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膜片換向閥。為解決現有液體換向閥應用于化工領域后易卡、易腐蝕泄漏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一種膜片換向閥,該膜片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蓋以及膜片;閥體為左右兩側部分內凹的金屬塊狀結構且上端設有工作介質進口,工作介質進口貫通設置在閥體上的橫貫通道,橫貫通道貫通閥體的左右兩側面,閥體的下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工作介質出口,工作介質出口與最接近的閥體側面的內凹部分連通;閥蓋為兩個并且分別固定設置在閥體左右兩側,閥蓋上設置有高壓氣體進口或者定位螺栓進口;膜片設置在閥蓋與閥體之間,且膜片的四周被閥蓋與閥體固定。使用此膜片換向閥可以安全地實現工作介質的溝通換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液體換向閥,特別是一種膜片換向閥。
技術介紹
換向閥又稱作克里斯閥,是閥門的一種,具有多向可調的通道,可適時改變流體流向。換向閥具有兩種以上流動形式和兩個以上開口的方向控制閥,是實現液壓油流或其他工作介質的溝通以及切斷,并能夠實現壓力卸載和順序動作控制的閥門。換向閥在石油、化工生產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現在化工廠多采用氣動三通球閥來實現工作介質的換向及溝通,但氣動三通球閥在工作介質的粘度高于IOOOcP(厘泊)或者工作介質中含有顆粒時,閥內的小球在轉動時易被卡死,造成換向不及時的問題,從而影響系統工作的穩定性。并且化工廠大多使用腐蝕性介質或有毒、易燃以及易爆介質,但現有液體換向閥在用于這些環境時,換向閥內的密封圈容易被腐蝕損壞,造成泄露,影響系統的正常工作,且會對人身安全及環境造成危害。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液體換向閥應用于化工領域后易卡、易腐蝕泄漏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膜片換向閥,該膜片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蓋以及膜片;所述閥體為左右兩側部分內凹的金屬塊狀結構且上端設有工作介質進口,所述工作介質進口貫通設置在所述閥體上的橫貫通道,所述橫貫通道貫通所述閥體的左右兩側面,所述閥體的下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工作介質出口,所述工作介質出口與最接近的閥體側面的內凹部分連通;所述閥蓋為兩個并且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體左右兩側,所述閥蓋上設置有高壓氣體進口或者定位螺栓進口 ;所述膜片設置在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之間,且所述膜片的四周被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固定。這樣,高壓氣體在進入所述閥蓋后,使所述左右膜片產生彈性變形,將所述橫貫通道的端口封堵,使工作介質不能夠從被封堵一側流出,達到換向或者溝通的目的。優選地,所述閥體左右兩側內凹部分的中部向外側凸出,且凸出部分小于所述閥體的寬度,所述橫貫通道設置在該凸出部分,使得所述膜片因外界壓力變形后,更容易將所述橫貫通道的端口封堵,加強了該膜片換向閥的密封性與穩定性,且由于所述膜片的變形較小,延長了該膜片換向閥的使用壽命。優選地,所述左右膜片采用彈性較好且價格較低的橡膠材料制成;當工作介質從未封堵出口流出時,由于左右膜片與橫貫通道兩端的間距不大,工作介質的自身動力在流動過程中對左右膜片產生沖擊,使其產生一定的彈性變形,并包裹住工作介質中含有的顆粒雜質等,對工作介質產生一定的過濾作用,保證了閥運轉的可靠性。優選地,將所述閥體與所述左膜片、所述右膜片的接觸面,所述左閥蓋與所述左膜片的接觸面,以及所述右閥蓋與所述右膜片的接觸面設置為粗糙面。使得所述左膜片與所述閥體的左側面以及所述左閥蓋的內側面,所述右膜片與所述閥體的右側面以及所述右閥蓋的內側面之間的摩擦系數增大,更好地將所述左膜片和所述右膜片固定起來,保證了所述左、右膜片在被固定到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之間時的相對位置,確保閥的密封性、穩定性及可靠性。優選地,在所述閥蓋內設置空腔。當高壓氣體進入所述空腔后,先充滿該空腔,然后向所述膜片施加壓力,增加了所述膜片與高壓氣體的接觸面,使所述膜片產生較大的彈性變形,更好地將所述橫貫通道的端口封堵。或者減少所述定位螺栓與所述閥蓋間的接觸,降低了對所述定位螺栓的磨損,并能使所述定位螺栓進行細微調整,使得所述膜片在產生變形后能夠更好地將所述橫貫通道的端口封堵。優選地,所述定位螺栓的末端設置有鎖緊螺母。采用此結構后,可以增加所述定位螺栓與所述膜片的接觸面積,使所述膜片產生的彈性形變更容易將橫貫通道封堵。且由于所述鎖緊螺母的徑向截面為邊緣平滑的正六邊形結構,在與所述膜片接觸時,大大降低了由于所述定位螺栓末端銳邊對所述膜片的磨損,延長了該膜片換向閥的使用壽命。使用此膜片換向閥,可以很好地解決特殊工作介質在流動過程中造成的易卡、泄漏等問題,增強了閥的可用性以及可靠性,保證了化工廠工作人員的安全,避免了對人身及環境的危害,且此換向閥由于換向較為及時,能夠提高系統的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膜片換向閥整體沿其橫軸被剖開的剖視圖,且該膜片換向閥的閥蓋上設置有高壓氣體進氣口;圖2為本專利技術膜片換向閥整體沿其橫軸被剖開的剖視圖,且該膜片換向閥的閥蓋上設置有螺栓孔。