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包括殼體、引風扇、排風扇、蓄水箱、冷卻裝置和LED光源板,其中,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分別安裝于所述殼體上,所述蓄水箱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外側,所述冷卻裝置和所述LED光源板位于所述殼體內側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冷卻裝置上設有一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冷卻裝置固定連接,且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位于所述擋板的相對兩側。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光源芯片后端產生的熱量的同時也把前段反光輻射出的熱量的散熱,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大大提高了冷卻、散熱的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的UV固化設備由于UV LED的性能嚴重受到溫度的影響,性能不佳的散熱設計不能及時帶走LED光源的熱量,會導致LED光源性能降低甚至損壞。現有的UV固化設備在以風扇為冷卻裝置散熱時,冷風由于沒有導流,會以不規則的方式在UV固化設備內的各個部分流動以帶走熱量,但通常最熱或最需要散熱的地方未必能得到足夠的風量散熱,這大大妨礙了 UV固化設備的散熱效率。現有的UV固化設備旨在于解決光源后端的散熱問題,而忽略了光源前段的反光輻射產生的熱量的散熱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旨在于解決光源后端的散熱問題和光源前段的反光輻射產生的熱量的散熱問題,大大提高了冷卻、散熱的效率。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包括殼體、引風扇、排風扇、蓄水箱、冷卻裝置和LED光源板,其中,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分別安裝于所述殼體上,所述蓄水箱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外側,所述冷卻裝置和所述LED光源板位于所述殼體內側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冷卻裝置上設有一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冷卻裝置固定連接,且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位于所述擋板的相對兩側。進一步,所述殼體為一密封件,通過所述引風扇從外部引入冷風,并通過所述排風扇將熱風排出所述殼體。進一步,所述擋板具有相對設置的二第一側面及連接所述二第一側面且相對設置的二第二側面。進一步,所述擋板呈等腰三角形,所述二第一側面為等腰三角形的腰,且所述二第一側面呈弧形。進一步,所述擋板具有一穿孔,所述穿孔貫穿所述二第二側面。進一步,所述殼體由相互連接的上殼和底蓋組成,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分別安裝于所述上殼上,所述LED光源板安裝于所述底蓋上。進一步,所述底蓋包括底板和聚光透鏡,所述底板設有一通孔,所述聚光透鏡固設于所述通孔內,且所述底板底部凹陷形成一導熱面,所述導熱面布設于所述通孔外圍。進一步,所述導熱面呈弧形。進一步,所述蓄水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上設有進水管、出水管,所述箱體上設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上設有分子膜,由壓力差作用所述分子膜將水中的氣體過濾,通過所述排氣管排出所述箱體外。進一步,所述冷卻裝置包括基板、自所述基板一側延伸形成的多個水冷管及多個熱管,所述基板上延伸有多個冷卻試片,每一所述熱管上分別設有多個散熱片,多個所述散熱片平行設置且均套設于所述熱管上。進一步,所述的特殊螺旋水冷技術與熱管技術的通過一定比例作垂直異面排布,作為復合冷卻裝置,對底板進行散熱,熱管通過與所述殼體的壁面連接實現自然散熱,而水冷則通過對水介質做不同的紊流設計技術達到最大的傳導吸熱能力,而兩者的結合作用在于因它們的傳導系數的差異和制冷散熱能力的不同,實現了所述底板的穩定恒低溫的效果。進一步,通過熱敏器件連通至光源芯片溫度最接近的銅基板上,通過中心控制器對溫度信號進行處理,之后反饋到水冷機組,并對機組進行流量和水溫的控制,從而實現系統節能的智能化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大大提高了冷卻、散熱的效率,與同類相比實現了更加節能和智能控制。