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包括有魚線,其中,魚線上紐結有至少1個單元漂鱸線組;紐結結構方便定位又方便移動位置或脫離魚線;每個單元漂鱸線組包括有單元線、單元支線、魚鉤、魚漂、餌墜及魚線扣,魚漂穿置于單元線上,單元線的一端系于魚線上,單元線的另一端系于魚線扣上,單元支線的一端系于魚線扣上,單元支線的另一端與魚鉤連接相配合,餌墜系于魚線扣的底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漂鱸線組結構,在魚線上能同時設置多個單元漂鱸線組,能夠提高上魚率,而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之間距離大于單元漂鱸線組線性長度的2倍,能夠防止魚線纏繞、打結。(*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漁具,尤其指一種漂鱸線組結構。
技術介紹
—般情況下,釣魚者在釣魚時多使用一根魚線,一個魚鉤,但是僅使用一個魚鉤上魚率低,有時魚將魚館吃了卻未咬上鉤,釣魚者不得不將魚鉤拉上來重新放上魚館,十分麻煩;有的釣魚者采用在主魚線上綁上一根支魚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麻煩,可以這對魚線的捆綁有很高的要求,捆綁不好可能造成支魚線滑脫,如采用打死結的方法捆綁又容易對魚線產生傷害,主魚線和支魚線還容易產生纏繞打結的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能夠提高上魚率,且能有效防止魚線纏繞、打結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包括有魚線,其中,魚線上紐結有至少I個單元漂鱸線組;紐結結構方便定位又方便移動位置或脫離魚線;每個單元漂鱸線組包括有單元線、單元支線、魚鉤、魚漂、餌墜及魚線扣,魚漂穿置于單元線上,單元線的一端系于魚線上,單元線的另一端系于魚線扣上,單元支線的一端系于魚線扣上,單元支線的另一端與魚鉤連接相配合,餌墜系于魚線扣的底部。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措施還包括:上述的魚線上設置的單元漂鱸線組個數為至少2個;且個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之間的距離大于單元漂鱸線組線性長度的2倍。上述的魚線扣呈三岔型結構,魚線扣包括有扣圈、單元線環、單元支線環及餌墜環,單元線與單元線環相連接,單元支線與單元支線環相連接,餌墜與餌墜環相連接。上述的單元線環、單元支線環和餌墜環分別與扣圈轉動相配合。上述的單元線上位于魚漂的上游設置有限制繩。上述的限制繩與魚漂之間設置有限位球。上述的魚漂上的魚線孔的直徑大于單元線的直徑,魚線孔的兩端分別倒角。上述的魚線孔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增強牢固度的金屬環。上述的魚漂外表面設置有環形熒光帶。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包括有魚線,其中,魚線上紐結有至少I個單元漂鱸線組;每個單元漂鱸線組包括有單元線、單元支線、魚鉤、魚漂、餌墜及魚線扣,魚漂穿置于單元線上,單元線的一端系于魚線上,單元線的另一端系于魚線扣上,單元支線的一端系于魚線扣上,單元支線的另一端與魚鉤連接相配合,餌墜系于魚線扣的底部。主線上紐結有至少I個單元漂鱸線組,而每個單元漂鱸線組上都設置有一個魚鉤,一次灑下多個魚鉤能夠提高上魚率,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之間的距離大于單元漂鱸線組線性長度的2倍,能有效防止相鄰魚線因纏繞而打結、損傷的現象,因為魚漂上的魚線孔的直徑大于單元線的直徑,并在魚線孔的兩端分別倒角,使單元線在魚漂中運動更加流暢,減少了對魚線的傷害,又因為在單元線上設置了限位繩和限位球,使魚漂的位置始終限制在魚線扣與限位球之間,而魚漂外表面上環形熒光帶的設置使魚漂更加醒目。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單元漂鱸線組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中魚線扣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圖1至圖3示為本技術的結構和應用示意圖,其中的附圖標記為:魚線11、單元線12、單元支線13、魚鉤2、魚漂3、環形熒光帶31、餌墜4、魚線扣5、扣圈51、單元線環52、單元支線環53、餌墜環54、限制繩6、限位球7。如圖1至圖3所示,本技術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包括有魚線11,其中,魚線11上紐結有至少I個單元漂鱸線組;紐結結構方便定位又方便移動位置或脫離魚線;每個單元漂鱸線組包括有單元線12、單元支線13、魚鉤2、魚漂3、館墜4及魚線扣5,魚漂3穿置于單元線12上,單元線12的一端系于魚線11上,單元線12的另一端系于魚線扣5上,單元支線13的一端系于魚線扣5上,單元支線13的另一端與魚鉤2連接相配合,餌墜4系于魚線扣5的底部。