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該膜片換向閥包括閥體1,左閥蓋21、右閥蓋22、左膜片31以及右膜片32。閥體I為左右兩側部分內凹的金屬塊狀結構,閥體I的上端設有工作介質進口 11,工作介質進口 11垂直并貫通設置在閥體I中心軸處的橫貫通道14,且橫貫通道14貫通閥體I的左右兩側面,閥體I的下端設置有左工作介質出口 12和右工作介質出口 13,左工作介質出口 12與閥體I的左側面的內凹部分連通,右工作介質出口 13與閥體I的右側面的內凹部分連通。左閥蓋21的內部設置有空腔,左閥蓋21的上端設置有左高壓氣體進氣口211,且左高壓氣體進氣211貫通左閥蓋21的上端與該空腔連通。左膜片31設置在左閥蓋21與閥體I的左側面之間,且左膜片31的四周被左閥蓋21與閥體I固定。右閥蓋22的結構與左閥蓋21的結構相同,右閥蓋22上設置有貫通閥蓋內空腔的右高壓氣體進氣口 221,且右閥蓋22與閥體I的右側面之間固定設置有右膜片32。優選地,將閥體I與左膜片31、右膜片32的接觸面,左閥蓋21與左膜片31的接觸面,以及右閥蓋22與右膜片32的接觸面均設置為粗糙面。使得左膜片31與閥體I的左側面以及左閥蓋21的內側面、右膜片32與閥體I的右側面以及右閥蓋22的內側面之間的摩擦系數增大,更好地將左膜片31、右膜片32固定起來。優選地,閥體I左右兩側內凹部分中部的內凹程度小于所述內凹部分的外側,使得膜片因外界壓力變形后,更容易將橫貫通道14的端口封堵,加強了該膜片換向閥的密封性與穩定性,且由于該結構可以使左膜片31和右膜片32的變形較小,延長了該膜片換向閥的使用壽命。使用時,在左高壓氣體進氣口 211以及右高壓氣體進氣口 221處接高壓氣管,在工作介質進口 11、左工作介質出口 12以及右工作介質13處連接工作介質流通管。若工作介質需要從左工作介質出口 12流出,則通過高壓氣管從右高壓氣體進氣口 221處向右空腔內持續通入高壓氣體,使得右膜片32產生彈性變形,將橫貫通道14的右端封堵,此時工作介質就只能從左工作介質出口 12流出了。若工作介質需要從右工作介質出口 13流出,則通過高壓氣管從左高壓氣體進氣口 211處向左空腔內持續通入高壓氣體,使得左膜片31產生彈性變形,將橫貫通道14的左端封堵,此時,工作介質就只能從右工作介質出口 13流出了。若需要使工作介質分流以溝通不同元件,則不向左空腔以及右空腔中通入高壓氣體,工作介質從工作介質進口 11處流入該膜片換向閥,通過橫貫通道14自然流向左閥蓋21以及右閥蓋22與閥體I之間的間隙,并通過左膜片31以及右膜片32的微量變形包裹住工作介質中的雜質,使較為純凈的工作介質通過左工作介質出口 12以及右工作介質出口 13并流向下一級元件。如圖2所示,該膜片換向閥也可以是在其左閥蓋21、右閥蓋22對應橫貫通道14的位置處設置螺栓孔,該螺栓孔左定位螺栓41、右定位螺栓42相配合,左定位螺栓41的末端設置左鎖緊螺母411,右定位螺栓42的末端設置右鎖緊螺母421。當需要封閉橫貫通道14的左端時,旋擰左定位螺栓41,使左定位螺栓41向右運動,左鎖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膜片換向閥,該膜片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蓋以及膜片;所述閥體為左右兩側部分內凹的金屬塊狀結構且上端設有工作介質進口,所述工作介質進口貫通設置在所述閥體上的橫貫通道,所述橫貫通道貫通所述閥體的左右兩側面,所述閥體的下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工作介質出口,所述工作介質出口與最接近的閥體側面的內凹部分連通;所述閥蓋為兩個并且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體左右兩側,所述閥蓋上設置有高壓氣體進口或者定位螺栓進口;所述膜片設置在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之間,且所述膜片的四周被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膜片換向閥,該膜片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蓋以及膜片;所述閥體為左右兩側部分內凹的金屬塊狀結構且上端設有工作介質進口,所述工作介質進口貫通設置在所述閥體上的橫貫通道,所述橫貫通道貫通所述閥體的左右兩側面,所述閥體的下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工作介質出口,所述工作介質出口與最接近的閥體側面的內凹部分連通;所述閥蓋為兩個并且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體左右兩側,所述閥蓋上設置有高壓氣體進口或者定位螺栓進口 ;所述膜片設置在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之間,且所述膜片的四周被所述閥蓋與所述閥體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左右兩側內凹部分的中部向外側凸出。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孟慶武,虞召存,杜少君,
申請(專利權)人:孟慶武,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