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中藥領域,一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是由蒼術、黃柏、牛膝、薏苡米、王不留行、土茯苓、萆蘚、丹參、元胡、蒲公英、生地、全蝎、蜈蚣、山慈菇、甘草、秦艽、秦皮組成。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總有效率96.77%。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
技術介紹
: 痛風性關節炎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以下肢局部的小關節紅腫熱痛為主癥,亦有累及上肢者。發病急驟,且多反復發作。西醫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上有一些藥物,但總的來看,療效低、復發率高、副作用大。中醫學把本病歸于“痹癥”、“濁毒”等范疇。其病因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肝脾腎虧虛,筋脈失養或因平素過食海鮮及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職,滋生濕濁,內蘊化熱,煎津成疾,阻滯氣血,血停為瘀,痰瘀互結。在此基礎上,感受外邪或過度疲勞等原因就容易發病。病程纏綿,反復發作。
技術實現思路
: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能夠有效地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為實現上述目的,一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蒼術15-20g、黃柏10-12g、牛膝30-35g、薏苡米30_35g、王不留行30-35g、土茯苓60-65g、萆蘚20_25g、丹參30_35g、元胡25_30g、蒲公英30_35g、生地30-35g、全蝎 8-10g、蜈蚣 4 條、山慈菇 20-25g、甘草 10_12g、秦艽 15_20g、秦皮 30_35g。藥理分析: 本專利技術中藥:蒼術,辛、苦、溫,入脾、胃經,外可解風濕之邪,內能化濕濁之郁。黃柏,苦、寒,入腎、膽、膀胱經,清熱泄火、燥濕,解毒醫瘡。牛膝,苦、酸、平,入肝、腎經,活通經,舒筋利痹,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薏苡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利尿消腫,祛濕除痹,排膿消痛,健脾止瀉。王不留行,甘、苦、平,入肝、胃經,通乳消腫,活血通經。土獲茶,甘、淡、平,入肝、胃經,《本草正義》認為本品“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萆蘚,苦、平,入腎、胃經,利濕去濕,除痹止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經,活血去瘀,除煩安神,消腫止痛。元胡,辛、苦、溫,入肝、脾、心經,活血散瘀,利氣止痛。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經,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腎經,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全蝎,甘、辛、平,有毒,入肝經,息風止痙,解毒療瘡。山慈菇,甘、微辛、寒、有小毒,入肝、肺、胃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甘草,甘、平,入脾、胃、心、肺經,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秦艽,苦、辛、平,入胃、大腸、肝膽經,能祛風除濕,又能通絡舒筋止痛。秦皮,現代藥理證明,秦皮可增加尿酸排泄,抑制尿酸重吸收。以上諸藥合用,清熱解毒、利濕熱、活血去瘀、舒筋通絡止痛,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快、療效好、療效穩定。制備、服用方法及用量:本專利技術中藥用量為成人量。先取全蝎、蜈蚣為細末備用,余下中藥用涼水浸泡I小時。第一遍先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沸30分鐘,濾出200ml。第二遍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沸40分鐘,濾出200ml,兩遍混合共400ml,分兩次早晚飯前30分鐘溫服。全蝎、蜈蚣的細末隨同湯藥一起服下。 有益結果:本專利技術方服藥最少的患者服藥13劑,最多服藥24劑,以服藥24劑為例統計,治愈18例,有效12例,無效I例,總有效率96.77%。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一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蒼術15-20g、黃柏10_12g、牛膝30-35g、薏苡米30-35g、王不留行30_35g、土茯苓60-65g、萆蘚 20-25g、丹參 30_35g、元胡 25_30g、蒲公英 30_35g、生地 30_35g、全蝎 8_10g、蜈蚣4條、山慈菇20-25g、甘草10-12g、秦艽15_20g、秦皮30_35g。實施例2: —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其中各種原料藥物的優選重量配比為:蒼術15g、黃柏10g、牛膝30g、薏該米30g、王不留行30g、土獲茶60g、萆蘚20g、丹參30g、元胡25g、蒲公英30g、生地30g、全蝎8g、蜈蟻4條、山慈燕20g、甘草10g、秦究15g、秦皮30g。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資料:本專利技術中藥多年來應用于臨床,共治療31例患者,其中女性12人,男性19人,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72歲。病變部位受累關節、足踝關節14人,跖關節9人,跖足止關節8人。臨床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關節活動正常,血尿酸濃度降至正常,隨訪I年未復發。有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血尿酸濃度降至正常,但停藥3月內反復。無效:服藥10天,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二、診斷標準: 根據血尿酸濃度高、好發部位、疼痛特點等一般都可確診。注意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等區別。必要時做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試驗、血、尿常規、血尿酸測定、X線拍片、滑囊液檢查,累及臟器方面進行比較,以明確診斷。三、制備、服藥方法和用量:本專利技術中藥用量為成人量。先取全蝎、蜈蚣為細末備用,余下中藥用涼水浸泡I小時。第一遍先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沸30分鐘,濾出200ml。第二遍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沸40分鐘,濾出200ml,兩遍混合共400ml,分兩次早晚飯前30分鐘溫服。全蝎、蜈蚣的細末隨同湯藥一起服下。所有患者均需低嘌呤飲食,并停用其它藥物,禁止飲酒。四、治療效果:本專利技術方服藥最少的患者服藥13劑,最多服藥24劑,以服藥24劑為例統計,治愈18例,有效12例,無效I例,總有效率96.77%。五、典型病例: 病例1:李XX,男,48歲,干部。2003年2月初診,右踝關節腫痛,反復發作3年多,力口重2天。患者自述,前幾天家中請客,多食海鮮并多飲酒,因而發病。馬上轉中心醫院做檢查,血尿常規正常431 23臟/111,抗“0”1: 500以下,RF (-)UA690mmol/L,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口服秋水仙堿、別嘌呤醇、雙氯滅痛,服了幾天藥,病情未見明顯好轉。又來我處要求服用中藥。診見右踝關節腫痛,關節活動受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給予本專利技術方,5劑后,病情明顯好轉,10劑后,臨床癥狀消失,行走自如。做血UA檢查,正常。為防復發,又加服5劑藥。并囑咐低嘌呤飲食,不能喝酒,隨訪3年復發。病例2:王X X,男,43歲,工人。2005年3月就診。患者從中心醫院來我處要求服用中藥。患者左跖趾關節腫痛,反復發作兩年多,近日加重,在中心醫院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用中西藥物治療一周,療效不理想。診見左跖趾關節尚腫痛,活動受限,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數。服本專利技術方6劑后,病情明顯好轉。服藥12劑后,臨床癥狀消失,查血UA正常。為防復發, 又服6劑藥,并囑咐低嘌呤飲食,不能喝酒。隨訪2年未復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蒼術15?20g、黃柏10?12g、牛膝30?35g、薏苡米30?35g、王不留行30?35g、土茯苓60?65g、萆蘚20?25g、丹參30?35g、元胡25?30g、蒲公英30?35g、生地30?35g、全蝎8?10g、蜈蚣4條、山慈菇20?25g、甘草10?12g、秦艽15?20g、秦皮30?35g。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蒼術15-20g、黃柏10-12g、牛膝30-35g、薏苡米30_35g、王不留行30_35g、土茯苓60-65g、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協勘,
申請(專利權)人:宋協勘,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