實施例中,魚線11上設置的單元漂鱸線組個數為至少2個;且2個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之間的距離大于單元漂鱸線組線性長度的2倍。實施例中,魚線扣5呈三岔型結構,魚線扣5包括有扣圈51、單元線環52、單元支線環53及餌墜環54,單元線12與單元線環52相連接,單元支線13與單元支線環53相連接,餌墜4與餌墜環54相連接。實施例中,單元線環52、單元支線環53和餌墜環54分別與扣圈51轉動相配合。實施例中,單元線12上位于魚漂3的上游設置有限制繩6。實施例中,限制繩6與魚漂3之間設置有限位球7。實施例中,魚漂5上的魚線孔的直徑大于單元線的直徑,魚線孔的兩端分別倒角。實施例中,魚線孔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增強牢固度的金屬環。實施例中,魚漂3外表面設置有環形熒光帶31。如圖2中所示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中,魚漂3呈橢圓形,并在魚漂3的中上部設置有環形熒光帶31,環形熒光帶31的設置使魚漂3更加醒目,魚漂3穿置于單元線12中,單元線12上魚漂3的上游位置設置有限位繩6,在限位繩6和魚漂3之間設置有限位球7,使魚漂3的位置始終限制在魚線扣5與限位繩7之間,因為魚漂3上的魚線孔的直徑大于單元線12的直徑,在魚線孔的兩端分別倒角,并在倒角處設置了有用于增強牢固度的金屬環,使單元線12在魚漂3中運動更加流暢,也減少了對魚線I的傷害。本漂鱸線組在使用時,根據需要,將多個單元漂鱸線組間隔系于主線11上,為了保證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上的線不發生纏繞、打結的現象,必須保證2個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之間的距離大于單元漂鱸線組線性長度的2倍,然后將漂鱸線組拋至水中,利用魚漂3所產生的浮力和餌墜4所產生的重力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漂鱸線組在水中達到動態平衡,使用者可根據需要,改變魚漂3的大小或餌墜4的重量,使魚鉤2處于不同的水深位置。權利要求1.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包括有魚線(11),其特征是:所述的魚線(11)上紐結有至少I個單元漂鱸線組;每個所述的單元漂鱸線組包括有單元線(12)、單元支線(13)、魚鉤(2)、魚漂(3)、餌墜(4)及魚線扣(5),所述的魚漂(3)穿置于單元線(12)上,所述的單元線(12)的一端系于魚線(11)上,所述的單元線(12)的另一端系于魚線扣(5)上,所述的單元支線(13)的一端系于魚線扣(5)上,所述的單元支線(13)的另一端與魚鉤(2)連接相配合,所述的餌墜(4)系于魚線扣(5)的底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魚線(11)上設置的單元漂鱸線組個數為至少2個;且2個相鄰單元漂鱸線組之間的距離大于單元漂鱸線組線性長度的2倍。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魚線扣(5)呈三岔型結構,所述的魚線扣(5)包括有扣圈(51)、單元線環(52)、單元支線環(53)及餌墜環(54),所述的單元線(12)與單元線環(52)相連接,所述的單元支線(13)與單元支線環(53)相連接,所述的餌墜(4)與餌墜環(54)相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單元線環(52)、單元支線環(53)和餌墜環(54)分別與扣圈(51)轉動相配合。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單元線(12)上位于魚漂(3)的上游設置有限制繩(6)。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限制繩(6)與魚漂(3)之間設置有限位球(7)。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漂鱸線組結構,包括有魚線(11),其特征是:所述的魚線(11)上紐結有至少1個單元漂鱸線組;每個所述的單元漂鱸線組包括有單元線(12)、單元支線(13)、魚鉤(2)、魚漂(3)、餌墜(4)及魚線扣(5),所述的魚漂(3)穿置于單元線(12)上,所述的單元線(12)的一端系于魚線(11)上,所述的單元線(12)的另一端系于魚線扣(5)上,所述的單元支線(13)的一端系于魚線扣(5)上,所述的單元支線(13)的另一端與魚鉤(2)連接相配合,所述的餌墜(4)系于魚線扣(5)的底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華雷,
申請(專利權)人:華雷,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