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每個井道中均包括轎廂、均衡梁、曳引設備、曳引繩和補償繩系統,所述轎廂包括活動設置在左井道中的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以及活動設置在右井道中的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所述曳引設備包括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設備,所述曳引繩包括第一曳引繩和第二曳引繩;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通過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一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通過第二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同時,四個轎廂又通過補償繩系統活動連接相互配合。本發明專利技術適用于只需活動在某一區間樓層的高層建筑的人員運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到電梯
,特別是指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
技術介紹
傳統的電梯一般都是一臺電梯獨占一個井道,并且可以從底層到頂層,每臺都有轎廂、對重、曳引設備、控制柜和安全部件及軌道系統等等部件各一套組成,或者也有帶對重系統的雙轎廂運行在一個井道內,或者有無對重系統的單轎廂電梯但這種無重電梯只能用于低層且曳引設備功率比相同速度載重的要大一倍。由于現在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很多人員往往只活動在某一區間的樓層,同時會有一些人要上樓,也有一些人要下樓,傳統的電梯等待時間長,且能耗較高,不利于節能環保。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對重且節能環保的單井道雙轎廂電梯。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每個井道中均包括轎廂、均衡梁、曳引設備、曳引繩和補償繩系統,所述轎廂包括活動設置在左井道中的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以及活動設置在右井道中的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所述曳引設備包括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設備,所述曳引繩包括第一曳引繩和第二曳引繩;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通過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一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通過第二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同時,四個轎廂又通過補償繩系統活動連接相互配合。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左上轎廂底部設置有左上轎廂反繩輪,所述左下轎廂底部設置有左下轎廂反繩輪,所述右上轎廂底部設置有右上轎廂反繩輪,所述右下轎廂底部設置有右下轎廂反繩輪。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曳引繩從第一曳引設備一端向下到左上轎廂,通過左上轎廂反繩輪向上繞過均衡梁再向下到左下轎廂,通過左下轎廂反繩輪向上連接至第一曳引設備;所述第二曳引繩從第二曳引設備一端向下到右上轎廂,通過右上轎廂反繩輪向上繞過均衡梁再向下到右下轎廂,通過右下轎廂反繩輪向上連接至第二曳引設備。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設備均設置在左井道和右井道中間。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曳引設備包括第一曳引機和第一曳引繩調節器;所述第二曳引設備包括第二曳引機和第二曳引繩調節器。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補償繩系統包括補償繩、設置在左上轎廂底部的左上轎廂補償繩輪、設置在左下轎廂底部的左下轎廂補償繩輪、設置在右上轎廂底部的右上轎廂補償繩輪、設置在右下轎廂底部的右下轎廂補償繩輪、設置在兩個井道底部的第一補償繩張緊裝置和第二補償繩張緊裝置以及分別設置在兩個補償繩張緊裝置上的第一補償繩張緊輪和第二補償繩張緊輪。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補償繩一端通過左上轎廂補償繩輪向下到達并通過第二補償繩張緊輪向上,通過右下轎廂補償繩輪再向下通過第二補償繩張緊裝置向上,到達并通過右上轎廂補償繩輪向下,到達并通過第一補償繩張緊輪向上,通過左下轎廂補償繩輪再向下通過第一補償繩張緊裝置向上,與補償繩另一端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上述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采用每個曳引設備同時連接兩個轎廂,滿足一些人上樓的同時一些人下樓,兩個轎廂負責上樓的乘客,兩個轎廂負責下樓的乘客,且利用轎廂及人員自身的重量相互平衡,取消了對重系統,減小了曳引設備正常工作負載,控制柜采用了四象限變頻器,可以實現電機重載向下時發電智能并入電網,曳引繩調節器可以對曳引繩的高度調整,以彌補曳引繩繩長或層高高度差異,實現兩站同時精確平層。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井道四轎廂電梯的井道內結構示意圖。