側導向邊4后固定邊5前固定壁6側導向固定槽7后固定槽8前擋壁9定位部件10脛骨植入柱11安裝孔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膝關節假體作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中所稱的“前”、“后”方向與所述膝關節假體植入人體以后人體的前后方向相一致。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膝關節假體包括襯墊部件I和脛骨部件平臺2。其中的襯墊部件I固定到脛骨部件平臺2上,并且襯墊部件I能夠鎖定在脛骨部件平臺2上,限制襯墊部件I與脛骨部件平臺2之間的相對運動。如圖2至圖4所示,本專利技術的脛骨部件平臺2上部具有側導向結構、前擋壁8和后固定結構,脛骨部件平臺2的下部還具有脛骨植入柱10及定位部件9。本實施例中,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結構優選為側導向固定槽6 (如圖2所示),該側導向固定槽6分布在脛骨部件平臺2的兩側。該側導向結構也可以是凸出的側導向邊。本實施例中,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固定槽6進ー步優選具有斜直導向結構,也即,側導向固定槽6相對于脛骨部件平臺2自后向前向上傾斜微小角度a,該微小角度a為0-10度,優選為0.5-5度。這種斜直導向結構的設計,能夠更好地引導襯墊部件植入到脛骨部件平臺中,并且有利于在上下方向上起到一定的穩固效果。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固定槽6也可以設置成水平的。本實施例中,脛骨部件平臺2的前擋壁8為一整體擋壁。前擋壁8也可以是由多個分段不連續擋壁形成,或者為彈簧可升降形式擋壁。本實施例中,脛骨部件平臺2的后固定結構優選為后固定槽7,可以是開ロ水平向前的U型槽或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其他類似形狀的槽結構。該后固定結構還可以是類似前擋壁8形式的后擋壁。此外,該后固定結構可以是整體設計或者分段不連續設計。如圖5至圖7所示,為與脛骨部件平臺2相配合,襯墊部件I底部具有側導向結構、前固定壁5和后固定結構。本實施例中,襯墊部件I的側導向結構優選為凸出的側導向邊3 (參見圖6),以與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固定槽6相配合。另外,當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結構是凸出的側導向邊時,該側導向結構也可以是側導向固定槽。由此,通過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結構與襯墊部件I的側導向結構相配合,從而能夠引導襯墊部件I從前往后安裝到脛骨部件平臺2上。并且,在襯墊部件I安裝到脛骨部件平臺2上之后,襯墊部件I的側導向結構和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結構相配合,還能夠起到防止襯墊部件I左右移動,以及防止襯墊部件I旋轉的功能。本實施例中,襯墊部件I的側導向邊3進ー步也優選具有斜直導向結構,也即,側導向邊3相對于襯墊部件I底部自后向前向上傾斜,該傾斜角度與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槽6的傾斜角度一致。當襯墊部件I安裝到脛骨部件平臺2時,通過側導向固定槽6的斜直導向結構與襯墊部件I的側導向邊3`的斜直導向結構的彼此結合和引導,就允許以微小傾斜植入方式將襯墊部件I安裝到脛骨部件平臺2,從而大大減小了襯墊部件I植入時所需的植入開ロ,同時微小傾斜的結構設計可以在襯墊部件I植入脛骨部件平臺2吋,由于微小傾斜的側導向結構形成一個連續的傾斜表面,起到良好的引導效果。當然,襯墊部件I的側導向邊3也可以設置成水平的。在本實施例中,襯墊部件I的后固定結構優選為凸出的后固定邊4 (參見圖5和圖7),以與脛骨部件平臺2的后固定槽7相接合,這種后固定邊4與后固定槽7的配合方式能夠大大增強襯墊部件I和脛骨部件平臺2之間的穩固程度(包括上下方向上的穩固性)。另外,當脛骨部件平臺2的后固定結構是后擋壁時,襯墊部件I的后固定結構也可以是后固定壁。由此,通過襯墊部件I的前固定壁5和后固定結構分別與脛骨部件平臺2的前擋壁8和后固定結構相接合,使襯墊部件I固定在脛骨部件平臺2上。此外,襯墊部件I的后固定結構可以為整體設計或者分段不連續設計。另外,如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的襯墊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膝關節假體,具有襯墊部件(1)和脛骨部件平臺(2),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墊部件(1)底部具有側導向結構、前固定壁(5)和后固定結構;所述脛骨部件平臺(2)上部具有與所述襯墊部件(1)相適應的側導向結構、前擋壁(8)和后固定結構;所述脛骨部件平臺(2)的側導向結構與所述襯墊部件(1)的側導向結構相配合,能夠引導所述襯墊部件(1)從前往后安裝到所述脛骨部件平臺(2)上;并且,在所述襯墊部件(1)安裝到所述脛骨部件平臺(2)上之后,所述襯墊部件(1)的前固定壁(5)和后固定結構分別與所述脛骨部件平臺(2)的前擋壁(8)和后固定結構相接合,從而使所述襯墊部件(1)固定在所述脛骨部件平臺(2)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曲鐵兵,鄭誠功,丁玉寶,宋大勇,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納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