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紡絲甬道熱風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其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無法精確控制調節下甬道回風與甬道底部吸風流量使得甬道與甬道間工藝條件不一致,甬道風量系統可控性差,甬道未調節平衡狀況下向車間排氣帶出大量紡絲溶劑等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包括紡絲甬道,紡絲甬道上連接有甬道進風口、上甬道回風口、下甬道回風口,甬道進風口連接有主送風集管,上甬道回風口連接有主真空集管,下甬道回風口連接有甬道底吸風口,下甬道回風口連通主真空集管,下甬道回風口與主真空集管之間連接有溫度傳感器,上甬道回風管連接有自動調節閥,自動調節閥與溫度傳感器之間連接有溫度控制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紡絲甬道熱風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
技術介紹
一般紡絲生產線20多個甬道的上甬道回風與下甬道回風(包含大量紡絲溶劑)被吸入主真空集管,經過熱交換器底部、冷凝器后進入送風機,然后經過冷凝器繼續冷凝,然后通過換熱器上部預熱,經過第一加熱器加熱后進入主送風集管送入各個甫道,甫道的第二加熱器將熱風加熱到紡絲溫度后經過錐形過濾器送入甬道進風室。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氨綸紡絲甬道(授權公告號:CN 2600457Y),其包括甬道腔體、進風室、回風室、進風管道和回風管道,進風室和回風室分設于甬道腔體的前后兩側,并分別與進風管道)和回風管道相連,甬道腔體內進風室后前后設置有沖孔板和濾網;在甬道腔體內回風室前前后設置有濾網和沖孔板;設置于甬道腔體內進風室后的沖孔板至少有二層;設置于甬道腔體內進風室后的濾網至少有二層;設置于甬道腔體內回風室前的濾網為一層或一層以上。但是這種紡絲甬道無法精確控制調節下甬道回風與甬道底部吸風流量使得甬道與甬道間工藝條件不一致,造成成品絲的甬道間質量不一致的問題;本專利技術還解決了甬道風量系統可控性差,甬道未調節平衡狀況下向車間排氣帶出大量紡絲溶劑,使紡絲車間操作環境惡劣,且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提供一種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其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無法精確控制調節下甬道回風與甬道底部吸風流量使得甬道與甬道間工藝條件不一致,造成成品絲的甬道間質量不一致的問題;本專利技術還解決了甬道風量系統可控性差,甬道未調節平衡狀況下向車間排氣帶出大量紡絲溶劑,使紡絲車間操作環境惡劣,且存在安全隱患等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本專利技術的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包括紡絲甬道,所述的紡絲甬道上連接有甬道進風口、上甬道回風口、下甬道回風口,甬道進風口連接有主送風集管,上甬道回風口通過管路連接有主真空集管,下甬道回風口連接有甬道底吸風口,下甬道回風口還通過管路連通主真空集管,下甬道回風口與主真空集管之間連接有溫度傳感器,上甬道回風口連接有自動調節閥,自動調節閥與溫度傳感器之間連接有溫度控制器。設定下甬道回風的溫度,通過溫度控制器自動調節上甬道回風口上自動調節閥的開度,控制下甬道溫度,使甬道平衡。上甬道回風口、下甬道回風口處的熱風都集中到主真空集管處,通過換熱器換熱,然后被送入到主送風集管中,再經錐形過濾器過濾,從甬道進風口處進入甬道。作為優選,所述的甬道進風口與主送風集管之間的管路上設有錐形過濾器、加熱器。作為優選,所述的甬道底吸風口通過送風機連接有DMAc吸收器,DMAc吸收器連通屋頂排風口,便于將廢氣排出。作為優選,所述的甬道進風口的進口處、下甬道回風口的出口處都設有蝶閥。這樣可以控制熱風的流量。作為優選,所述的送風機、DMAc吸收器的進風口處分別設有一個蝶閥。送風機的進出口處各設有一個蝶閥,可以控制熱風的流量。作為優選,所述的溫度控制器上設定的溫度為150-210°C。下甬道回風的設定溫度可通過下甬道熱風量和從室內吸入冷風量的配比精確計算得來,可精確控制下甬道回風量和從室內吸入的風量,可快速、準確的調節甬道風量平衡。因此,本專利技術具有自動調節上甬道回風風量,精確控制下甬道回風和甬道底部吸風風量,使工藝調節更便捷準確,控制甬道從紡絲車間吸氣,減少泄漏到紡絲車間的紡絲溶齊U,改善車間工作環境,使紡絲車間更安全的特點;本專利技術還具有紡絲甬道熱風調配的準確及穩定性,是質量偏差更小,質量更穩定一致,結構簡單、合理等特點。附圖說明附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紡絲甬道1、甬道進風口 2、上甬道回風口 3、下甬道回風口 4、主送風集管5、主真空集管6、甬道底吸風口 7、溫度傳感器8、自動調節閥9、溫度控制器10、錐形過濾器11、加熱器12、送風機13、DMAc吸收器14、蝶閥15。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本例的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如圖1,有一個紡絲甬道1,紡絲甬道上端設有甬道進風口 2、上甬道回風口 3,下端設有下甬道回風口 4、甬道底吸風口 7,甬道進風口 2通過管路依次連通有蝶閥15、錐形過濾器11、加熱器12、主送風集管5。上甬道回風口 3、下甬道回風口 4通過管路連接有主真空集管6。甬道底吸風口 7通過管路依次連接有送風機13、DMAc吸收器14,DMAc吸收器連通屋頂排風口,此處送風機13的進出口都連接蝶閥15。下甬道回風口 4與主真空集管6之間連接有溫度傳感器8,上甬道回風管連接有自動調節閥9,自動調節閥與溫度傳感器之間連接有溫度控制器10。溫度控制器10上設定的溫度為180°C。甬道進風口 2與錐形過濾器11之間、下甬道回風口 4與主真空集管6之間都設有蝶閥。使用時,甬道進風與下甬道回風通過蝶閥與孔板差壓調節分配熱風流量,先關閉上甬道回風口 3的蝶閥,然后微開,使平衡后的甬道從車間吸風,而不是向車間排放含紡絲溶劑的熱風,在溫度控制器10上設定下甬道回風口 4的溫度,下甬道回風口的溫度為通過計算和試驗后獲得的甬道平衡溫度,通過調節自動調節閥9的開度,控制下甬道溫度,從而使甬道平衡。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專利技術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專利范圍之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包括紡絲甬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紡絲甬道(1)上連接有甬道進風口(2)、上甬道回風口(3)、下甬道回風口(4),甬道進風口連接有主送風集管(5),上甬道回風口通過管路連接有主真空集管(6),下甬道回風口連接有甬道底吸風口(7),下甬道回風口還通過管路連通主真空集管(6),下甬道回風口(4)與主真空集管(6)之間連接有溫度傳感器(8),上甬道回風口連接有自動調節閥(9),自動調節閥與溫度傳感器之間連接有溫度控制器(1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包括紡絲甬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紡絲甬道(I)上連接有甬道進風口(2)、上甬道回風口(3)、下甬道回風口(4),甬道進風口連接有主送風集管(5),上甬道回風口通過管路連接有主真空集管(6),下甬道回風口連接有甬道底吸風口(7),下甬道回風口還通過管路連通主真空集管(6),下甬道回風口(4)與主真空集管(6)之間連接有溫度傳感器(8),上甬道回風口連接有自動調節閥(9),自動調節閥與溫度傳感器之間連接有溫度控制器(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上甬道回風自動控制甬道平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甬道進風口(2)與主送風集管(5)之間的管路上設有錐形過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康,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舒爾姿氨綸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