圖1中:1、均衡梁,2、左上轎廂,3、左下轎廂,4、右上轎廂,5、右下轎廂,6、第一曳引設備,7、第二曳引設備,8、第一曳引機,9、第一曳引繩調節器,10、第二曳引機,11、第二曳引繩調節器,12、第一曳引繩,13、第二曳引繩,14、左上轎廂反繩輪,15、左下轎廂反繩輪,16、右上轎廂反繩輪,17、右下轎廂反繩輪,18、補償繩,19、左上轎廂補償繩輪,20、左下轎廂補償繩輪,21、右上轎廂補償繩輪,22、右下轎廂補償繩輪,23、第一補償繩張緊裝置,24、第二補償繩張緊裝置,25、第一補償繩張緊輪,26、第二補償繩張緊輪。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每個井道中均包括轎廂、均衡梁1、曳引設備、曳引繩和補償繩系統,所述轎廂包括活動設置在左井道中的左上轎廂2和左下轎廂3以及活動設置在右井道中的右上轎廂4和右下轎廂5,所述曳引設備包括均設置在左井道和右井道中間的第一曳引設備6和第二曳引設備7,第一曳引設備6包括第一曳引機8和第一曳引繩調節器9,第二曳引設備7包括第二曳引機10和第二曳引繩調節器11,所述曳引繩包括第一曳引繩12和第二曳引繩13 ;所述左上轎廂2底部設置有左上轎廂反繩輪14,所述左下轎廂3底部設置有左下轎廂反繩輪15,所述右上轎廂4底部設置有右上轎廂反繩輪16,所述右下轎廂5底部設置有右下轎廂反繩輪17 ;所述第一曳引繩12從第一曳引設備6一端向下到左上轎廂2,通過左上轎廂反繩輪14向上繞過均衡梁I再向下到左下轎廂3,通過左下轎廂反繩輪15向上連接至第一曳引設備6 ;所述第二曳引繩13從第二曳引設備7 —端向下到右上轎廂4,通過右上轎廂反繩輪16向上繞過均衡梁I再向下到右下轎廂5,通過右下轎廂反繩輪17向上連接至第二曳引設備7。所述補償繩系統包括補償繩18、設置在左上轎廂2底部的左上轎廂補償繩輪19、設置在左下轎廂3底部的左下轎廂補償繩輪20、設置在右上轎廂4底部的右上轎廂補償繩輪21、設置在右下轎廂5底部的右下轎廂補償繩輪22、設置在兩個井道底部的第一補償繩張緊裝置23和第二補償繩張緊裝置24以及分別設置在兩個補償繩張緊裝置上的第一補償繩張緊輪25和第二補償繩張緊輪26 ;所述補償繩18 —端通過左上轎廂補償繩輪19向下到達并通過第二補償繩張緊輪26向上,通過右下轎廂補償繩輪22再向下通過第二補償繩張緊裝置24向上,到達并通過右上轎廂補償繩輪21向下,到達并通過第一補償繩張緊輪25向上,通過左下轎廂補償繩輪20再向下通過第一補償繩張緊裝置23向上,與補償繩18另一端連接。在電梯使用時,曳引設備轉動,當上轎廂向上時,下轎廂向下,當上轎廂向下時,下轎廂向上,滿足了一些人上樓的同時一些人下樓,且利用轎廂及人員自身的重量相互平衡,取消了對重系統,減小了曳引設備正常工作負載,控制柜采用了四象限變頻器,可以實現電機重載向下時發電智能并入電網,曳引繩調節器可以對曳引繩的高度調整,以彌補曳引繩繩長或層高高度差異,實現兩站同時精確平層,補償繩系統則用來平衡曳引繩的重量。在電梯中裝有高精度載重稱量裝置,在上班高峰時,實現公交化運行,當上行一側滿載時,可以對上半區段的乘客實行上半區段不下客,當到達頂層返回下行時下客,以平衡轎廂重量,節省電力消耗。上述的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專利技術創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運用的實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每個井道中均包括轎廂、均衡梁、曳引設備、曳引繩和補償繩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轎廂包括活動設置在左井道中的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以及活動設置在右井道中的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所述曳引設備包括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設備,所述曳引繩包括第一曳引繩和第二曳引繩;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通過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一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通過第二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同時,四個轎廂又通過補償繩系統活動連接相互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每個井道中均包括轎廂、均衡梁、曳引設備、曳引繩和補償繩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轎廂包括活動設置在左井道中的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以及活動設置在右井道中的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所述曳引設備包括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設備,所述曳引繩包括第一曳引繩和第二曳引繩;左上轎廂和左下轎廂通過第一曳引設備和第一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右上轎廂和右下轎廂通過第二曳引設備和第二曳引繩活動連接相互配合,同時,四個轎廂又通過補償繩系統活動連接相互配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轎廂底部設置有左上轎廂反繩輪,所述左下轎廂底部設置有左下轎廂反繩輪,所述右上轎廂底部設置有右上轎廂反繩輪,所述右下轎廂底部設置有右下轎廂反繩輪。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雙井道四轎廂電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曳引繩從第一曳引設備一端向下到左上轎廂,通過左上轎廂反繩輪向上繞過均衡梁再向下到左下轎廂,通過左下轎廂反繩輪向上連接至第一曳引設備;所述第二曳引繩從第二曳引設備一端向下到右上轎廂,通過右上轎廂反繩輪向上繞過均衡梁再向下到右下轎廂,通過右下轎廂反繩輪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乾,
申請(專利權)人:舒馬克電梯張家港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