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獲得與帶或不帶隔室的住宅相對應的鋼筋混凝土預制模塊,其六個墻壁結構由單個元件組成,從而實現了100%的整體結構,消除了任何振動或擴張,并防止模塊內出現裂紋或受潮現象。為此,在六個元件(地面、壁和天花板)的基礎上,在工廠內制作內部永久性模板,這些元件均采用高阻膩子沿其邊緣進行固定,且在地板的底部基座或選定的支撐面上設置隔離墊(9),將服務裝置(11)安裝于永久性模板(1、2、3、4、5和6)的外表面,必要時在其上方設置隔熱材料(12),然后加設結構框架(13),最后設置外部可回收模板(14)。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造高度可變的建筑時擬單獨使用或與其它類似砌塊一并使用的緊湊型砌塊(即在箱體內形成的砌塊)的新型制作方法。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實現無需剛性地板固定且可消除任何振動或膨脹的100%整體棱柱模塊,防止出現裂紋和受潮現象;所有這一切都具備極低的成本,且適合作為整體投入大規模生產。因此,本專利技術屬于建筑領域的范疇。
技術介紹
用于建造支撐特定結構(由柱、梁形成,頂部和側面分別由板層和磚塊及其它類似建筑材料圍住)的混凝 土地基的舊的、過時且造價高昂的建筑方法正越來越多地被通常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預制模塊所取代,這些模塊形成具備門、窗等相應開口的棱柱矩形砌塊,從而每個模塊均由對應于其每個側面的鋼筋混凝土板組成,這些鋼筋混凝土板于工廠內制作,可安裝于地面上,亦可專門置于合適的地基之上,且其邊緣通常通過機械裝置(如螺釘、螺母或其它裝置)連接在一起。所述模塊的這種多部分構造及其與其與地基的連接本來就容易發生膨脹和振動,因而所述模塊經常出現裂紋和受潮現象。此外,這種結構并不排除后續同時使用內部和外部涂層,以及隔室,用于設置檢修管道以及引入隔熱材料或將其布置至相應的外墻表面。在試圖克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提供了一些已知的解決方案,其中棱柱砌塊的兩個、三個、四個或五個側面均在其起點處連為一體,即:減少了形成所述模塊的組件數量,因而也減少了相互之間的接頭數量。這是專利技術專利EP0650812的情況,其中描述了獲取建筑模塊的方法。這包括基于至少六個組成元件的內部永久性模板的工廠建造階段,所述六個組成元件由一個底部基座、一個頂部基座和四個側壁組成。在此之后,對所述永久性模板的不可或缺的元件進行安裝。這涉及設置矩形棱柱砌塊,將所述矩形棱柱砌塊直接支撐于地面或水平平臺上,隨后將外部模板添加至上述模板上,之后用高流動性自密實混凝土填補兩個模板之間的周界空間,從而在最后階段,混凝土硬化完成后,拆除所述外部和可回收模板,獲得所述模塊。通過這種解決方案,所述的第一個問題得以部分解決,但第二個問題還完全未得到解決。該專利技術人不知道在工業上或建筑現場存在任何其它可實現完全整體狀態的解決方案,即:棱柱砌塊的所有六個側面均連為一體,以提供上述益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用于建筑的緊湊型模塊的制作方法實現了上述的完全整體狀態,以及比任何傳統建筑系統低得多的制作成本。更具體地說,為實現這一點,所述方法始于工廠制作的永久性模板,該模板將所有側面,以及與所需棱柱箱體空間內部相對應的上部和下部板層結合為一體。這種永久性模板將箱體內部飾面材料和門、窗等合適的凹陷部位,以及與所述凹陷部位對應的垂直分隔墻(orthogonal partitioning walls)結合為一體,該垂直分隔墻的寬度與內部或外部墻的厚度一致。一旦所述永久性模板被硬化,其尺寸僅受限于合理的運輸限制,所述模板存放于工廠內或認為合適的地方,直至需要使用時。屆時,將待建造的所述模塊的幾何形狀畫在裝有金屬板的光滑簡易平臺上方的地板上,該地板可為經妥善壓實的地板。這可在工廠內或建筑現場完成。在所述平臺頂部的適當位置設置下部板層,并根據所述下部板層的預測總厚度提供支撐,使所述板層充分脫離所述平臺。然后我們提供由每個模塊組成的必要的墻面,該墻面可簡單包括周邊墻面,或一個或多個內部隔室分隔墻,從而通過高強度膩子粘接于所述下部板層上,最后再置放所述上部板層。此外,將所有必要的裝置(如電力、電話、衛生設施、飲用水等)放置于此內部整體模板的外側。隨后,在這些裝置上方(即外部),將隔熱材料放置或鋪設至需要它的墻表面。接著,在周圍加設鋼筋,這些鋼筋會影響所述模板的所有六個側面,并根據所需的強度進行計算。接著,將外部模板放置就位。