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葉片泵,包括:多個葉片,其以能夠相對于狹縫滑動的方式插入到呈放射狀形成在轉子的外周的多個狹縫中且其頂端部能夠與凸輪環的凸輪面滑動接觸;多個背壓室,其劃分形成在葉片的基端部與狹縫之間,能夠朝向凸輪面對葉片進行推壓;多個背壓槽,其能夠伴隨著轉子的旋轉與背壓室相連通;多個連通槽,其用于將在轉子的周向上相鄰的背壓槽彼此連通起來。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上方的位置的用于將工作流體吸入到上述泵室內的吸入區域的背壓槽相連通的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形成為,大于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下方的位置的其它吸入區域的其它背壓槽相連通的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作流體壓供給源的葉片泵。
技術介紹
葉片泵在形成于轉子的呈放射狀的狹縫中容納有多個葉片。利用對葉片的基端部進行按壓的背壓室的壓カ與伴隨著轉子的旋轉而作用的離心カ向使各個葉片從狹縫突出的方向對各個葉片施力,使葉片的頂端部與凸輪環的內周的凸輪面滑動接觸。由此,伴隨著轉子的旋轉,與凸輪面滑動接觸的葉片進行往復運動而使泵室擴大或縮小,向泵室供給エ作油或自泵室排出工作油。JP11-230057A提出了ー種葉片泵,其在以夾持轉子和各葉片的方式設置的前后的加壓板上,形成有與背壓室相連通的背壓槽和將各背壓槽之間連通起來的連通槽。在該葉片泵中,在前后的加壓板處連通槽形成為不同的形狀。采用該葉片泵,能夠提高泵室的密封性能。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葉片泵中,在停止狀態持續的情況下,突出到轉子的上部的葉片有可能因重力而落入到狹縫中。因此,在葉片泵起動時,當需花費時間使落入到狹縫中的葉片從狹縫突出時,有可能延遲泵排出壓的升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使葉片泵的泵排出壓迅速升高。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葉片泵包括:凸輪環,其在內周上形成有凸輪面;轉子,其設于上述凸輪環的內周,且對該轉子進行驅動使該轉子相對于上述凸輪環進行旋轉;多個狹縫,其呈放射狀形成在上述轉子的外周;多個葉片,其以能夠在上述狹縫中滑動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狹縫中且其頂端部能夠與上述凸輪面滑動接觸;多個泵室,其由上述葉片在上述凸輪面與上述轉子之間劃分而成;多個背壓室,其劃分形成在上述葉片的基端部與上述狹縫之間,能夠朝向上述凸輪面對上述葉片施カ;多個背壓槽,其能夠伴隨著上述轉子的旋轉與上述背壓室相連通;多個連通槽,其用于將在上述轉子的周向上相鄰的上述背壓槽彼此連通起來。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上方的位置的用于將工作流體吸入到上述泵室內的吸入區域的背壓槽相連通的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形成為,大于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下方的位置的其它吸入區域的其它背壓槽相連通的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關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優點,以下參照添加的附圖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將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的泵蓋取下后的狀態的主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的側板的主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的泵蓋的主視圖。圖4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停止時的凸輪環內的狀態的主視圖。圖5是表示改變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的姿勢而搭載有該葉片泵的情況下的凸輪環內的狀態的主視圖。圖6是表示改變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的姿勢而搭載有該葉片泵的情況下的凸輪環內的狀態的主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葉片泵I。首先,參照圖1,說明葉片泵I的結構。葉片泵I用于車輛所搭載的液壓設備。葉片泵I例如用作動カ轉向裝置、變速器等液壓供給源。葉片泵I使用工作油作為工作流體。也可以代替工作油例如使用水溶性替代液等工作液作為工作流體。葉片泵I包括:泵體10,其形成有可容納轉子2、凸輪環4及側板30等的泵容納凹部IOa ;泵蓋50,其緊固在泵體10上而對泵容納凹部IOa進行密封。葉片泵I從未圖示的發動機向驅動軸9的端部傳遞動力,對與驅動軸9相連結的轉子2進行驅動而使轉子2旋轉。在圖1至圖3中,轉子2沿箭頭所示方向旋轉。利用泵體10與泵蓋50以使該驅動軸9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驅動軸9。在泵體10的泵容納凹部IOa的底部與側板30之間劃分出未圖示的高壓室。利用導入到該高壓室的泵排出壓將側板30按壓在凸輪環4的后側的端面上。