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用于上下眼瞼板腺間歇按摩的機構,涉及一種按摩設備。設上按摩輥、下按摩輥、上轉軸、下轉軸、上轉軸齒輪、下轉軸齒輪、上電機齒輪、下電機齒輪、電機模塊、氣囊、電阻絲、濕軟墊、溫度控制模塊;上、下按摩輥的形狀與人眼外部輪廓相適應,上按摩輥和上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上轉軸上,上電機齒輪與上轉軸齒輪相嚙合;下按摩輥和下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下轉軸上,下電機齒輪與下轉軸齒輪相嚙合;電機模塊與上電機齒輪相連,上、下電機齒輪相互嚙合;上、下按摩輥的半剖體表面分別設有上、下輥,氣囊設在上、下按摩輥外側,電阻絲設在氣囊中,濕軟墊設在氣囊外側;電阻絲與溫度控制模塊電連接。可降低按摩難度,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和舒適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按摩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可用于上下眼瞼板腺間歇按摩的機構。
技術介紹
瞼板腺功能障礙是一種眼科常見的慢性疾病,而引起此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瞼板腺開口阻塞。臨床上常用的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是結合熱敷、瞼板腺按摩和各類藥物的使用,將瞼板腺內阻塞的分泌物排除,從而緩解患者眼部不適的癥狀。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人工瞼板腺按摩方法是醫生需要一只手使眼瞼外翻,另一只手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簽對瞼板腺進行摩擦。人工操作受醫生經驗的影響較大,通常需要進行多階段的治療才能保證治療效果,并且由于是雙手操作,過程比較繁瑣,難度較大。在對患者眼瞼結膜的按壓過程中,由于按壓不均易造成結膜損傷,引起患者按摩后的不適感。綜上,需要設計一種可用瞼板腺按摩的按摩機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人工能夠解決常用手工瞼板腺按摩中存在的難度較大、效率與有效性低以及舒適度較差等缺陷,提供可降低按摩難度、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和舒適度的一種可用于上下眼瞼板腺間歇按摩的機構。本技術設有上按摩輥、下按摩輥、上轉軸、下轉軸、上轉軸齒輪、下轉軸齒輪、上電機齒輪、下電機齒輪、電機模塊、氣囊、電阻絲、濕軟墊、溫度控制模塊;所述上按摩輥、下按摩輥的形狀與人眼外部輪廓相適應,上按摩輥和上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上轉軸上,上電機齒輪與上轉軸齒輪相嚙合;下按摩輥和下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下轉軸上,下電機齒輪與下轉軸齒輪相嚙合;電機模塊與上電機齒輪相連,上電機齒輪和下電機齒輪相互嚙合;上按摩輥和下按摩輥為沿軸線方向上的半剖體表面分別設有上輥和下輥,氣囊設在上按摩輥和下按摩輥外側,電阻絲設在氣囊中,經藥物浸潤的濕軟墊設在氣囊外側;電阻絲與溫度控制模塊電連接。所述上輥可采用上輥陣列,所述上輥陣列沿圓周方向設于上按摩輥表面,所述上輥陣列可設2 4行;所述下輥可采用下輥陣列,所述下輥陣列沿圓周方向設于下按摩輥表面,所述下輥陣列可設2 4行。所述溫度控制模塊可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可設在氣囊內。所述電機模塊可采用人工調控轉速電路。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1.設計了一種符合人眼外部輪廓的按摩輥,其形狀近似于枕狀或馬鞍狀(輥的軸剖面),能夠分別與人上、下眼部外輪廓相匹配,使按摩過程中能夠對眼瞼均勻施力。2.在按摩輥的表面沿圓周方向,均勻陣列著若干排的小輥,這些小輥可繞其各自的軸線旋轉,按摩輥在轉動過程中,小輥對人眼瞼進行滾壓,滾壓相較于傳統的按壓方式,不會引起皮膚的起皺、皮膚堆積,按摩效果更好,舒適度更佳。3.按摩軸和小輥與人眼之間設計有一層薄氣囊,將按摩機構與人眼相隔開;眼部所受滾壓力的面積增加,且受力更為均勻,提高了按摩效率;減少了按摩機構對眼瞼的摩擦力,增加了按摩過程中人眼的舒適度。4.氣囊與人眼貼近處,設置一層可拆卸的被藥物浸潤的濕軟墊;經過藥液的浸潤,該濕軟墊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每次使用前,方便及時的更換濕軟墊,能夠提高衛生水平,增加舒適度,增強治療效果。5.上、下眼瞼的按摩輥為半剖輥軸,且錯開180度布置,使上、下眼瞼的按摩過程為間歇式;這種上、下分時、間歇的按摩過程,可以有效地降低按摩過程中眼部的疲勞感,有利于阻塞物的擠出,從而增加按摩效果。6.按摩輥和小輥均是用柔性材料所制成,按摩過程中,因受力發生形變,使按摩輥與眼瞼貼合更加緊密,克服了柱形面與眼瞼接觸為線接觸的弊端,增加了按摩效果,同時增加按摩的舒適度。7.外部與眼瞼直接貼合的氣囊彈性材料層中加入電阻絲加熱,使阻塞物在溫度作用下變軟,容易排出。用溫度傳感器實現閉環加熱溫度控制。8.電機控制齒輪機構轉動,齒輪傳動按摩輥轉動。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減輕按摩過程中人眼部的不適感,保證按摩效果和效率,操作簡便,結構簡單。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單側的前視結構組成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單側的側視結構組成示意圖。