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涉及一種采煤設備。其特征在于:電控箱(7)通過高強度螺栓(8)配合液壓螺母(9)同時與左牽引部(1)和右牽引部(2)連接,左牽引部(1)與左截割部(3)以及右牽引部(2)與右截割部(4)之間均通過銷軸(10)鉸接,左牽引部(1)與液壓調高系統整合設計為一體結構,左牽引部(1)和右牽引部(2)均采用五級減速,總速比i=322.7,左截割部(3)和右截割部(4)結構相同,均采用四級減速,總速比i=22。該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結構設計緊湊、整體聯接性好、拆裝方便、便于維修與維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涉及一種采煤設備,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薄煤層采煤的交流電牽引采煤機。
技術介紹
我國薄煤層資源豐富,分布面廣,而且煤質好。據統計全國薄煤層的儲量占全部可采儲量的20%。許多煤區有大量的解放層也急待開發。因此,搞好薄煤層采煤機械化,提高薄煤層的生產效率,已成為我國能源工業的重要任務。根據現狀,我國的采煤機生產中,中厚和厚煤層采煤機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基本上達到了九十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而薄煤層采煤機的發展則比較遲緩,例如,MG100-T系列采煤機已使用近三十多年,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結構設計松散、拆裝不便、整體聯接不好、剛性較差,且從結構和技術上也已顯得落后,而G100/111-TD、MG100/111-TDP系列采煤機采用單機驅動,其機械傳動鏈過長,結構復雜,各大部件之間的連接要借助于底托架穩固,致使各部件之間的聯接不可靠,易松動,從而導致各部件之間軸線歪斜,零件損壞,使采煤機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開發研制新型、高可靠性和適用性的薄煤層采煤機已成為當務之急。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設計緊湊、整體聯接性好、拆裝方便、便于維修與維護的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包括電控箱,安裝在電控箱左側的左牽引部、左截割部、左滾筒,安裝在電控箱右側的右牽引部、右截割部、右滾筒,其特征在于:電控箱通過高強度螺栓配合液壓螺母同時與左牽引部和右牽引部連接,左牽引部與左截割部以及右牽引部與右截割部之間均通過銷軸鉸接,左牽引部與液壓調高系統整合設計為一體結構,左牽引部和右牽引部均采用五級減速,總速比i=322.7,左截割部和右截割部結構相同,均采用四級減速,總速比i=22。電控箱通過高強度螺栓配合液壓螺母同時與左牽引部和右牽引部連接,提高了整機強度,左牽引部與左截割部以及右牽引部與右截割部之間均通過銷軸鉸接,沒有動力傳遞,與以往相比,取消了螺旋傘齒輪復雜傳動機構,整體聯接性好、拆裝方便。所述的左牽引部和右牽引部均包括牽引電機、電機軸組、傳動軸組、惰輪軸組、行星機構以及行走機構,行星機構包括第一行星減速器和第二行星減速器,行走機構包括齒數為8的行走輪和齒數為6的驅動輪;牽引電機輸出軸通過花鍵聯軸節與電機軸組連接,依次經過惰輪軸組、傳動軸組、第一行星減速器和第二行星減速器減速后連接驅動輪,驅動輪驅動行走輪,行走輪與銷軌嚙合行走,實現總傳動比i=322.7,行走輪外套有導向滑靴。在行走輪與沿輸送機鋪設的銷軌嚙合時,除產生較大的牽引力外,同時也產生一個較大的徑向力,它使機身有上抬的趨勢,在行走輪外套有導向滑靴,限制采煤機機身側向移動與上抬,保證行走輪與銷軌的正常嚙合。所述左牽引部箱體右側設計安裝有一體的調高泵箱,調高泵箱右側安裝調高泵電機,結構簡單、緊湊,工作可靠。所述的左截割部和右截割部結構相同,均包括搖臂、截割電機和齒輪減速箱,截割電機安裝在搖臂內,截割電機輸出軸通過花鍵與齒輪減速箱內的一軸相連,一軸后部依次連接二軸、三軸、四軸、惰輪軸、大齒輪組以及行星減速器,實現總傳動比i=22。截割電機安裝在搖臂內,每個搖臂上采用一個132kW的電機驅動,以滿足大功率與較低機面高度的需要,左截割部和右截割部可單獨分別啟動,便于故障處理,同時減小因啟動采煤機對電網的沖擊。所述的左滾筒和右滾筒分別連接左截割部和右截割部的行星減速器。所述的電控箱的操作面板上設有彩色顯示屏,可隨時檢測采煤機工況,并有故障記憶功能,還設置了操作檢修指南、故障分析參考、主要傳動件查詢等顯示界面。所述的搖臂共兩個,分別通過銷軸與左牽引部和右牽引部鉸接,搖臂回轉采用鉸接結構,與采煤機機身沒有機械傳動,回轉部分的磨損和機身連接螺栓的松動不會對傳動齒輪嚙合產生不利影響;搖臂齒輪傳動采用直齒圓柱齒輪,結構簡單,傳動效率高。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提高整機強度、體聯接性好、拆裝方便:電控箱通過高強度螺栓配合液壓螺母同時與左牽引部和右牽引部連接,提高了整機強度,左牽引部與左截割部以及右牽引部與右截割部之間均通過銷軸鉸接,沒有動力傳遞,與以往相比,取消了螺旋傘齒輪復雜傳動機構,整體聯接性好、拆裝方便;2、設計合理、便于維護;截割電機安裝在搖臂內,每個搖臂上采用一個132kW的電機驅動,以滿足大功率與較低機面高度的需要,左截割部和右截割部可單獨分別啟動,便于故障處理,同時減小因啟動采煤機對電網的沖擊;3、設計緊湊、結構簡單:左牽引部箱體右側設計有一體的調高泵箱,調高泵箱右側安裝調高泵電機,結構簡單、緊湊,工作可靠。