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片段部(1),片段部(1)在縱向上延伸,所述片段部配備有板陣列(3),該板陣列(3)具有二維的上側面(5),在其上側面(5)上設置了反射層(14)。多個肋狀件(9)被設置在板陣列(3)的下側面上,每個肋狀件(9)都相對于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縱向橫向地延伸。至少一個固定件(13),較佳地,至少一個支撐件在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縱向上延伸并連接肋狀件(9)。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收集器的片段部的結構以及太陽能收集器的結構。
技術介紹
太陽能收集器通常以槽式拋物面聚光器的形式運用在發電廠中或用于回收工業熱。如此龐大的設施可以由多個具有槽形反射件的連續的太陽能收集器組成,槽形反射件將太陽光導向至管狀吸收器。為了使太陽能收集器向太陽光對準,已知的是使槽形反射件繞其縱向軸線轉動。為了減少與設備相關的技術上的付出,通常借助于驅動器同時轉動多個相連的反射件。用這種方式,有時候要轉動長達120m的結構。為達此目的,槽形反射件必須具有很高的抗扭剛度,這樣在反射件轉動時僅發生極小的旋轉角度偏差。在過去,天陽能收集器通常由其上設置有反射鏡的鋼結構制成,然而,這導致了太陽能收集器的重量很大。此外,復雜的支承結構變得必不可少,而且由于很大的重量導致運輸費用很高。通常情況下,反射件必須由單個的組件在現場組裝,這樣導致在安裝地點的裝配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設計成輕量構造的太陽能收集器的缺點往往是缺乏自承結構,因而需要大量支桿或者這種太陽能收集器只能被做成小尺寸的。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太陽能收集器的片段部,允許太陽能收集器具有輕重量結構、具有高抗扭剛度和自承結構,同時在安裝地點的組裝工作量又能保持在較低水平。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自承輕質結構的太陽能收集器。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由權利要求1和權利要求13的特征實現。根據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太陽能收集器片段部,該片段部在縱向上延伸,包括板陣列和反射層,該板陣列帶有二維的上側面,該反射層被設置在該上側面上。多個肋狀件被設置在板陣列下側面上,各肋狀件相對于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橫向地延伸。該片段部還包括至少一個固定件,該固定件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并與肋狀件連接。較佳地,該固定件是至少一個的支撐件。通過提供設置在板陣列下側面上并相對于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橫向地延伸的肋狀件,就可能獲得該片段部的自承結構,或者獲得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建造出來的太陽能收集器的自承結構,而同時實現輕質結構。已發現的是,用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建造出來的太陽能收集器非常穩固,例如相對從外界施加到其上的諸如強風的負載而言。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的固定零件給片段部提供了額外的穩固性,從而給太陽能收集器提供了額外的穩固性,并增加了片段部的抗扭剛度。由于片段部在本專利技術中的結構,且面板由一個或多個本專利技術中的片段部所組成,而本專利技術的太陽能收集器又由這些面板組裝而成并可以作為一整體被運輸,因此在安裝地點組裝工作量較低。較佳地,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的窄側面,該窄側面被設計為用于將零件緊固至一個或多個其他片段部。由此,就可以實現以一種有益的方式連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以組成太陽能收集器。例如,太陽能收集器可以由兩塊面板組裝成,每塊面板由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片段部形成。在此,窄側面配備有一個或多個凹槽,該凹槽用于接納抗扭剛性件的至少局部,該抗扭剛性件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該凹槽較佳地被設置在肋狀件中。用這種方式,就可以使片段部能接納一個或多個抗扭剛性件或者能被緊固在一個或多個抗扭剛性件上,這樣就可以利用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和至少一個抗扭剛性件來形成具有非常高的抗扭剛度的太陽能收集器。可以為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提供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該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作為抗扭剛性件被接納在凹槽中,并且該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形成用于使片段部與一個或多個其他片段部連接的連接表面,且較佳地,該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被配置呈細長、中空狀。換句話說,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可被設計成,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被接納在片段部中并在窄側面處形成連接表面,該窄側面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憑借此設計,片段部可以與其他片段部連接。在片段部中或在由這種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中提供抗扭剛性件可以給太陽能收集器提供非常高的抗扭剛度,而同時該抗扭剛性件還可以輔助自承結構。另外,也可以將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承結構緊固至抗扭剛性件,由此,由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能實現格外穩固的安裝。抗扭剛性還允許以有益的方式將轉動驅動器緊固至由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這樣有利于太陽能收集器功能的轉動可以被傳導至抗扭剛性件,該抗扭剛性件可使由本專利技術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在轉動時整個長度上僅發生極小的旋轉角度偏差。可提供的是,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中,板陣列由大量并排設置的一些板形成。