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系關于一種影像透鏡組;特別是關于一種應用于電子產品的小型化影像透鏡組。
技術介紹
近幾年來,攝像鏡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電腦網路相機、車用鏡頭、安全影像監控及電子娛樂等產業。一般而言,攝像鏡頭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O))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兩種,而由于制造工藝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面積縮小,帶領著攝像鏡頭逐漸往高像素及小型化領域發展,同時,市場上對于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一般應用于電腦網路相機、車用鏡頭、安全影像監控及電子娛樂等方面的攝像鏡頭,因考量需要單次擷取大范圍區域的影像特性,其鏡頭所需的視場角較大。習見的大視角攝像鏡頭,多采前群鏡組為負屈折力、后群鏡組為正屈折力的配置方式,構成所謂的反攝影型(Inverse Telephoto)結構,藉此獲得廣視場角的特性,如美國專利第7,446,955號所示,系采前群鏡組具負屈折力、后群鏡組具正屈折力的四片式透鏡結構,雖然如此的透鏡配置形式可獲得較大的視場角,但由于后群僅配置一片正透鏡,較難以對大視角系統像差做良好的補正。再者,近年來汽車配備倒車影像裝置的普及,搭載有高解析度的廣視角影像透鏡組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急需一種具備有廣視場角與高成像品質,且不至于使鏡頭總長度過長的影像透鏡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影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像側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像側面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像側面為凸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及像側面為凸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中,所述的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6,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7,所述的第二透鏡與所述的第三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的第二透鏡的中央厚度為CT2,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所述的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系滿足下列關系式:|R6/R7|<0.85;0<T23/CT2<1.0;及0.7<|f/f1|+f/f2<2.4。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0.27 TW 1001390551.一種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鏡: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像側面為凹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像側面為凸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及像側面為凸面;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 其中,所述的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6,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7,所述的第二透鏡與所述的第三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的第二透鏡的中央厚度為CT2,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所述的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系滿足下列關系式:R6/R7 I <0.85;O < T23/CT2 < 1.0 ;及0.7 < f/f 11 +f/f2 < 2.4。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透鏡與所述的第三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的第二透鏡的中央厚度為CT2,系滿足下列關系式:O < T23/CT2 < 0.6。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所述的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系滿足下列關系式:0.85 < f/f 11 +f/f2 < 2.2。6.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6,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7,系滿足下列關系式:R6/R7 < 0.7。7.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系滿足下列關系式:-1.6 < f/fl < -0.58。8.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系滿足下列關系式:120 度< FOV < 180 度。9.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與所述的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Π2,系滿足下列關系式:O < f/fl2 < 0.5。10.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透鏡、所述的第三透鏡、所述的第四透鏡及所述的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中,皆各包含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所述的第二透鏡、所述的第三透鏡、所述的第四透鏡及所述的第五透鏡的材質皆為塑膠。11.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及像側面為凹面。12.一種影像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前群鏡組、一光圈及一后群鏡組; 所述的前群鏡組具正屈折力,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二片具屈折力的透鏡: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像側面為凹面 '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像側面為凸面; 所述的光圈置于所述的前群鏡組與所述的后群鏡組之間; 所述的后群鏡組具正屈折力,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及像側面為凸面;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四透 鏡;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 其中,所述的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6,所述的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7,所述的第二透鏡與所述的第三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的第二透鏡的中央厚度為CT2,所述的影像透鏡組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的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所述的第二透鏡的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宗翰,周明達,
申請(專利權)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