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包括:電源模塊、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一整流二極管、第二整流二極管、LED燈串、恒流驅動芯片、電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電壓比較器及恒壓源。本發明專利技術利用一電壓比較器來產生兩相位相反的驅動信號分別驅動雙BOOST升壓線路中的兩MOS管,從而使得兩BOOST升壓線路交叉工作,匯合到電路后端的電流為近似的直流電流,其幅值等于單BOOST升壓線路中的三角波峰-峰值,提高電路輸出功率,且不會出現幅值加倍的情況,這樣就不需要增加整流二極管的規格,降低了生產成本,可以減少輸出電流的紋波大小;避免雙BOOST升壓線路同時工作加倍電磁干擾的現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液晶顯示器背光驅動領域,尤其涉及ー種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
技術介紹
現今科技蓬勃發展,信息商品種類推陳出新,滿足了大眾不同的需求。早期顯示器多半為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顯示器,由于其體積龐大與耗電量大,而且所產生的輻射對于長時間使用顯示器的使用者而言,有危害身體的問題。因此,現今市面上的顯示器漸漸將由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取代舊有的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具有機身薄、省電、無輻射等眾多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有市場上的液晶顯示器大部分為背光型液晶顯示器,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組(backlightmodule)o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分子,并在兩片玻璃基板上施加驅動電壓來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轉方向,以將背光模組的光線折射出來產生畫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發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組提供的光源來正常顯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組成為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零組件之一。背光模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兩種。直下式背光模組是將發光光源例如CCFL(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陰極螢光燈管)或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設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而側入式背光模組是將背光源LED燈條(Lightbar)設于液晶面板側后方的背板邊緣,LED燈條發出的光線從導光板(LGP,LightGuide Plate) 一側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經反射和擴散后從導光板出光面射出,在經由光學膜片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顯示面板。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人們物質生活的需求,現今液晶顯示器的尺寸做得越來越大,液晶顯示面板的尺寸也越來越大,從而所需的LED背光亮度也越來越大。請參閱圖1,其為現有技術中單BOOST升壓線路LED背光驅動電路圖,其通過電感L10、M0S管Q10、整流ニ極管DlO和輸出電解電容ClO組成單BOOST升壓電路,給LED燈串100提供較高的電壓,輸出電壓的大小與MOS管QlO柵極驅動信號的占空比(D)大小有夫,輸出電壓Vo=Vin/ (1-D),占空比D越大,則輸出電壓No越大;但是占空比D増大后,MOS管QlO在ー個周期內的導通時間增加,電感LlO中的電流線性上升,電流值迅速増大,此電流也同時流過MOS管QlO,電感LlO和MOS管QlO上消耗的功率變大,溫度升高,當電感LlO中的電流超過了電感LlO或MOS管QlO所能承受的最大電流值吋,電感LlO或MOS管QlO會被燒毀,由于電路中元器件的規格限制,單boost線路能夠提供的輸出功率有限(約70W),難于滿足液晶顯示器尺寸發展的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ー種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雙BOOST升壓線路交叉工作,能夠提供更大的輸出功率,同時也降低了雙BOOST升壓線路同時工作時的輸出電流紋波大小以及對EMI的影響,増加了產品的可靠性與合格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ー種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包括:電源模塊、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一整流ニ極管、第二整流ニ極管、LED燈串、恒流驅動芯片、電容、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一電壓比較器及恒壓源;所述第一電感一端與所述電源模塊電性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電感一端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整流ニ極管分別電性連接至電容的一端及LED燈串的一端;所述第二整流ニ極管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LED燈串的一端及電容的一端;所述LED燈串還與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所述電容還分別與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及電源模塊電性連接;所述第一 MOS管還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恒流驅動芯片、第一電感的另一端及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MOS管還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第二電感的另一端及第ニ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比較器還與恒壓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第二 MOS管均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所述電容為電解電容。所述的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還包括:第一、第二電阻,所述第一電阻一端分別與LED燈串及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另一端電性連接至地線;所述第二電阻一端與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另一端電性連接至地線。