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制作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錨固法。
技術介紹
在山區或淺山區,公路橋的鉆孔灌注樁井筒首先向下穿過土層,然后才進入巖石部位。在穿過土層部位,井筒用人工開挖,并且自上而下逐層設制鋼筋混凝土護壁,以對周圍土體進行支護。在巖石部位,井筒的開挖深度為其直徑的2.0-2.5倍,以保證鉆孔灌注樁獲得足夠的嵌巖長度。以往巖石部位的井筒都是用爆破法分層向下開挖,所形成的井筒側壁雖然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爆破裂紋,但無須設制混凝土護壁。采用爆破法分層向下開挖井筒,需要進行多個施工程序。每一個施工程序都包括鉆孔、爆破和清方等多個工藝。每一個施工程序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但只能向下開挖300-400mm深。在井筒底部用風鉆鉆制炮孔,操作的難度大,粉塵多。每次爆破時都會產生振動和飛石,需要的防護器材多,且容易引發群體事件。爆破所需要的炸藥和雷管都是由振遠護衛公司專門運送,每個井筒的每個施工程序都要支付300元以上的炸藥和雷管的運送費用。在鉆孔灌注樁井筒的底部,當巖石結構的抗壓強度不小于C30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時,也可以不在巖石結構中開挖井筒,而是向巖石結構中垂直打入一圈錨桿,該錨桿的打入深度不小于在巖石結構中開挖井筒的深度,其總的橫截面積不小于鋼筋籠豎向鋼筋總的橫截面積。加固鋼筋籠的底部,將鋼筋籠的底部與所打入的錨桿相焊接。在澆注混凝土后,該鉆孔灌注樁各部位的承載力均不小于其設計承載力。本專利技術就是根據上述的思路,由本專利技術人精心研制的一種制作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錨固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當井筒底部出現大范圍的巖石,且該巖石的抗壓強度不小于C3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制作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錨固法,在橋梁工程中,被用于制作橋墩基礎和橋臺基礎的鉆孔灌注樁;在山區或淺山區,土層厚度通常在7?30m之間,在土層之下是大范圍的巖石結構〔3〕,該巖石結構〔3〕的抗壓強度不小于C30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所述的鉆孔灌注樁的井筒〔1〕用人工開挖而成,并設有混凝土護壁〔2〕,其直徑大多為1.2m、1.5m和1.8m;在井筒〔1〕底部,在混凝土護壁〔2〕內,利用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垂直向下鉆制錨固孔〔6〕,利用壓漿錨桿〔7〕將鋼筋籠〔8〕與巖石結構〔3〕相錨固,而無須再向巖石結構〔3〕中繼續延伸井筒〔1〕并增加鋼筋籠〔8〕的長度;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井筒〔1〕底部,用風鎬和電動切割片對巖石結構〔3〕的表層進行處理,在其表面的正中部位形成一個水平的操作平臺〔4〕;在操作平臺〔4〕上,安裝一臺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該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可繞其自身的中心主軸作360度的平面轉動,在所述的混凝土護壁〔2〕的內側,以相等的環向間距,順次垂直向下鉆制錨固孔〔6〕;所述的壓漿錨桿〔7〕由一根主鋼管〔7?1〕、一個錨蓋〔7?2〕、數組錨固釘〔7?3〕、一根輸漿管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制作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錨固法,在橋梁工程中,被用于制作橋墩基礎和橋臺基礎的鉆孔灌注樁;在山區或淺山區,土層厚度通常在7-30m之間,在土層之下是大范圍的巖石結構〔3〕,該巖石結構〔3〕的抗壓強度不小于C30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