這種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已被證明特別有利于制造。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可提供的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包括兩個端面,該兩個端面相對于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橫向地延伸,至少一個前端具有用于使片段部與鄰近的片段部連接的連接表面,而較佳地,該連接表面由肋狀件中的一件形成。由此,可以實現通過對多個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進行組裝而有益地形成太陽能收集器。同樣可以實現通過片段部的連接表面使由本專利技術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與由本專利技術片段部形成的另一太陽能收集器連接。在一個特佳實施例中,提供了板陣列、肋狀件、至少一個固定零件和/或由塑性材料制成的抗扭剛性件,較佳地是該抗扭剛性件至少部分由聚丙烯制成,最佳的是該抗扭剛性件由將纖維浸泡在聚丙烯內而形成的塑料材料結構制成。選擇使用這種材料,很可能提供盡可能輕重量的片段部,這樣能使由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組裝而成的太陽能收集器具有非常輕重量的結構。因為將纖維浸泡在聚丙烯內而形成的塑料材料結構非常堅固,所以非常有益,該浸泡在聚丙烯內的纖維可以是諸如玻璃纖維。本專利技術有益地提供了板陣列、肋狀件、至少一個固定件和/或由夾心結構形成的抗扭剛性件,該夾心結構具有芯結構和在相對側覆蓋該芯結構的至少兩個層。這種結構已被證明特別穩固,因而片段部和由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能實現具有很大的強度。在此,特別有益的是,如果芯結構具有蜂窩狀結構,其中較佳地每個蜂窩狀結構都朝向覆蓋層開口。在特別有益的方式中,作為芯結構的蜂窩狀結構可實現自承結構和實現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的高抗扭剛度及實現由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形成的太陽能收集器的高抗扭剛度。由于這種蜂窩狀結構,片段部具有非常輕質的結構。該蜂窩狀結構的橫截面可以是多邊形或圓形。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肋狀件的間距適應于板陣列中的板的尺寸,如此至少有一個肋狀件被設置在每一塊板的下方。以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的特別穩固的結構,而同時板陣列中的板也能夠以可靠的方式被支承。板陣列中的板可具有弧度,這樣就能夠以有益的方式形成反射層的曲面,并由此形成反射層的弧度。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具有多個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的太陽能收集器。這種太陽能收集器具有非常輕重量的結構、高抗扭剛性和自承結構。在此,可以提供的是,太陽能收集器包含至少兩個本專利技術中的片段部,該片段部在窄側面處連接,該窄側面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還可提供的是,該至少兩個的片段部在窄側面處經由共同的抗扭剛性件連接,該窄側面在太陽能收集器的縱向上延伸,該共同的抗扭剛性件較佳地是在縱向上延伸的細長的異型截面梁。例如,異型截面梁可以呈中空狀。通過提供在縱向上延伸的共同的抗扭剛性件,該至少兩個本專利技術的片段部可以有益地被連接以形成本專利技術的太陽能收集器。同時,該細長的抗扭剛性件可使太陽能收集器具有很高的抗扭剛性。由于抗扭剛性件在縱向上延伸,所以轉動時就可能,例如,將轉動傳導至太陽能收集器,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2.01 DE 102010006532.31.一種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片段部(1),所述片段部(I)在縱向上延伸,所述片段部(I)帶有板陣列(3)和反射層(14),所述板陣列(3)具有二維的上側面(5),所述反射層(14)被設置在所述上側面(5)上,其特征在于: 多個肋狀件(9)被設置在所述板陣列(3)的下側面上,每個肋狀件(9)相對于所述太陽能收集器(100)的所述縱向橫向地延伸,及至少一個固定件(13),優選地為至少一個支撐件,在所述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縱向上延伸并連接所述肋狀件(9)。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段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縱向上延伸的窄側面被設計用于將所述片段部(I)緊固至一個或多個其他的片段部(I)。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片段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窄側面配備有一個或多個凹槽(40),所述凹槽(40)用于接納抗扭剛性件(20)的至少局部,所述抗扭剛性件(20)在所述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縱向上延伸,所述凹槽(40)較佳地被設置在所述肋狀件(9)中。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片段部,其特征在于,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作為抗扭剛性件(20)被接納在所述凹槽中,并且形成連接表面(42),所述連接表面(42)用于將所述片段部(I)與一個或多個其他片段部(I)相連接,所述抗扭剛性異型截面梁較佳地被設計為呈細長、中空狀。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片段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陣列(3)由多塊板(7)形成。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片段部,其特征在于,兩個端面(27)相對于所述太陽能收集器(100)的所述縱向橫向地延伸,所述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連接表面(29),所述連接表面(29)用于將所述片段部(I)與相鄰的片段部(I)相連接,所述連接表面(29)較佳地由所述肋狀件(9)中的一個形成。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片段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陣列(3)、所述肋狀件(9)、所述至少一個的固定件(13)和/或所述抗扭剛性件(20)由塑料材料制成,較佳地,至少部分是由聚丙...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約阿希姆·克魯格,
申請(專利權)人:索拉萊特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