所述第一 MOS管具有第一柵極、第一漏極及第一源極,所述第一柵極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及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漏極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感的另一端及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源極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所述第二 MOS管具有第二柵極、第二漏極及第ニ源極,所述第二柵極與第一電壓比較器電性連接,所述第二漏極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電感的另一端及第ニ整流ニ極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源極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比較器具有第一輸出引腳、第一正輸入引腳及第一負輸入引腳,所述第一輸出引腳與第二 MOS管的第二柵極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正輸入引腳與恒壓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負輸入引腳分別與第一 MOS管的柵極及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所述恒流驅動芯片具有第一至第三引腳,第一引腳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的第一負輸入引腳及第一MOS管的第一柵極電性連接,所述第二引腳分別與LED燈串、第一電阻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三弓丨腳與第二電阻電性連接。所述恒流驅動芯片包括:振蕩器及第ニ電壓比較器,所述第二電壓比較器具有第ニ輸出引腳、第二正輸入引腳及第ニ負輸入引腳,所述第二輸出引腳與恒流驅動芯片的第一引腳電性連接,所述第二負輸入引腳與恒流驅動芯片的第二引腳電性連接,所述第二正輸入引腳與振蕩器電性連接,所述振蕩器還與恒流驅動芯片的第三引腳電性連接。所述恒壓源輸出電壓小于或等于第一 MOS管的閾值電壓,所述第一電壓比較器的輸出電壓大于或等于第二 MOS管的閾值電壓。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利用一電壓比較器來產生兩相位相反的驅動信號分別驅動雙BOOST升壓線路中的兩MOS管,從而使得兩BOOST升壓線路交叉工作,匯合到電路后端的電流為近似的直流電流,其幅值等于單BOOST升壓線路中的三角波峰-峰值,提高電路輸出功率,且不會出現幅值加倍的情況,這樣就不需要再増加整流ニ極管的規格,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兩電感的電流交錯疊加,可以減少輸出電流的紋波大小;避免雙BOOST升壓線路同時工作加倍電磁干擾的現象,提高產品的合格性。為了能更進一歩了解本專利技術的特征以及
技術實現思路
,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專利技術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專利技術加以限制。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將使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顯而易見。附圖中,圖1為現有技術中單BOOST升壓線路背光驅動電路的電路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雙BOOST升壓線路交叉工作的背光驅動電路的電路圖;圖3為雙BOOST升壓線路同時工作的背光驅動電路的電路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第一、第二 MOS管驅動信號的波形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中流過第一、第二電感的電流波形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源模塊、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一整流二極管、第二整流二極管、LED燈串、恒流驅動芯片、電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電壓比較器及恒壓源;所述第一電感一端與所述電源模塊電性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整流二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電感一端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整流二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整流二極管分別電性連接至電容的一端及LED燈串的一端;所述第二整流二極管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整流二極管的一端、LED燈串的一端及電容的一端;所述LED燈串還與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所述電容還分別與第一MOS管、第二MOS管及電源模塊電性連接;所述第一MOS管還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恒流驅動芯片、第一電感的另一端及第一整流二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MOS管還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第二電感的另一端及第二整流二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比較器還與恒壓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第二MOS管均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源模塊、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一整流ニ極管、第二整流ニ極管、LED燈串、恒流驅動芯片、電容、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一電壓比較器及恒壓源;所述第一電感一端與所述電源模塊電性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電感一端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另ー端與第二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整流ニ極管分別電性連接至電容的一端及LED燈串的一端;所述第二整流ニ極管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LED燈串的一端及電容的一端;所述LED燈串還與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所述電容還分別與第一MOS管、第二 MOS管及電源模塊電性連接;所述第一 MOS管還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恒流驅動芯片、第一電感的另一端及第一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 MOS管還分別與第ー電壓比較器、第二電感的另一端及第ニ整流ニ極管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壓比較器還與恒壓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第二 MOS管均與電源模塊電性連接。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容為電解電容。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第二電阻,所述第一電阻一端分別與LED燈串及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另一端電性連接至地線;所述第二電阻一端與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另一端電性連接至地線。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雙BOOST升壓線路的背光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具有第一柵極、第一漏極及第一源極,所述第一柵極分別與第一電壓比較器及恒流驅動芯片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漏極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感的另一端及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華,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