所述的鉆孔灌注樁的井筒〔I〕用人工開挖而成,并設有混凝土護壁〔2〕,其直徑大多為1.2m、1.5m和1.8m;在井筒〔I〕底部,在混凝土護壁〔2〕內,利用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垂直向下鉆制錨固孔〔6〕,利用壓漿錨桿〔7〕將鋼筋籠〔8〕與巖石結構〔3〕相錨固,而無須再向巖石結構〔3〕中繼續延伸井筒〔I〕并增加鋼筋籠〔8〕的長度;本發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井筒〔I〕底部,用風鎬和電動切割片對巖石結構〔3〕的表層進行處理,在其表面的正中部位形成ー個水平的操作平臺〔4〕;在操作平臺〔4〕上,安裝一臺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該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可繞其自身的中心主軸作360度的平面轉動,在所述的混凝土護壁〔2〕的內側,以相等的環向間距,順次垂直向下鉆制錨固孔〔6〕;所述的壓漿錨桿〔7〕由一根主鋼管〔7-1〕、一個錨蓋〔7-2〕、數組錨固釘〔7-3〕、一根輸漿管〔7-4〕和兩列射漿孔〔7-5〕構成; 錨蓋〔7-2〕固定于主鋼管〔7-1〕的底端,在主鋼管〔7-1〕底部的左右兩側各設制一列射漿孔〔7-5〕,沿著主鋼管〔7-1〕的縱向以600-650mm為間距按組設制錨固釘〔7-3〕,輸漿管〔7-4〕的底端固定于主鋼管〔7-1〕的頂部之內;所述的鋼筋籠〔8〕其輪廓呈ー個圓筒狀,其外徑小于井筒〔I〕的直徑200mm,其高度等于井筒〔I〕的深度;該鋼筋籠〔8〕由數十根豎向主筋〔8-1〕、數道或十數道撐筋〔8-2〕、九道鋼帶箍〔8-4〕和一根箍筋〔8-3〕構成;在所述的井筒〔I〕內,豎向主筋〔8-1〕以相等的環向間距垂直而立;在該豎向主筋〔8-1〕的外側,以距其底端的1850mm處為界,向下以200mm為間距設制鋼帶箍〔8-4〕,向上以200mm為間距螺旋纏繞箍筋〔8_3〕;在該豎向主筋〔8-1〕的內側,以距其底端的1800mm處為起始面,向上以2000mm為間距設制撐筋〔8_2〕;每一道撐筋〔8_2〕所圍成的平面及每一道鋼帶箍〔8-4〕所圍成的平面都沿水平方向;在這個鋼筋籠〔8〕底部的內側,在每ー個錨固孔〔6〕中,都插入ー根壓漿錨桿〔7〕;每ー根壓漿錨桿〔7〕其底端的錨蓋〔7-2〕都與孔底相接觸,其主鋼管〔7-1〕的上部都與鋼筋籠〔8〕的一根豎向主筋〔8-1〕和九道鋼帶箍〔8-4〕相焊接,其輸漿管〔7-4〕都與該豎向主筋〔8-1〕相平行且保持6mm的凈距;校正鋼筋籠〔8〕的位置,使其豎向中軸線與井筒〔I〕的豎向中軸線相重合,使每ー根壓漿錨桿〔7〕都居于所在錨固孔〔6〕的中間部位;在井筒〔I〕的開ロ處架設一臺壓漿機,將其橡膠管的底端依次與每ー根壓漿錨桿〔7〕的輸漿管〔7-4〕的頂端相連接,分別對各個錨固孔〔6〕灌注水泥砂漿〔10〕;在井筒〔I〕中注滿C25混凝土〔1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錨固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井筒〔I〕的底部,首先用風鎬對巖石結構〔3〕的表層進行敲鑿,將風化部分和軟質部分剔除,使整個井筒〔I〕底面都裸露出堅硬而完整的巖石;然后再用電動切割片對井筒〔I〕底部正中部位的巖石表層進行水平切割,以形成一個操作平臺〔4〕;在整個敲鑿和切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石屑和粉塵都被及時清出井筒〔I〕。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鉆孔灌注樁的鋼筋籠錨固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輕型平面旋轉沖擊鉆〔5〕由一臺氣壓為0.5MPa、供氣量為6立方米的空壓機帶動;在井筒〔I〕底部的操作平臺〔4〕上,其固定基座〔5-1〕通過垂直向下打入的四根螺紋錨桿〔9〕與巖石相固定;其鉆桿〔5-2〕垂直而立,并與井筒〔I〕的豎向中軸線之距等于井筒〔I〕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宏量,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鑫實路橋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