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包括轉閥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過轉閥片上端面的背壓孔與閥芯腔連通;所述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至少兩個進水孔轉位關閉或連通。通過將現有技術中的多個單一進水孔的開關閥連為一體,一閥多用,結構緊湊體積小,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工作中,通過所述背壓孔進入閥芯腔的流體作用在轉閥片上端面向下產生的背壓力,同作用在轉閥片下端面返流沉孔內的流體向上產生的壓力相等。當背壓孔與閥體上的進水孔轉位連通時,始終保持壓力平衡,轉動控制桿帶動轉閥片轉位換向輕便快捷,明顯地提高了轉、定閥片端面對合連接的密封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處理換向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水處理裝置在工作中,根據不同水處理的加工要求,通常是在所述水處理裝置進、出水孔的連接管路上,并聯多個單一進水孔的開關閥,以依次實現對進入水處理裝置的待處理水、經水處理設備凈化的過濾水和壓縮空氣的開關控制。其存在不足一是由多個單一進水孔的開關閥并聯連接的管路結構雜亂,體積龐大,生產成本高;二是所述單一進水孔的開關閥進水腔進水壓力與閥芯腔大氣壓力存在較大的壓力差,工作中,轉動控制轉閥片開關閥門阻力大,操作不輕便;三是因所述進水腔與閥芯腔存在較大的壓力差,當進水壓力過大時,常造成轉、定閥片對合連接的端面密封不嚴,出現泄漏水的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旨在實現一閥多用,結構緊湊,降低生產成本,以及開關閥門操作輕便和增加轉、定閥片端面對合的密封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這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芯腔上下連有端面對合密封的轉、定閥片,以及轉閥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過轉閥片上端面的背壓孔與閥芯腔連通;它是所述的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至少兩個進水孔轉位關閉或連通。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時,本專利技術第一種選擇是,所述的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和第二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和第二進水孔轉位關閉。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時,本專利技術第二種選擇是,所述的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和第二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和第二進水孔依次轉位連通。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時,本專利技術第三種選擇是,所述的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第二水孔和第三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第二進水孔和第三進水孔轉位關閉。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時,本專利技術第四種選擇是,所述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第二水孔和第三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第二進水孔和第三進水孔依次轉位連通。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時,本專利技術第五種選擇是,所述返流沉孔由半圓沉孔與扇形沉孔連接組成。本專利技術通過采取上述結構,將現有技術多個單一進水孔的開關閥連為一體,工作中控制所述背壓孔相對定閥片端面上的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第二進水孔和第三進水孔轉位關閉或連通,實現了進入水處理裝置的待處理水、經水處理設備凈化的過濾水和壓縮空氣的開關。一閥多用,結構緊湊體積小,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根據密閉容器內流體壓力處處相等的原理,工作中,通過所述背壓孔進入閥芯腔的流體作用在轉閥片上端面向下產生的背壓力,同作用在轉閥片下端面返流沉孔內的流體向上產生的壓力相等。當背壓孔與閥體上第一、第二和第三進水孔依次轉位連通時,始終保持壓力平衡,轉動控制桿帶動轉閥片轉位換向輕便快捷,明顯地提高了轉、定閥片端面對合連接的密封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第一種實施例的剖視圖;圖2為圖1中A-A向閥體上水孔的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圖1中轉閥片2的半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圖3中B-B向轉閥片2的剖視圖;圖5為參照本專利技術圖1中定閥片3的俯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圖1中轉、定閥片2、3端面對合密封的剖視圖;圖7為圖6中背壓孔9轉位關閉定閥片3端面上水孔的半剖視圖;圖8為圖7中背壓孔9轉位連通定閥片端面上第一水孔I的半剖視圖;圖9為圖8中背壓孔9轉位連通定閥片端面上第二水孔4的半剖視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第二種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1為本專利技術圖10中C-C向閥體上水孔的剖視圖;圖12為參照本專利技術圖10中定閥片3的俯視圖;圖13為本專利技術圖10中轉、定閥片2、3端面對合密封的剖視圖;圖14為圖13中背壓孔9轉位關閉定閥片3端面上水孔的半剖視圖;圖15為圖14背壓孔9轉位連通定閥片端面上第一水孔I的半剖視圖;圖16為圖15背壓孔9轉位連通定閥片端面上第二水孔4的半剖視圖;圖17為圖16背壓孔9轉位連通定閥片端面上第三水孔7的半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圖1-圖9所示。