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結構俯視圖。圖3是左牽引部剖視圖。圖4是右牽引部剖視圖。圖5是左截割部剖視圖。圖6是右截割部剖視圖。其中:1、左牽引部 2、右牽引部 3、左截割部 4、右截割部 5、左滾筒 6、右滾筒7、電控箱8、高強度螺栓9、液壓螺母10、銷軸11、電機軸組12、傳動軸組13、惰輪軸組14、牽引電機15、第一行星減速器16、第二行星減速器17、行走輪18、驅動輪19、導向滑靴20、截割電機21、齒輪減速箱22、一軸23、二軸24、三軸25、四軸26、惰輪軸27、大齒輪組28、行星減速器29、彩色顯示屏30、搖臂31、調高泵箱32、調高泵電機33、銷軌。具體實施方式圖f 6是本技術的最佳實施例,以下結合附圖1飛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參照附圖1:該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包括電控箱7,安裝在電控箱7左側的左牽引部1、左截割部3、左滾筒5,安裝在電控箱7右側的右牽引部2、右截割部4、右滾筒6,電控箱7的操作面板上設有彩色顯示屏29,可隨時檢測采煤機工況,并有故障記憶功能,還設置了操作檢修指南、故障分析參考、主要傳動件查詢等顯示界面,電控箱7通過高強度螺栓8配合液壓螺母9同時與左牽引部I和右牽引部2連接,提高了整機強度,左牽引部I與左截割部3以及右牽引部2與右截割部4之間均通過銷軸10鉸接,沒有動力傳遞,與以往相比,取消了螺旋傘齒輪復雜傳動機構,整體聯接性好、拆裝方便。左牽引部I與液壓調高系統整合設計為一體結構,左牽弓I部I和右牽弓I部2均采用五級減速,總速比i=322.7,左截割部3和右截割部4結構相同,均采用四級減速,總速比i=22。如圖3-4所示:左牽引部I和右牽引部2均包括牽引電機14、電機軸組11、傳動軸組12、惰輪軸組13、行星機構以及行走機構,行星機構包括第一行星減速器15和第二行星減速器16,行走機構包括齒數為8的行走輪17和齒數為6的驅動輪18 ;牽引電機14輸出軸通過花鍵聯軸節與電機軸組11連接,依次經過惰輪軸組13、傳動軸組12、第一行星減速器15和第二行星減速器16減速后連接驅動輪18,驅動輪18驅動行走輪17,行走輪17與銷軌33嚙合行走,實現總傳動比i=322.7,行走輪17外套有導向滑靴19。在行走輪17與沿輸送機鋪設的銷軌33嚙合時,除產生較大的牽引力外,同時也產生一個較大的徑向力,它使采煤機機身有上抬的趨勢,在行走輪17外套有導向滑靴19,限制采煤機機身側向移動與上抬,保證行走輪17與銷軌33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包括電控箱(7),安裝在電控箱(7)左側的左牽引部(1)、左截割部(3)、左滾筒(5),安裝在電控箱(7)右側的右牽引部(2)、右截割部(4)、右滾筒(6),其特征在于:電控箱(7)通過高強度螺栓(8)配合液壓螺母(9)同時與左牽引部(1)和右牽引部(2)連接,左牽引部(1)與左截割部(3)以及右牽引部(2)與右截割部(4)之間均通過銷軸(10)鉸接,左牽引部(1)與液壓調高系統整合設計為一體結構,左牽引部(1)和右牽引部(2)均采用五級減速,總速比i=322.7,左截割部(3)和右截割部(4)結構相同,均采用四級減速,總速比i=22。
【技術特征摘要】
1.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包括電控箱(7),安裝在電控箱(7)左側的左牽引部(I)、左截割部(3)、左滾筒(5),安裝在電控箱(7)右側的右牽引部(2)、右截割部(4)、右滾筒(6),其特征在于:電控箱(7)通過高強度螺栓(8)配合液壓螺母(9)同時與左牽引部(I)和右牽引部(2)連接,左牽引部(I)與左截割部(3)以及右牽引部(2)與右截割部(4)之間均通過銷軸(10)鉸接,左牽引部(I)與液壓調高系統整合設計為一體結構,左牽引部(I)和右牽引部(2)均采用五級減速,總速比i=322.7,左截割部(3)和右截割部(4)結構相同,均采用四級減速,總速比i=2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煤層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牽引部(I)和右牽引部(2)均包括牽引電機(14)、電機軸組(11 )、傳動軸組(12)、惰輪軸組(13)、行星機構以及行走機構,行星機構包括第一行星減速器(15)和第二行星減速器(16),行走機構包括齒數為8的行走輪(17)和齒數為6的驅動輪(18);牽引電機(14)輸出軸通過花鍵聯軸節與電機軸組(11)連接,依次經過惰輪軸組(13)、傳動軸組(12)、第一行星減速器(15)和第二行星減速器(16)減速后連接驅動輪(18),驅動輪(18)驅動行走輪(17),行走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立國,王宏毅,劉興仁,王淑山,何長安,陳國強,翟慎浩,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先河悅新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