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的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的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蓄水箱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1和圖2,本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包括殼體1、引風扇2、排風扇3、蓄水箱4、冷卻裝置5和LED光源板6。其中,所述引風扇2和所述排風扇3分別安裝于所述殼體I上,所述蓄水箱4固定在所述殼體I的外側,所述冷卻裝置5和所述LED光源板6位于所述殼體I內側且相互固定連接。請參閱圖1和圖3,所述殼體I為一密封件,通過所述引風扇2從外部引入冷風,并通過所述排風扇3將熱風排出所述殼體I。所述殼體I由相互連接的上殼11和底蓋12組成,所述上殼11開設有二開孔111,所述底蓋12包括底板121和聚光透鏡122。所述底板121設有一通孔1211,所述聚光透鏡122固設于所述通孔1211內,且所述底板121底部凹陷形成一導熱面1212,所述導熱面1212布設于所述通孔1211外圍,且所述導熱面1212呈弧形。所述引風扇2和所述排風扇3分別安裝于所述上殼11的所述二開孔111內,所述引風扇2從外部引入冷風,所述排風扇3將熱風排出所述殼體I。請參閱圖1和圖4,固定在所述殼體I的外側的所述蓄水箱4包括箱體41,所述箱體41上設有進水管42、出水管43。所述箱體41上還設有排氣管44,所述排氣管44上設有分子膜45,由壓力差作用所述分子膜45將水中的氣體過濾,通過所述排氣管44排出所述箱體41外。請參閱圖1和圖2,位于所述殼體I內側的所述冷卻裝置5包括基板51、自所述基板51 —側延伸形成的多個水冷管52及多個熱管53,以及自所述基板51上延伸的多個冷卻試片54。所述水冷管52包括與所述基板51平行設置的二橫管521,以及與所述基板51垂直設置的二豎管522和多個柱狀延伸部523。所述二橫管521設置于所述基板51的相對兩偵牝所述二豎管522分別與所述二橫管521相接,且所述二豎管522位于所述基板51的對角線上。多個所述柱狀延伸部123分別與所述二橫管521相接。多個所述熱管53分別與所述上殼11緊貼,以將熱量傳遞給所述上殼11,進而達到散熱的效果。每一所述熱管53上分別設有多個散熱片531,所述散熱片531與所述熱管53垂直且與所述基板11平行設置。多個所述散熱片531平行設置且均套設于所述熱管53上。自所述基板51上延伸的多個所述冷卻試片54與所述基板51垂直設置,且均勻布設于所述基板51上。所述冷卻裝置5上還設有一擋板7,所述擋板7與所述冷卻裝置5的所述二橫管521固定連接,且所述引風扇2和所述排風扇3位于所述擋板7的相對兩側。所述擋板7具有相對設置的二第一側面71及連接所述二第一側面71且相對設置的二第二側面72。所述擋板7呈等腰三角形,所述二第一側面71為等腰三角形的腰,且所述二第一側面71呈弧形。所述擋板7具有一穿孔73,所述穿孔73貫穿所述二第二側面72。位于所述殼體I內側且與所述冷卻裝置5相互固定連接的所述LED光源板6安裝于所述底蓋12上,且與所述冷卻裝置5的所述基板51固定連接。所述LED光源板6是在銅基板上設置有UV LED光源的板,可以UV光線,用于給對UV光敏感的油漆、油墨或其他類似物體固化使用。請參閱圖1和圖2,使用時,所述引風扇2抽引冷風順著所述擋板7往所述殼體I內側輸送,利用所述擋板7來擋住并規劃出冷風的路徑(如圖2中箭頭方向所示),使從所述引風扇2流過來的冷風,首先沿所述擋板7呈弧形的其中一所述第一側面71流動,其次再經所述冷卻裝置5的所述熱管53最熱的底部流過,帶走所述熱管53最主要的熱量,然后再沿著所述擋板7呈弧形的另一所述第一側面71流動,流經所述熱管53溫度相對低的上部,使冷風能夠和所述熱管53進行充分地熱交換,且所述排風扇3在給UV固化設備抽風,所述排風扇3將熱風排出所述殼體I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化復合冷卻UV紫外線裝置,包括殼體、引風扇、排風扇、蓄水箱、冷卻裝置和LED光源板,其中,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分別安裝于所述殼體上,所述蓄水箱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外側,所述冷卻裝置和所述LED光源板位于所述殼體內側且相互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裝置上設有一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冷卻裝置固定連接,且所述引風扇和所述排風扇位于所述擋板的相對兩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振琦,
申請(專利權)人:李振琦,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