這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芯腔上下連有端面對合密封的轉、定閥片2、3,以及轉閥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6通過轉閥片上端面的背壓孔9與閥芯腔連通。工作初始狀態,所述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I和第二水孔4,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和第二進水孔14轉位關閉(圖1、圖2、圖5、圖6、圖7所示);所述的返流沉孔6是由半圓與扇形連接組成的沉孔(圖3、圖7、圖8、圖9所示)。使用時(圖1、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三通多路水處理換向閥閥體上的中心水孔5與水處理裝置的進水孔管路連通,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第二進水孔14依次與待處理水、經水處理設備凈化的過濾水管路連通。當要對水處理裝置輸入待處理水時,轉動閥芯控制桿8下端的撥叉帶動轉閥片2上端面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I轉位連通(圖1、圖3、圖5、圖8所示)。所述待處理水經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和閥芯腔底部,通過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I進入返流沉孔6,小部分待處理水向上通過背壓孔9進入閥芯腔內,大部分待處理水轉向經定閥片3端面上的中心水孔5,通過閥芯腔底部從閥體上的中心水孔5排出輸入水處理裝置工作(圖1、圖2所示)。當要對水處理裝置輸入經水處理設備凈化的過濾水時,轉動閥芯控制桿8下端的撥叉帶動轉閥片2上端面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二水孔4轉位連通(圖1、圖5、圖9所示)。所述過濾水經閥體上的第二進水孔14和閥芯腔底部,通過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二水孔4進入返流沉孔6,小部分過濾水向上通過背壓孔9進入閥芯腔內,對轉閥片2上端面向下產生背壓力,同作用在轉閥片2下端面返流沉孔6內的過濾水向上產生的壓力相等,此時第二進水孔14與閥芯腔處的水壓力平衡。大部分過濾水轉向經定閥片3端面上的中心水孔5,通過閥芯腔底部從閥體上的中心水孔5排出輸入水處理裝置工作(圖1、圖2、圖9所示)。根據密閉容器內的流體壓力處處相等的原理,通過背壓孔9進入閥芯腔的流體作用在轉閥片2上端面向下產生的背壓力,同作用在轉閥片下端面返流沉孔6內的流體向上產生的壓力相等。當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水孔與閥體上第一、第二進水孔11、14依次轉位連通時,始終保持壓力平衡,轉動控制桿8帶動轉閥片2轉位換向輕便快捷,明顯地提高了轉、定閥片端面對合連接的密封性(圖1、圖2所示)。實施例二,圖10-圖17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相同之處不再贅述。不同的是,工作初始狀態,所述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1、第二水孔4和第三水孔7,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第二進水孔14和第三進水孔17轉位關閉(圖10-圖14所示)。使用時,本專利技術四通多路水處理換向閥閥體上的中心水孔5與水處理裝置的進水孔管路連通,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第二進水孔14和第三進水孔17依次與待處理水、經水處理設備凈化的過濾水和壓縮空氣管路連通(圖10、圖11所示)。當要對水處理裝置輸入壓縮空氣時,轉動閥芯控制桿8下端的撥叉帶動轉閥片2上端面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三水孔7轉位連通(圖10、圖12、圖17所示)。所述壓縮空氣經閥體上的第三進水孔17和閥芯腔底部,通過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三水孔7進入返流沉孔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芯腔上下連有端面對合密封的轉、定閥片,以及轉閥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過轉閥片上端面的背壓孔與閥芯腔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至少兩個進水孔轉位關閉或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包括閥體閥芯腔上下連有端面對合密封的轉、定閥片,以及轉閥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過轉閥片上端面的背壓孔與閥芯腔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水孔,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至少兩個進水孔轉位關閉或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1)和第二水孔(4),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和第二進水孔(14)轉位關閉。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路水處理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壓孔(9)相對定閥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1)和第二水孔(4),通過閥芯腔底部與閥體上的第一進水孔(11)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孟凡剛,王晨,欒松,姜磊祥,劉廣慶,王廣渠,史振曉,曲昌通,于磊,孫紹杰,張文德,
申請(專利權)人:王晨,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