圖3是按摩過程中本技術實施例的側視圖。圖4是按摩輥表面示意圖。圖5是按摩過程中上、下按摩輥的位置示意圖。在圖1飛中,各標記為:11.上按摩輥,12.下按摩輥,21.上輥,22.下輥,31.上轉軸,32.下轉軸,41.上轉軸齒輪,42.下轉軸齒輪,51.上電機齒輪,52.下電機齒輪,6.電機模塊,7.氣囊,71.電阻絲,72.濕軟墊,8.溫度控制模塊,81.導線,9.眼瞼。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f 5,本技術實施例設有上按摩輥11、下按摩輥12、上轉軸31、下轉軸32、上轉軸齒輪41、下轉軸齒輪42、上電機齒輪51、下電機齒輪52、電機模塊6、氣囊7、電阻絲71、濕軟墊72、溫度控制模塊8 ;所述上按摩輥11、下按摩輥12的形狀與人眼外部輪廓相適應,上按摩輥11和上轉軸齒輪41固定安裝在上轉軸31上,上電機齒輪51與上轉軸齒輪41相嚙合;下按摩輥12和下轉軸齒輪42固定安裝在下轉軸32上,下電機齒輪52與下轉軸齒輪42相哨合;電機模塊6與上電機齒輪51相連,上電機齒輪51和下電機齒輪52相互哨合;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為沿軸線方向上的半剖體表面分別設有上輥21和下輥22,氣囊7設在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外側,電阻絲71設在氣囊7中,經藥物浸潤的濕軟墊72設在氣囊7外側;電阻絲71通過導線81與溫度控制模塊8電連接。所述上輥21可采用上輥陣列,所述上輥陣列沿圓周方向設于上按摩輥11表面,所述上輥陣列可設2 4行;所述下輥22可采用下輥陣列,所述下輥陣列沿圓周方向設于下按摩輥12表面,所述下輥陣列可設2 4行。所述溫度控制模塊8可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可設在氣囊內。所述電機模塊6可采用人工調控轉速電路。在圖2中,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為沿軸線方向上的半剖體表面分別設有上輥21和下輥22,分布區域相錯開,使得對上下眼瞼的按摩時間各自獨立。經藥物浸潤的濕軟墊72可拆卸。在圖3中,本技術與人眼眼瞼9分別與氣囊7和濕軟墊72緊密相貼。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以及上輥21和下輥22產生對眼瞼的滾動擠壓力,同時因受力產生形變,從而增大施力面積。在圖4中,上按摩輥11表面沿著圓周方向,密集陣列著幾排上輥21。通過設計小型機械結構將上輥21固定在上按摩輥11的表面上,相對應,下按摩輥12部分也采用同樣結構。在圖5所示的按摩過程中,呈半剖輥軸狀的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其各自圓弧面始終相互錯開,從而達到對眼部間歇按摩的作用。使用時,需將本技術如圖2方式戴在人眼部適當位置,啟動電機模塊6,驅動上電機齒輪51勻速轉動。因上電機齒輪51和下電機齒輪52構造相同,上轉軸齒輪41和下轉軸齒輪42構造相同。在齒輪嚙合作用下,上轉軸31和下轉軸32帶動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按照轉速相同、轉向相反的方式運轉,從而對眼瞼進行滾動擠壓按摩。按摩過程中,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上的上輥21和下輥22緊貼在氣囊7上,而氣囊7表面的濕軟墊72又與眼瞼9緊貼。由于上按摩輥11與下按摩輥12以及上輥21與下輥22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按摩過程因受力形變,使得其對于眼瞼的施力面積增加,再加上氣囊7的存在,眼瞼9能夠受到大面積的均勻滾壓作用,從而保證按摩效果及安全性。上按摩輥11和下按摩輥12各自只有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用于上下眼瞼板腺間歇按摩的機構,其特征在于設有上按摩輥、下按摩輥、上轉軸、下轉軸、上轉軸齒輪、下轉軸齒輪、上電機齒輪、下電機齒輪、電機模塊、氣囊、電阻絲、濕軟墊、溫度控制模塊;所述上按摩輥、下按摩輥的形狀與人眼外部輪廓相適應,上按摩輥和上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上轉軸上,上電機齒輪與上轉軸齒輪相嚙合;下按摩輥和下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下轉軸上,下電機齒輪與下轉軸齒輪相嚙合;電機模塊與上電機齒輪相連,上電機齒輪和下電機齒輪相互嚙合;上按摩輥和下按摩輥為沿軸線方向上的半剖體表面分別設有上輥和下輥,氣囊設在上按摩輥和下按摩輥外側,電阻絲設在氣囊中,經藥物浸潤的濕軟墊設在氣囊外側;電阻絲與溫度控制模塊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用于上下眼瞼板腺間歇按摩的機構,其特征在于設有上按摩輥、下按摩輥、上轉軸、下轉軸、上轉軸齒輪、下轉軸齒輪、上電機齒輪、下電機齒輪、電機模塊、氣囊、電阻絲、濕軟墊、溫度控制模塊;所述上按摩輥、下按摩輥的形狀與人眼外部輪廓相適應,上按摩輥和上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上轉軸上,上電機齒輪與上轉軸齒輪相嚙合;下按摩輥和下轉軸齒輪固定安裝在下轉軸上,下電機齒輪與下轉軸齒輪相嚙合;電機模塊與上電機齒輪相連,上電機齒輪和下電機齒輪相互嚙合;上按摩輥和下按摩輥為沿軸線方向上的半剖體表面分別設有上輥和下輥,氣囊設在上按摩輥和下按摩輥外側,電阻絲設在氣囊中,經藥物浸潤...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煒,陳延平,劉祖國,張建寰,周圓,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