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目前沒有的電動工具,該電動工具具備防振機構,實現低成本化和輕量化,并且具備高組裝性。該電動工具(10)具備:電動機殼體(11a),其收納電動機;把手殼體(11b),其具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12);工具(21),其朝向電動機殼體(11a)的正面側突出設置。并且,把手殼體(11b)以覆蓋電動機殼體(11a)的兩側面及背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不覆蓋電動機殼體(11a)的正面、上表面及底面的方式安裝。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工具,尤其涉及具備防振機構的電動工具。
技術介紹
目前,已知有如下述的電動工具,其具備用于盡可能地阻止來自作為驅動源的電動機或進行作業的工具的振動向使用者所把持的把手部傳遞的防振機構。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小型作業設備中,在構成振動產生源的發動機及刀具等構件與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之間設置彈簧,通過該彈簧吸收來自振動產生源的振動,由此實現具備防振性的結構。另外,在下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園藝用割草機中,公開了如下述的結構,其中,設置安裝振動產生源的內部殼體和形成為收納內部殼體的外部殼體,在上述內部殼體與外部殼體之間設置防振構件,由此盡可能地阻止在內部殼體側產生的振動向外部殼體側傳遞。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51329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115190公報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技術中,存在由于需要取得彈簧的彈性量而導致裝置結構不得不變大這樣的問題。另外,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那樣的螺旋彈簧狀的彈簧中,也存在無法對所有方向的 振動發揮防振效果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技術的情況下,由于采用了以覆蓋內部殼體的整體的方式設置外部殼體并且在外部殼體相對于內部殼體的安裝軸附近設置防振構件這樣的結構,因此結構復雜且部件件數多,而且,部件形狀復雜且組裝性也差,因此難以廉價地制造該結構。進而,專利文獻I及2所記載的技術均具有裝置重量大這樣的問題。從而,存在使用具備防振機構的現有的電動工具的使用者會因裝置重量大而提前感到疲勞感這樣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課題的存在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目前沒有的電動工具,該電動工具具備防振機構,能夠實現低成本化和輕量化,并且具備高組裝性。以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易于理解本專利技術而將附圖標記寫在括號中附帶表示,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定于圖示的方式。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具備:電動機殼體(11),其收納電動機(31);把手殼體(11b),其具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12);工具(21),其以朝向所述電動機殼體(Ila)的正面側突出的方式安裝,所述電動工具(10)的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殼體(Ilb)以覆蓋所述電動機殼體(Ila)的兩側面及背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不覆蓋所述電動機殼體(Ila)的正面、上表面及底面的方式安裝。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在所述電動機殼體(Ila)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把手殼體(Ilb)的多個凸形狀部(41α、41γ)或凹形狀部(41β),在所述把手殼體(Ilb)的內周,在與形成于所述電動機殼體(Ila)上的所述凸形狀部(41α、41Υ)或所述凹形狀部(41β)對應的位置處形成有凹形狀部(42α、42γ)或凸形狀部(42 β ),在所述凸形狀部(41 α、42 β、41 Y )與所述凹形狀部(42 α、41 β、42 Y )之間夾入防振構件(61)而進行所述把手殼體(Ilb)相對于所述電動機殼體(Ila)的安裝。另外,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所述凸形狀部(41α、42β、41Υ)形成為大致圓錐形,所述凹形狀部(42α、41β、42γ)形成為能夠收容呈大致圓錐形的所述凸形狀部(41 α、42 β、41 Y )的缽形。進而,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防振構件(61)形成為中空圓筒形狀、中空圓錐形狀、圓盤形狀中的任一種形狀。進而,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在所述凸形狀部(41α、42β、41γ)及所述凹形狀部(42α、41β、42γ)中的至少任一方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防振構件(61)錯位的肋(43)。另外,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從側面側觀察電動工具(10)時,形成為多組的所述凸形狀部(41α、42β、41 Y)及所述凹形狀部(42α、41β、42 y)的至少一組(41α、42α)形成在與收納于所述電動機殼體(Ila)內的所述電動機(31)的設置位置重疊的位置處。 另外,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在所述把手部(12)設置有用于進行所述電動機(31)的驅動的開始/停止的觸發開關(13),從側面側觀察電動工具(10)時,形成為多組的所述凸形狀部(41 α、42 β、41 Y )及所述凹形狀部(42 α、41 β、42y)的至少一組(41γ、42γ)形成在比所述觸發開關的設置位置及其正下方的位置更靠背面側的位置處。另外,在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10)中,可以構成為,在所述把手部(12)設置有用于進行所述電動機(31)的驅動的開始/停止的觸發開關(13),形成為多組的所述凸形狀部(41 α、42 β、41 Y )及所述凹形狀部(42 α、41 β、42 Y )在各側面上各形成三組,共計形成六組,從側面側觀察電動工具(10),所述觸發開關(13)的至少一部分進入到由假想線連接形成在各側面的三組凸形狀部(41α、42β、41 Y)和凹形狀部(42 α、41 β、42 Y )的中心位置而形成的假想三角形(T)的內側。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提供目前沒有的電動工具,該電動工具具備防振機構,實現低成本化和輕量化,且具備高組裝性。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的上面的外觀圖。圖2是從右側面側觀察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的情況下的外觀圖。圖3是將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的縱剖視右側面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圖。圖4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所具有的殼體(電動機殼體Ila及把手殼體Ilb)的結構的分解圖。圖5是將由對開結構構成的殼體(電動機殼體Ila及把手殼體Ilb)中的右側面側的對開體取下后的狀態下的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的右側面中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圖。圖6是表示圖5中的A-A剖面的圖。圖7是表示圖5中的B-B剖面的圖。圖8是將圖6中的C部放大的圖。符號說明:10 樹籬修剪機11 殼體Ila電動機殼體Ilb把手殼體12 把手部13 觸發開關14 開關裝置21 剪切刃部21a、21b 可動刀片22 刀片固定板23 刀片按壓部24 間隔件24a、24b 長孔25 固定螺釘31 電動機32 輸出軸32a齒輪齒面33 傳動部 33a 齒輪33b 凸輪軸33c 襯套33(1^33(12 凸輪34 定位銷35 軸承構件35a 軸孔35b按壓部36 球軸承α、β、Y 連接點41α、42β、41γ 凸形狀部42 α ,41 β ,42 γ 凹形狀部43 防錯動肋61 防振構件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專利技術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以下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各權利要求涉及的專利技術,并且,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特征的全部組合并不一定是本專利技術的必要技術特征。進而,在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中,以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電動工具構成為樹籬修剪機的情況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專利技術也可以適用于樹籬修剪機以外的目前公知的各種電動工具。首先,使用圖1 圖5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作為電動工具的樹籬修剪機10的結構進行說明。這里,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的上面的外觀圖,圖2是從右側面側觀察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樹籬修剪機的情況下的外觀圖。另外,圖3是將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工具,其具備:電動機殼體,其收納電動機;把手殼體,其具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工具,其以朝向所述電動機殼體的正面側突出的方式安裝,所述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殼體以覆蓋所述電動機殼體的兩側面及背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不覆蓋所述電動機殼體的正面、上表面及底面的方式安裝。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小笠原央士,大濱伸司,
申請(專利權)人:利優比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