葉片泵I包括:多個葉片3,其以相對于轉子2在徑向上自由往復運動的方式設置;凸輪環4,其容納轉子2和葉片3并供葉片3的頂端部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在凸輪環4上滑動。轉子2設于凸輪環4的內周。在轉子2上,在轉子2的外周面上具有開ロ部的多個狹縫5以預定間隔形成為放射狀。葉片3形成為矩形板狀。將葉片3以能夠滑動的方式插入到狹縫5,使葉片3的頂端部能夠與凸輪面4a滑動接觸。利用轉子2的外周面、凸輪環的凸輪面4a及相鄰的葉片3,在凸輪環4的內部劃分出多個泵室7。凸輪環4是在其內周具有形成為大致長圓形狀的凸輪面4a的環狀構件。凸輪面4a形成為伴隨著轉子2的旋轉ー圈,追從凸輪面4a的各葉片3進行兩次往復運動。如圖2 圖4所示,葉片泵I包括供葉片3進行第一次往復運動的第一區域與供葉片3進行第二次往復運動的第二區域。第一區域具有:第一吸入區域,其通過使伴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在凸輪面4a上滑動的各葉片3之間所劃分出的泵室7的容積擴大,從而將工作油吸入到泵室7內;第一排出區域,其通過使泵室7的容積收縮而排出泵室7內的工作油。同樣,第二區域具有:第二吸入區域,其通過使伴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在凸輪面4a上滑動的各葉片3之間所劃分出的泵室7的容積擴大,從而將工作油吸入到泵室7內;第二排出區域,其通過使泵室7的容積收縮而排出泵室7內的工作油。如此,葉片泵I具有兩個吸入區域與兩個排出區域。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將該葉片泵I設為具有三個以上的吸入區域與三個以上的排出區域的結構。在泵蓋50的與轉子2滑動接觸的前側的端面上,在第一吸入區域中開ロ有第一吸入ロ 51,在第一排出區域中開ロ有第一排出ロ 52,在第二吸入區域中開ロ有第二吸入ロ53,在第二排出區域中開ロ有第二排出ロ 54。第一吸入ロ 51與第二吸入ロ 53經由吸入通路25與未圖示的油箱相連通。來自油箱的工作油被導入到第一吸入ロ 51與第二吸入ロ 53中。如圖2所示,在側板30的與轉子2滑動接觸的后側的端面上,在第一吸入區域中開ロ有第一吸入ロ 31,在第一排出區域中開ロ有第一排出ロ 32,在第二吸入區域中開ロ有第二吸入ロ 33,在第二排出區域中開ロ有第二排出ロ 34。第一排出ロ 32與第二排出ロ 34經由未圖示的泵排出通路與液壓設備相連通。由此,向液壓設備供給從第一排出ロ 32與第二排出ロ 34排出的加壓工作油。在各個狹縫5的里側與葉片3的基端部之間劃分出背壓室6,該背壓室6能夠朝向凸輪面4a對葉片3施力。利用按壓葉片3的基端部的背壓室6的壓カ與隨著轉子2的旋轉進行作用的離心力,向使葉片3從狹縫5突出的方向對該葉片3施力。由此,葉片3的頂端部與凸輪環4的凸輪面4a滑動接觸。如圖2所示,在側板30的與轉子2滑動接觸的端面上,呈圓弧狀排列形成有第一吸入側背壓槽35、第一排出側背壓槽36、第二吸入側背壓槽37及第ニ排出側背壓槽38。能夠使第一吸入側背壓槽35、第一排出側背壓槽36、第二吸入側背壓槽37及第ニ排出側背壓槽38伴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與背壓室6相連通。另外,側板30的與轉子2滑動接觸的端面上,呈圓弧狀排列形成有使第一吸入側背壓槽35與第一排出側背壓槽36相連通的第一連通槽41、使第一排出側背壓槽36與第二吸入側背壓槽37相連通的第二連通槽42、使第二吸入側背壓槽37與第二排出側背壓槽38相連通的第三連通槽43,以及使第二排出側背壓槽38與第一吸入側背壓槽35相連通的第四連通槽44。第一吸入側背壓槽35開ロ于第一吸入區域。第一排出側背壓槽36開ロ于第一排出區域。第二吸入側背壓槽37開ロ于第二吸入區域。第二排出側背壓槽38開ロ于第二排出區域。第一吸入側背壓槽35經由高壓室連通孔15與高壓室相連通。第二吸入側背壓槽37經由高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10.22 JP 2010-2379201.一種用作流體壓供給源的葉片泵,其中, 該葉片泵包括: 凸輪環,其在內周上形成有凸輪面; 轉子,其設于上述凸輪環的內周,且對該轉子進行驅動使該轉子相對于上述凸輪環進行旋轉; 多個狹縫,其呈放射狀形成在上述轉子的外周; 多個葉片,其以能夠在上述狹縫中滑動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狹縫中且其頂端部能夠與上述凸輪面滑動接觸; 多個泵室,其由上述葉片在上述凸輪面與上述轉子之間劃分而成; 多個背壓室,其劃分形成在上述葉片的基端部與上述狹縫之間,能夠朝向上述凸輪面對上述葉片施カ; 多個背壓槽,其能夠伴隨著上述轉子的旋轉與上述背壓室相連通; 多個連通槽,其用于將在上述轉子的周向上相鄰的上述背壓槽彼此連通起來; 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上方的位置的用于將工作流體吸入到上述泵室內的吸入區域的背壓槽相連通的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形成為,大于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下方的位置的其它吸入區域的其它背壓槽相連通的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片泵,其中, 與位于形成在比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靠上方的位置的吸入區域的背壓槽的兩端相連通的ー對連通槽的通路截面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赤塚浩一朗,名出隆二,
申請(專利權)人:萱場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