該外部模板由四個橫向件制成,每個橫向件在其一個邊緣明顯伸出相鄰件,從而所述外部模板通過簡單連接四個重疊的側面,即可使用任何規格的板層和墻面。在接下來的操作階段,我們將采用高的初始強度和最終強度的高流動性自密實混凝土填充內部永久性模板和外部可回收模板之間的空間,以防止澆注階段發生偏析,從而獲得100%的整體狀態,混凝土澆注實現上部板層的最高預測等級,即獲得由鋼筋混凝土和整體結構制成的中空矩形棱柱砌塊,從而所述模塊無需進行剛性地板固定,并可避免可能造成模塊內部出現裂紋和受潮現象的任何振動或膨脹風險。剝離所述模塊后,即拆除所述外部和可回收模板后,所述模塊的結構特性與梁相同,通過將模塊和用于豎直和水平裝卸的相應的錨件連接在一起,提供足夠的穩定性和強度,從而在同一標高上使用,或根據墻的厚度,將十個、十二個或更多個堆疊在一起。由于系統的簡易性,所有這一切不僅一致地實現了優良的品質,而且還實現了比以前設想的低得多的制作成本,同時通過所有投資者(無論其地理位置或財務能力如何)均可承受的自動化或機械簡化為任何行業提供很強的通用性;倘若其適應內部和永久性模板的不同飾面和裝置,則除了保持質量方面的各種可能性外,還可為任何給定的情況開發適宜的、安全的經濟適用房工業項目。附圖說明為了對所提供的說明進行補充,以及更好地解釋本專利技術的特性,本專利技術的以下優選實施例僅作為示例,不以任何方式構成限制條件,并參照附圖進行說明,其中: 圖1展示了該方法在工廠的第第一階段所得結果,即內部永久性模板的六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的分解示意圖。圖2和3展示了上圖中所示結構各自的透視地分解示意圖,但不同的部分分布于其相對于組裝件的確定位置。圖4展示了上圖所示結構正式組裝好的圖,即已完全組裝好的內部永久性模板。圖5展示了與上圖類似的示意圖,但服務裝置已增設入所述內部永久性模板。圖6展示了所述方法的下一個操作階段,在此階段,隔熱材料已被加設于圖5中所示的結構上。圖7展示了所述方法的下一操作階段的結果,其中圖6所示的結構由網狀框架所覆蓋。圖8展示了處于外部回收模板的安裝的中間階段的上圖所示結構。圖9展示了完全植入外部模板后的結果。圖10展示了處于用混凝土填充所述兩個模板,內部模板和外部模板之間的空間的結束階段時圖9的結構。圖11展示了拆除所述外部可回收模板后,該方法的最終結果。。具體實施例方式觀察經審核的附圖,尤其是圖1、2和3之后,可以看出在該方法的第一階段,在工廠,如何得到內部永久性模板的組成部分,即與地板結構對應的底座元件(1),用于天花板結構的相似元件(2),以及在這種情況下與模塊側墻對應的四個元件(3、4、5和6),所述四個元件可任意與附圖中未示出的內部隔室元件互為補充。這些元件,尤其是側面元件(3、4、5和6),包括形式及尺寸與具有外部周界突出的門、窗對應的開口,且其尺寸與計劃的壁厚一致。如上所述,將所述永久性模板(1、3、4、5和6)構造為使其內表面構成所述模塊結構中所看到的最終內表面。在下一操作階段,繼續對所述元件進行固定,以實現圖4中所示的六個面的矩形棱柱砌塊;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可使用高阻膩子來支撐最終的混凝土結構,然而顯而易見地可使用其它適當的固定方式。再回到底部平臺(I),必須指出的是,相對于地板和之前在其內部已建立的平臺,根據整體永久性模板標高處的間隔元件,該底部平板已并入底面緩沖器(9)內。就其本身而言,例如,與天花板結構相對應的元件(2)可設置矩形窗(10),用作排煙口或其它用途,該矩形窗延伸至與所述天花板結構所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5.31 ES P2010007061.筑用緊湊型模塊,尤其是具有與門窗相對應的開口的鋼筋混凝土矩形棱柱模塊的制作方法,包括內部永久性模板工廠建造階段,所述永久性模板基于至少六個組成元件(I):一個頂部基座(2)和四個側墻(3、4、5和6);所述永久性模板不可分割的元件的安裝階段,設置矩形棱柱砌塊,將所述的棱柱砌塊直接支撐于地面或水平平臺上;將外部模板添加至所述模板上的階段;采用高流動性自密實混凝土填充所述兩個模板之間周界空間的階段;以及最終階段,在該階段,所述混凝土得以硬化后,拆除所述外部和可回收模板;所述模板的特征在于,所述永久性模板的工廠建造階段通過高阻膩子將不同元件相互固定,這樣一旦獲得所述棱柱砌塊,即可通過位于基座下部面板和最底部(I)的間隔支撐元件(9)將其直接支撐于地面或水平平臺上,而在所述內部永久性模板的外表面上,安裝了必要的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弗朗西斯科·梅德拉羅皮茲,
申請(專利權)人:弗朗西斯科·梅德拉羅皮茲,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